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那么冬令进补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有哪些了?下面逐一讲述:
一、进补原则:应根据个人的不同体质和情况,选择进补方案(一)药补不如食补。
(二)因人施补。
1、气虚—指全身或某些脏腑的功能衰退所表現的证候。
表现特点:面色晃白,头晕目眩,气短懒言,語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且劳累后上述諸症加重,舌淡嫩,脉虛无力或伴有脘腹坠胀,便意頻数,大便不成形,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腎下垂等。
补气药物:高丽参、西洋参、党参、黃芪、白朮;
补气食物:山药、大枣、糯米、小米、大麦、黃豆、牛肉、鸡肉、南瓜、樱桃等;
2、血虚—指全身或某些脏腑器官因血液供应不足失其滋养所表現的证候。
表现特点: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心慌,失眠健忘,手足麻木,舌质淡,脉细无力。妇女出现月经量少或闭经。
补血药物:熟地、何首乌、当归、枸杞、白芍、阿胶;
补血食物:鳝魚、乌贼、羊肉、麻油、菠菜、木耳、葡萄、龙眼肉、桑葚。
3、阴虚—形体消瘦,咽干舌燥,头晕耳鸣,视力减退,健忘失眠,腰膝酸软,手足发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男子可出现遗精,女子可出现经少、经闭或崩漏。
补阴药物:麦门冬、百合、龟板、鳖甲、玉竹、石斛、沙参;
补阴食物:鳗魚、鲍魚、鳖、田鸡、燕窝、海参、鸭肉、貝类、梨、黑芝麻等。
4、阳虚—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冷痛,虚喘,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多,黎明泄泻,舌质淡嫩,苔白。男子可出现阳萎早泄,女子可出现宫寒不孕,白带清稀。
补阳药物:鹿茸、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狗脊、紫河車;
补阳食物:虾、韭菜、羊肉、核桃、粟子、狗肉等。
二、进补注意事项1、戒乱进补;
2、补而戒腻;
3、补而戒偏;
4、外感戒补;
5、戒以贵贱论英雄;
6、戒惟补而补。
(张健)
更多推荐:冬天是道坎,老人需预防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