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医疗法---保健灸
孙雨颉
艾灸源于火,其性以热为用,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灸,灼也,从火久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医疗实践经验,其具有温通经络、宣通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古书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艾灸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取艾之辛香作灶,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灸治却为养生诀”。经常艾灸可使“元气坚固,百病不生”,“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我国唐朝药王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寿及岁,“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不惟疾愈,亦且延年”,“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有研究表明,艾灸防病保健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SIRT1的调控作用来实现的。艾灸通过激活SIRT1通路,实现对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的调控,进而发挥防病保健作用。
年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公告,提倡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艾灸等方法进行中医养生保健,以达到増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作为常用养生保健的内容,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重要养生方法。
此外,临床中常应用艾灸治疗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久泻、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脾肾阳虚之症;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以及感受外邪表证及中焦虚寒性呕吐、腹痛、泄痢等病症。
因此,艾灸与针刺、药物、食治等其他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一样,都是一术多用,无病养生、有病疗疾以及病后调理,彼此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但皆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顺应自然和生命规律,遵循养生宜忌原则。
亚医院,预约治疗,无需等待。欢迎广大患者致电咨询
详情-
地点: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号干部俱乐部燕园别墅独体2号
孙雨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