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金句要点:
艾灸能治疗临床当中的虚证、寒证、痹证、萎症。
四肢用灸宜少,阳侧用灸宜少,腹背用灸宜多,头面部用灸宜少,离血管近的宜少灸。
艾灸只适用于一切虚、寒证,而不适用于一切实、热证。
艾灸之前要先辨寒、热、虚、实证,如果热证去艾灸就适得其反,不但不祛病反而还会加重病情,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艾灸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受到了众多养生爱好者的追捧,艾灸馆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众多媒体、机构和个人大力宣传着艾灸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的种种好处,让大多数人认为艾灸可以治疗一切疾病,以为所有的病、所有的穴位都可以艾灸。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些病不能艾灸,有些穴位更不能艾灸。
在我国古代针灸流派中,偏重灸法治疗是最大的一个流派,又称重灸派。由于使用灸法能振奋人体的阳气,中医认为“阳气”主功能,而阳气足就能使人体的机能达到正常和平衡,所以《扁鹊心书》谓:“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加强必毙伤;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阳气不绝,性命坚牢;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疲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吸气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随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亦”。此处文字说明了“阳气”在人的生命过程当中的重要性。《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如“尺脉紧,脐下痛,宜灸天枢,针关元补之”,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灸有温通经脉、祛散寒邪、解阴毒、温脾肾、回阳救逆的作用。如治:“脱肛,灸百会”,乃“借火力以提下陷之气”等等,都说明灸法在临床治疗当中的重要性。
颈椎病、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证属中医痹证;肌无力、肌肉萎缩属中医萎证;不孕不育证、习惯性流产属宫寒固摄不住;不排尿属肾阳虚气化不利;慢性结肠炎属脾肾阳虚……这些疾病,都属于中医虚证和寒证的范畴,现代医学对这类病束手无策,而艾灸恰恰具有回阳救逆、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振奋阳气的作用。所以能治疗一切临床当中的虚证、寒证、痹证、萎证。
一、艾灸疗法的适应证
1、温经活血通络、祛湿散寒除痹
用于治疗由风、寒、湿邪所引起的病症。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面神经炎、肌肉萎缩等虚寒证。
2、温中补气、回阳固脱
用于治疗遗尿、遗精、早泄、阳痿、久泻、久痢、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肾下垂等。
3、行气拔毒、消肿散结
用于治疗疮疡初起、瘰疬、痈肿疮疔未化脓者。
4、调经止带、固摄安胎
用于治疗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不孕不育症等妇科疾病。
5、保健养生、预防疾病
能振奋人体内的阳气,能调节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二、不是所有的穴位都能艾灸
1、艾灸穴位不当 不但会加重病情 而且还会危及生命
晋代皇普谧(公元215~282年)所撰、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全面的系统性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对误灸某些穴位所造成的后果也作了论述。误灸引起不良后果的穴位29个:
灸脑户、风府、哑门引起失音;灸地五会使人瘦、不出3年死;灸天府使人逆气,灸经渠可伤神明;灸气冲致不得息;灸丝竹空引起目小及盲;灸委中致腿瘸等。
地五会属足少阳胆经。在足背外侧,当足四趾本节(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第四、五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足背静脉网和跖背动、静脉及趾足底总神经和趾底总动、静脉。主治头痛,目赤,耳鸣;乳痈,乳胀;胁肋胀痛,足跗肿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灸。
2、《针灸甲乙经》禁灸穴位
头维 脑户 风府 五处 承光 瘖门 脊中 心腧 百环俞 丝竹空 承泣 下关 人迎 乳中 石门 气冲 经渠 天府 阴市 伏兔 地五会 阳关 耳门 气街 鸠尾 攒竹 睛明 迎香 少商 阳池 渊腋 委中
四肢用灸宜少,阳侧用灸宜少,腹背用灸宜多,头面部用灸宜少,离血管近的宜少灸。
三、不能艾灸的疾病1、如果热证去艾灸就适得其反,不但不祛病反而还会加重病情,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切记:艾灸只适用于一切虚、寒证,而不适用于一切实、热证。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针灸学说的主要观点是阳证宜针刺,阴证宜灸法治疗,一般不出现变证、坏证,而阳证用灸易出现变证、坏证。
张仲景告诫人们,无论是阴虚的热证或是阳盛的热证,均不宜用灸法,如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伤寒十劝,提到“伤寒胸胁痛及腹痛,不可妄用艾灸。”指出有误灸致死者,故主张“惟阴证可灸。”明末著名医家张景岳也认为阳盛阴虚的热证不宜用灸,否则“灾害立至”。清代著名医学家王孟英更是竭力反对阴虚者用灸,他首先推出灸可劫阴之说,把灸法用于热证,视为畏途。
2、阳实阴虚忌用火灸
什么是阳实证?所谓实,是指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应。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争,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出现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腻,脉数有力等症状,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
张仲景认为,阳实证不宜用火治,如《伤寒论》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可致火邪上越,热伤阳络”,“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说明阳实证用灸法,于治为逆,故出现躁扰吐血等证。
什么是阴虚(火旺)呢?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的表现。临床上以肺肾阴虚、肝肾阴虚为多见。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表现。
如《伤寒论》条,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燥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因为阴虚之人,筋骨本失濡养,今用灸法,易使津液受伤,加重阴虚,则可见枯槁之形,或促使疾病恶化,故宜忌用。
3、为什么说有些病证不能艾灸呢?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证组成的,证是由症状组成,所有的病证是由虚、寒证和实、热证组成的,虚、寒证可以艾灸;实、热证不可以艾灸;比如中医的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可以艾灸,风热感冒不可以艾灸;再比如眩晕病分肝阳上亢型和肾阳虚型,肝阳上亢型不可以艾灸,肾阳虚型可以艾灸;在比如肺病的胸闷气短,肾不纳气型可以艾灸,肺热型不可以艾灸等等;所以说有些病证不能艾灸,而不能说有些疾病不能艾灸。
世界上没有一种药物是能治所有的疾病,比如消炎药,它在消炎的同时也有伤肝肾的副作用,艾灸在治疗虚、寒证的同时,也有伤津液的副作用。所以艾灸之前要先辩寒、热、虚、实证,如果热证去艾灸就适得其反,不但不祛病反而还会加重病情,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摘自《国医国药》杂志总弟期年02-03月
王医生个人白癜风优惠政策要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