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益可得百年寿。"--《扁鹊心书》
灸疗法是中国古医学疗法中的一大特色。指用艾或中草药制成的条或柱,用火点然,在经络上进行治疗而达到驱除疾病和保健人体功效的治疗,称为灸疗。
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记载灸法的最早的医学典籍。内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症,均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
灸疗的功效
灸疗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治疗疾病,预防保健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功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温经散寒:本身属于温性,再加上点燃后的温热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温通经脉,祛寒阴寒地作用,符合"寒者热之"的中医治疗基本的原则,也是香灸可以治疗很多虚寒型疾病的原因所在。
对年高体弱、气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可使之收口生肌。灸法还有使白细胞升高、吞噬能力增强以及减少炎症渗出的作用。
2、通络止痛:芳香、辛散,本身就有痛络作用,再加上点燃后的热力,具有很好的疏通经络的作用。经络疏通,气血得行,通则不通,因此可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
对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的痹证,以及年高体弱、气血虚亏、寒湿凝重的腰痛和脘腹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3、益气升陷:中草药具温性,可以温阳益气,具有顾护,升举和提托的作用"陷下则灸之"加以概括。
灸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临床上可治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经常用于伤风感冒或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别是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秋之交灸肺俞、足三里2~3个疗程(10天为1疗程),可增强体质、密固肌表,预防感冒、哮喘等效果尤佳。灸百会、中脘、足三里等,对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脱肛等,有升阳益气之功。
4、回阳救逆:可以发挥其温通阳气的作用,使得阳散厥逆之人回阳救逆,转危为安。
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等穴,对脾虚泄泻、消化不良、脘腹胀痛,以及命火不足、肾阳虚冷所致的阳痿、遗精、带下、夜尿频数等,均有良效。
5、预防保健:通过中药本身及穴位的双重作用,可以调整经络气血,气血充足通畅,则人体正气充足,虚邪贼风不能侵袭机体,却中医所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秋冬季节常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等穴,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预防疾病之作用。
临床证实,灸足三里、气海等穴,有降低血液凝聚、激发经气运行、疏通经络之作用,可预防脑血栓形成。
隔姜灸足三里和悬钟穴有降压作用,如患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突感手指、足趾有麻木感,速灸以上两穴,能预防中风的发生。
隔姜灸神阙穴(肚脐)15~20天,可使脾胃增运、六腑通畅,周身之气得以畅行,从而达到益寿保健之目的。
灸法既可补阳又可调阴,有畅通经络、温散寒湿等作用。
特别对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温补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收到了祛病延年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