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虚体质需要防止以下疾病
1.反复感冒
有的人平时未见到气虚的其他征象,但是经常感冒,无论是季节转换、气温降低,或者流感袭来,均会无可逃避地出现感冒的情况。严重者,甚至一年四季清涕不断,颇似过敏性鼻炎,这实际上是气虚所致。气虚则运行于体表的气不足,对外邪的抵抗力下降,所以会出现反复的感冒。
2.内脏下垂
我们的内脏悬于胸腹腔之中,依靠少量的肌肉筋膜使之固定在胸腹腔壁上,所以,这些肌肉筋膜结实有力就显得非常关键。但是气虚的人,就像他的四肢肌肉没有力量一样,他用于固定脏器的肌肉也缺乏力量,所以,这类人最容易出现脏器下垂的病症,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肛门下坠等。因为气主上升,气虚升举无力,就会出现内脏无气托举的下垂。因此,如果本来有气虚之象,如气短、容易感冒等,就要格外注意不要饭后剧烈运动、洗衣服,平时也要少做跳跃、奔跑等运动,若想运动,慢步行走即可。实例分享
我有一个女病人,患有子宫腺肌症,每次在月经过后就出现严重的腹痛、肛门下坠,疼痛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才行。别人的痛经多数是行经前或月经的第一、第二天,但她是月经过后。同时,她平时反复感冒,再结合她肛门下坠的症状,说明是气虚,因此就用补益中气的药物治疗,结果服用1剂后,疼痛即明显减轻。以后用补益中气的药物持续服用,2个月后疼痛未再发生。
3.崩漏
就象气虚体质可以出现多汗一样,气虚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出现不能升举的血液下脱之崩漏症。表现为月经淋漓不止,一次月经会持续半个月或一个月,甚至常年不断。
实例分享
我有一个女性患者,表现为月经淋漓不断,每个月有20天会出血不止,时多时少。西医诊断是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体形肥胖,以腹部大而隆起为主,稍活动则大汗淋漓不止,舌体胖大,满口皆是。中医诊断为中气虚,气虚下陷导致的血液不固,给予补益中气的药物治疗。结果3剂后出血即止,服用一段时间后,腹部逐渐变瘦,体重减轻。
4.低血压
气虚体质在血压上的特点是血压偏低,如果查体查出低血压,基本上也就可以了解自己的体质属于气虚型了。如果患者因血压低出现了头晕、乏力、四肢怠惰,可以自行服用一些生脉饮加以调理。
三、气虚质形成的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属于气虚体质,这种气虚体质会复制到子代身上。
2.营养不良
母亲孕育时营养不良、妊娠早期妊娠恶阻严重导致的饮食量过少、早产等,出生后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导致的营养缺乏等。不同阶段的营养不良,均是引起子女气虚的原因。
四、气虚质的药食调理
1.常用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为补益中焦之气的常用方,可以用于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肛门下坠、会阴坠胀诸症。
(2)四君子丸:用于饮食量少、身体消瘦型气虚症,加鸡内金等可以增加食欲。
(3)生脉饮:用于低血压气虚者。
2.常用单味药:红参、西洋参、桂圆、黄芪、党参、太子参等。
黄芪
黄芪原名黄耆,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茎部分。黄芪由于产地不同,又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绵黄芪或绵芪,是有名的地道药材;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称北黄茂或北芪,品质也很好。
黄芪味甘性温,是一味历史悠久的药食两用中药,《神农本草经》中就将黄芪列为上品。明代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得此名。”“耆”在古文字中有“寿”“高”之意,即黄芪是一味服用久令人长寿之品。因其色黄,善入脾胃,故其补益脾胃之气功力尤强,被誉为“补气之王”。人体各部气虚之证,皆可用黄芪补益,如肺气虚之气短、乏力,脾气虚之脏器下垂,肌表气虚之自汗、感冒,气虚无力运行之手足发麻等。
食谱推荐
黄芪粥:黄芪30~60克,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粳米克、红糖少许,煮至粥快熟时,再加入陈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服食。可健脾养胃、补益元气、延年益寿、美容养颜。(选自《冷庐医话》)
黄芪炖母鸡:黄芪60克、柴鸡1只,加入当归、肉桂、生姜、料酒等炖煮。可大补气血,用于女性产后气血不足诸症。
黄芪黑豆粥:黄芪30克、黑豆30克、粳米50克,加水熬煮,熟烂食用。可补气利水,用于面目浮肿诸症。
黄芪桂圆粥:黄芪30克,加水煮20分钟后,去渣取汁,与桂圆30克、粳米50克同煮熬粥。用于气虚易感冒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xiachuia.com/sxcjb/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