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文化,分享江苏水生非药物调理医案,通过针、灸、刮痧、埋线等非药物调理,达到治病效果,愿更多人受益。
欢迎进无锡中医爱好群,QQ群:
总群:
2群:
3群:
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期长等出血症状调理
最近有不少女性病人出现月经提前、经期时间变长、功能性子宫出血加重等症状,综合了一下,这部分的体质主要是脾虚气弱湿气重。诱发原因为夏秋季节交替为湿热最盛的时段,也是中医长夏的范畴,湿热最伤就是脾脏,致脾虚症状加重,湿气留存、中气不足,脾虚则摄血功能减弱,加重出血症状。
“脾胃伤则百病生”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1、艾灸脾俞、气海、三阴交。2、点刺制污穴和隐白穴。3、吃补中益气丸(汤)或人参归脾丸等。4、少吃寒凉生冷之物,增加运动锻炼出汗。
具体医案穴位1
01脾俞脾,脾脏;俞,输注;本穴为脾之背俞穴,故名。
本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位于背部的背俞穴之一,背俞穴适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故脾俞穴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除可用于治疗背痛等局部病证外,还善于治疗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痢疾、呕吐、纳呆、水肿等。
取穴详解脾俞取穴
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用: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1.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2
02气海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
穴位详解气血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功用:益气助阳、调经固经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羸瘦。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三阴交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之一,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皆可治疗;此外,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穴位详解三阴交取穴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这个穴位在摸的时候一般都有一点胀,压的时候会有痛感。
功用:女性妇科要穴
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刺灸法
刺法:1.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强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百余壮亦可,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稍风红晕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制污穴制污穴奇效消遗穴制污穴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在大拇指背侧第一节中央线上,主治久年恶疮,不收口.)。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隐白穴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要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
立秋后,到处暑之前,天气还是闷热为主,各位朋友要防止中暑,增加出汗,减少空调冷气及寒凉之物。
——水生寄语
编辑者:轩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