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6肾囊积液《伤寒论与临证》
马某,男,2.5岁。病两周余,某医院诊为睾丸鞘膜积液,拟手术治疗。家属不同意,遂求于中医,症见;肾囊肿大如鸡子(右侧)肿势通明,哭闹时肿胀尤甚,饮食不佳,大便尚可,小便量少,苔薄白,指纹略淡。证属气化失职,水湿蓄聚,治以行气化水为宜,宗五苓散化裁,方;
猪苓,茯苓,泽泻各10克,桂枝3克,炒白术8克,桔核6克,炒薏仁10克,川楝子5克
水煎温服,三剂后,肿势大减,余症也轻。继进四剂,积液消失,肾囊恢复正常,三年未复发。
论;本条医案,跟上条医案很相近。
董正平;五苓散7《经方浅悟》
1四肢浮肿
67岁的大妈,四肢肿胀多年(非凹陷性),双手指间关节疼痛,双膝盖疼,症状早晨较轻,午后加重。伴嗜睡,梦多,眼涩,口干不欲饮。大便日2次,畅,尿黄。舌尖红,苔薄白。左脉寸关弦甚,右脉弦涩。初诊予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服药12副。药后四肢肿胀减轻不明显。
二诊;询知患者后项不适,恶寒汗少,便溏,尿少色黄。考虑患者,乃肌表不宣,水饮内停。患者四肢肿胀,又非凹陷性,当与肌肉有关,而阳明主肌肉,葛根可以解肌,遂以五苓散合葛根汤;
茯苓2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生白术10克,桂枝8克,葛根20克,生麻黄4克,生白芍8克,炙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
患者服药6副,肿胀大减,皮肤开始起皱,指间关节、又膝盖疼痛减轻,口干,后项不适也减轻。脉仍涩,大便仍稀,尿仍黄。左关甚弦,前方加柴胡12克,黄芩8克。此后患者以上方为主加减,间断辅以当归芍药散合苓桂术甘汤,前后共服药36剂,诸证大为减轻,肿胀已不明显,遂停药观察。
论;本病是四肢浮肿,初诊开方,明显是以脉为主,弦涩者,是木郁之脉,用小柴胡加当归芍药散去疏木,而不是去泄水,所以不愈。此病肿胀为主,脉解弦涩时,当与浮肿病合参,而不是以脉为主。如麻仁丸证,趺阳脉“涩”,此涩为血少,木郁疏泄,小便多而大便干。此脉浮肿之涩者,有表里证,是外寒里湿,营卫梗阻之涩,此右脉涩者,肺气失敛之涩也。此浮种脉涩者,不是血少之涩,更用不到当归芍药散,也用不到小柴胡,所以初诊开方,明显是以脉为主。
关节与膝盖疼者,湿流关节也,此是湿痹之候。湿病一,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提纲已经说明,但利小便即可。
土湿木郁,胆胃互遏,土气困乏,所以嗜睡,胆木升浮不降,所以多梦,相火升炎,所以眼涩,此因停水,所以胃胆胃不降,利尿泄水即可,所以不是少阳柴胡证。舌尖红为火逆不降,火逆刑肺,肺中津液不足,所以口干,苔薄不厚,此胃停水,所以不欲饮。尿黄是土色,土湿而下陷膀胱之象也。又有恶寒,此也是有表里证,一用五苓,便利水泄则肿消,表也自解,此是中风,水泄则营卫自和,水不泄则营郁生风,所以五苓散提纲,言中风不言伤寒。
左关甚弦,此是土位而见肝贼之脉,此病浮肿,浮肿消后,当加温燥之药。而反加柴胡黄芩,感觉不妥,此加法有误,也就是此左关位,乙木之弦,当成了甲木少阳之细。尿黄此为土陷,土陷则木贼,仍是五苓散主症。不伤少阴之寒,何生太阴之湿,所以肿消之后,当加温燥之药。患者67岁,高年阳衰,肿消之后,必须扶阳固本。葛根解肌,可以不加。桂枝即为解肌之要药,又能疏木泄水之要药。麻黄可以用,发汗泻水。感觉炙草,生姜,大枣,可以不用,既然利尿泄水,就不要补中。
2手掌、双前臂肿胀
60岁的阿姨,患者双手掌,双前臂肿胀一年多,加重半月。口干乏味,欲温饮,睡前甚。平素怕冷,汗少,项背不适。大便日1-2次偏干,尿偏黄,量不大。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舌偏大,尖略红,苔薄白,口略腻。右脉寸脉紧、关弦涩,尺偏弱。方;
茯苓2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生白术10克,葛根25克,生麻黄4克,桂枝8克,生白芍8克,炙草6克,柴胡12克,黄芩8克,姜半夏8克,党参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
服上方6副,肿胀大减,口干减轻。患者此后服上方,以及小柴胡合当归芍药散,交叉服用,调理月余,疗效稳定,遂停药观察。
论;肿胀者,此为水气,此在身半以上,当发汗泄水。发汗与利小便,是泻水之大法。此病口干者,是水停胃逆,相火升炎,故口渴口干,但不是少阳病,也不是柴胡汤证。水泻胃降,胆经自降。平素怕冷,此为外感,项背不适者,胆胃不降也。劲项强,是太阳之病,阳明经病,也有项背强几几,而少阳也有。少阳五,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解)颈项强,是太阳之病,而肝胆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亦有颈项强。本条水气浮肿,是有恶寒,所以此颈项强是太阳病,但不是少阳病,也是胆胃之上逆而颈项强,但不是少阳病,此病根本用不到小柴胡汤。口干是火逆,但不是小柴胡汤证。水泄胃降,此相火也自降,不用清火,水气病本身火虚,在用清火,岂不是抽薪。此病五苓散证,加以加麻黄加桂枝,就是不能合小柴胡汤,虽然疗效不错,若用温燥,本可以疗效更好。
为什么这么喜欢小柴胡与当归芍药散呢?,并且还要交叉服用,这是水气病,真的就以调治脉弦涩为主了。此是不知脾肾湿寒,郁其乙木,木郁之弦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土湿,生长不遂,则脉见弦,此乙木郁陷之弦,当成了外感,甲木不降之弦。又当成血枯木燥之涩。此病用小柴胡合当归芍药散,是有问题的。见口干项强,就加小柴胡汤,这种情况,必须要在伤寒与中风的前提下,才能但见一证便是。此有浮肿,水气明显就不在是小柴胡汤了。本证牵强的适用症就乳腺与甲状腺结节,皆少阳经郁也。还是泄水降胃,则甲木顺降,就不会有郁结。
刘渡舟;五苓散8下肢水肿《临证验案精选》
金某,女,52岁,年1月15日初诊,主诉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时轻时重,小便不利,色如浓茶,排尿时足跟发麻,口渴,胸闷,气上冲咽,腰酸,困倦无力,时发头晕等,舌体淡大,苔白,脉弦无力。此为气虚受湿,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蓄。治应补气通阳,化湿利水,方;
茯苓30克,猪苓20克,白术10克,泽泻20克,桂枝12克,党参12克,
服三剂,小便畅利,下肢浮肿随之消退,口渴于上冲之症皆愈。转方党参加至15克,又服剂,肿消溲利,诸证若失。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气化不及,水蓄于州都,则上不能润而口渴,下不能通而小便不利。水气内蓄,代谢不利,导致下肢浮肿。
论;本条汤方为春泽汤,也就是五苓散加了一味人参方。有的则加减较多,还是五苓散的路子。
小便不利,则水无泄路,水不泄于下,则气逆于上,故见胸闷与气上冲咽,此与水逆是一个道理。色如浓茶,是何症状?是酱油色?此是何理?土气湿寒,则困倦乏力,气逆不降,则时发头晕。土湿木陷,所以腰酸。
附;春泽汤与医案一例;《证治要诀类方》
主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
水逆证:马某某,女性,回族。患儿于半年前某日中午外出拾柴,劳累汗出,口渴难忍,回家后暴饮生冷水二瓢,自觉胃脘胀满,夜寐不安,半夜后吐出清稀痰涎半碗许始得安睡。第二天晨起即觉口干,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半年来未见好转,亦未延医诊治。就诊时心下胀满,活动时,胃脘有振水声,呕吐清水后腹中肠鸣,漉漉有声,脘腹微痛,喜热恶冷,大便微溏,小便不利,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腻水滑,脉弦滑稍缓,诊为水逆之证。治以温化,春泽汤增损治之。处方:桂技9g,茯苓9g,炒白术9g,猪苓9g,泽泻10g,党参6g,生姜6g,代赭石12g(先煎)。每日一剂,水煎温服,连服五剂,药后呕吐止,诸症减轻,继进前方去代赭石十剂,后以六君子汤加味而竟全功。
论;多饮凉水而不消,以致胃反呕吐,水停心下,痞闷胀满,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半年不见好转,胃有水声,大便微溏,小便不利,苔白腻,脉弦滑,这么明显的病因,你觉着该用什么方子?我觉着,五苓散可以,茯苓泽泻汤也可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也可以,十枣汤也可以。此病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水积腹中,典型的五苓散提纲证,在这种病因清楚的情况下,我会大胆的用加大剂量,用至三两,定会药到病除,便利水泻。原方是十八株,林盛进的《经方直解》言,一株等于0.7克,那十八株就是12.6克,还不到一两的15.6克。
人燥渴急,若饮暖水,可以化汗外泄,若饮冷水,伤及脾胃,必停留不消,而成水气之证。太阳三十五,渴而饮水多者,土湿木郁,必心下动悸。木郁不能疏泄,而小便少者,不积不少腹,必苦腹里满急。燥渴而多饮凉水,典型的“伤寒”。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古中医学
自学中医,读黄元御,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黄元御医学研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