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三通丨年7,8,9月份培训计划
第一章
气滞论
“病多气滞,法用三通”是针灸三通法学术思想核心的全部。其中“病多气滞”的论点,是针灸三通法病因病机学术理论的核心部分。贺老在长期的针灸实践中,总结出气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病理现象。人之所以患病,不管从宏观方面来看还是从微观方面来看,不管从病因来看还是从病果来看,气机郁滞都具有普遍性,局部病灶的气、血、液、神不通,始终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分析气滞病因、气滞部位、气滞性质及其病理过程,对针灸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第一节
气机及气机失调
一、气学说在针灸临床中的主导地位
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气构成。中医学的气理论源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丰富,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结构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从精神活动到物质活动的原始动力。《难经·八难》曰:“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说明气是人的根本,如果机体内没有气的运行,人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
针灸学是体表医学,是通过体表针刺及灸疗对人体内部进行调控,从而达到治病及养生目的的方法。针灸学不同于中医内科学,内科学依靠服用中药,并通过血液吸收药物来达到治病目的,在这其中血液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所以内科学很重视血液的吸收与运行;针灸学在治病过程中,通过针刺体表腧穴,需要得气及气至病所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所以针灸学更重视的是气的充盈与运行。
针灸治病原理是通过对经络系统内外的刺激,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对人体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状态进行调整的结果,其调整的对象就是气、血、津液。气与血及气与液,虽然相互为生,关系密切,但气与血、液的形态不同,各自的阴阳属性不同,在生命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亦不相同。在针灸治疗中,当我们确立了在广泛使用毫针针刺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针法共同治疗疾病时,也就确立了气在针灸治疗中的主导地位。针灸治病的特点与规律,都是在遵循气的运行规律,即在“道”的前提下进行。之所以把气的运行称为“道”,是因为气的一切运动状态都是气阴阳对立、相互作用的结果。“道”是阴阳作用内在规律的终极表现。因此,我们注重更多的是气,如对脏腑功能的调整注重的是气化,对经络状态的调整注重的是气机,针刺的进针注重的是得气,行针时经络传导注重的是气至病所。虽然在刺络中调整的是血,但是血能载气,最终调整的依然是气;同样对局部水肿的治疗,虽然调治的是水液,但液亦载气,最终调整的依然是气。
气在针灸临床中有着重要意义,要想深入了解针灸学内在的机制与规律,就有必要对气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气的运行特点和规律有深层次的认识,才能在临床中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
二、气的运动如常是健康的保障
气的运动属性,既是其功能的表现,也是其存在的形式。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变化称为气化。《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是气的基本运动状态。人处天地之间,人体气的运动形式亦是升、降、出、入,在这个过程中气所发生的运动变化就是机体的气化。
气化理论是体现中医智慧的核心理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变化,是气的运动“变”与“化”相互交替的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说明一个事物的开始称为化,一个事物的结束称为变。“化”是积累的过程,是量由少积多的增加过程;“变”是突变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只有在气的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生理功能才能得到发挥,代谢的废物才能得到及时清理,能量才能不断得到补充。如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和升清降浊,及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等,无不都是在气机的变化中,发挥着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维持着生理的新陈代谢。
南宋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诸气方论》中说:“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埌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在气的运动如常的前提下完成的,气的正常运行也是人体阴阳和谐的健康保障。当气的运动出现问题时,则人体阴阳失衡,疾病就会产生。
三、气机失调状态下气滞的普遍性
根据中医理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异常,称为气机失调。周学海在《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中说:“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籥,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可以说气机的守常与失调,是机体生存、死亡、健康与患病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纲领。
按照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分类,气机失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气逆
气逆是气的升多降少而气行上逆的病理状态,常与肺、胃、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在气逆状态下,气升多降少,会使气壅聚于上。
若肝气逆,则会发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言“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症状,这种状态就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基本病机;若肺气逆,则会发生咳逆、气喘的症状;若胃气逆,如《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则会发生恶心、呕吐或呃逆的症状;若宗气逆,则会出现《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描述的“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的症状。这些症状,是气的运行在局部壅滞的表现,是气逆导致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逆行之气到达机体上部后若不能继续上升,就会在停滞的部位形成一个气滞不通的病灶。气逆病理发展,一定会在机体上部形成气机郁滞的病灶,或者说气逆可以导致局部的气滞。
(二)气陷
气陷是气降多升少而致中气下陷或上气不足的病理状态,与脾气不足最为密切。中气不足的病理状态,分为两种情况。
1、是升清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达头目,头目失养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困倦等症状。如《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2、是中气下陷。脾升举无力,脏腑器官不能在原有位置固定,相对下移,从而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病证。不管是升清不足还是中气下陷,在病变部位都会出现气的运行因虚而不畅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气陷是机体气虚证候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病变部位形成气机郁滞病灶的过程,或者说气陷可以导致局部虚性的气滞。
(三)气闭
气闭是气的出入运行障碍中,气入多出少而闭塞清窍或阻塞气道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抑郁,或外感病邪,或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气闭的病理表现主要有气郁于心胸,则闭塞清窍,可见昏厥;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四肢逆冷;外感六淫或痰浊内阻,则肺气郁闭,可见呼吸困难。这些症状都是气的运行受阻,闭塞于内的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气闭是气在体内不断积聚的过程,也是受阻部位形成气机郁滞的过程,或者说气闭可以导致内部的气滞。
(四)气脱
气脱是气不内守,大量外逸,气出多入少而致严重气虚不足的病理状态。气脱表现为气的功能全面衰竭,从而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闭目口张、昏迷不醒、脉微欲绝等危险症状。在此情况下,体内气的存量越来越少,气的运行已极其微弱,机体生命难以维持。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气脱是体内的气大量外逸、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体内气机因虚而滞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气脱可以导致人体极度虚性的气滞。
(五)气滞
气滞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畅乃至停滞的病理状态。由气机失调的病机分析可知,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状态,都是病理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病理的最后结果。在发展到极限时,由于气的运行受到双方向的阻碍,既不能升也不能降,既不能出也不能进,在这种情况下,气滞是病理发展的惟一结果。所以说,气滞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病理状态。
讨论
中医的病机理论是多病机理论,即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对应着不同的病机理论。如治疗伤寒病证,就要用六经传变的病机理论;治疗温病,就要用营卫气血的病机理论。在众多病因病机理论中,贺老把气滞理论作为针灸三通法的核心学术思想,提出了“病多气滞”的论点,从气滞的角度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气滞理论在针灸临床的辨证与治疗中最具普遍性和指导意义,最符合针灸医学的规律和特点。要想深入了解针灸医学内在的机制与规律,有必要对气机失调中的气滞病理状态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三通法中的气滞是“气机郁滞”的简称。气机郁滞是指气郁流通不畅,甚至阻滞,从而导致相关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其中既有气郁的病理状态,也有气滞的病理状态,两者虽略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过程,但最终会导致相同的病理结果,所以习惯上把两者联在一起称为气机郁滞,简称为气滞。如《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把气滞定义为:“是指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从形成过程、产生部位和影响范围的角度分析,我们可将气机郁滞分为宏观的气机郁滞和微观的气机郁滞两个方面。
第二节
宏观气机郁滞理论
宏观气机郁滞是指从脏腑、经络、官窍、四肢百骸层面分析人体气、血、津液运动障碍的病理变化。气机郁滞是由气郁和气滞两种状态发展而成,因此,我们也从这两种状态进行讨论。
一、气郁
气郁是指气机郁结而不得发越的病理状态。“郁”为积聚、郁浊困滞之意。气郁状态下,气机黏着不爽、行不到位而发生气的积聚。气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气郁是指病机,为疾病过程中人体气、血、津液郁滞而不能畅通的病理状态。广义气郁属于气运行障碍的一种病变。《中医辞海》把气郁解释为基础理论名词,“属于气运行障碍的一种病变。一般多指肝气郁结。主要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舒所致”。由此可知,气郁是气机发生黏滞障碍的病理反映。
金元名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清代医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中亦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由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广义的气郁,主要是由于七情太过、忧思郁怒、情志不舒所致。情志内伤是引起气郁的主要病因,而机体本身脏气虚弱、正气不足亦是诱发气郁的内在因素。
狭义的气郁,专指郁证,即以由情志怫郁导致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病证。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郁证多与肝郁不舒有关。肝,五行属木,喜达恶郁,功主疏泄,肝气抑郁则多现情志不舒、胸胁胀满。宏观气机郁滞理论,讨论的是广义的气郁。
二、气滞
气滞是指由于气的运行不畅,而在某一脏腑、经络或某些部位产生气机凝滞的病变。“滞”字,本义为水积留不通,引申理解为凡是不流通的、停留的、运行不通畅的都可以称为滞。《说文解字》云:“滞,凝也,从水。”在气滞的状态下,气的运行可类比于水,水发生了凝聚而难以流动。《辞海》注为“不流通”,并引《淮南子·时则训》“流而不滞”句为依据,阐述“滞”的本义。所以气滞的概念是“是由于气的运行不畅,而在某一脏腑、经络或某些部位产生气机郁滞的病变”。气机阻滞后,气滞部位因气的积聚、塞滞不通,而出现闷、胀、痛等症状。
讨论
综上可以说明,宏观的气郁、气滞最主要的病理特点是气的流通不畅,或郁而不散,或滞而不前。气郁和气滞,二者可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气积聚于病灶部位,形成局部的气机郁滞。如果气机郁滞的状态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疏通,就会引起气、血、津液在病灶部位积聚,从而产生瘀血、痰饮等新的病理产物,进一步引起脏腑气化阻滞,经络营运不通,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器官生理功能减弱。从广义上讲,宏观的气机郁滞,就是局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阻而不通畅的病理状态。(未完待续)
贺氏三通针灸传承讲习班
报名方式
更多培训详情请来电咨询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联系
-贺老师
贺老师
袁老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