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柴胡
柴胡
走进柴胡
在很久以前,蜀国的凤凰山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山上有两个人很要好。一个姓柴,一个姓胡。他们都在给一个地主家当长工,二人亲如兄弟,有一天,胡弟突然患了病,病很奇怪,一会儿热,一会儿冷。
地主知道后,便硬要撵走他。柴兄和地主争论了半天,一点儿作用也没有,气得他一咬牙,背起胡弟就走了。
柴兄便背起胡弟,爬到半山腰处,把被盖在一片小草旁铺好,把胡弟安顿好后,便在山林中寻找一些柴火和野果充饥。
胡弟躺等柴兄,等得肚子也饿了,口也渴了,便顺手拔些身边的野草,嚼着它的根充饥,胡弟越嚼越觉得味道不错,便接着嚼了下去。
柴兄回来了,带着柴火和野果、野菜,就开始生火煮食,他俩美美地吃了一顿野味。看看天色已晚,兄弟俩就在这山坡草地上露宿下来。
柴兄一觉醒来,见胡弟没睡觉,询问胡弟,胡弟一愣,说:“怪了,我昨晚上为什么没发病呢?”柴兄想到了胡弟嚼过了野草,就试着用这种野草煎汤给胡弟喝,果然见效。
他们干脆暂不回家,也不再给那地主干活了,决定采些这种野草下山去卖,一来治好了穷哥们的病;二来我们也有了一条生活的门路。于是,二人就采了很多这种草,并用两人各自的姓给这种野草药起名为“柴胡”。
于是,他们开始做起卖柴胡的生意了。时间不长,这一带用“柴胡”又治好了几个人,于是名声传出,患病的人纷纷前来购买,柴胡也随之列为中药收载起来。
看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它的功效特别神奇!大家有没有对柴胡更加亲切了一些呢!
柴胡,为《神农本草经》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本药品气微香,味微苦。以外表皮黑褐、切面黄白色者为佳。生用或醋炙用。
了解柴胡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药性与归经
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解表退热——针对外感发热: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效果尤佳。对于感冒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
疏肝解郁——针对肝郁气滞证:本品辛行苦泄,性善调达肝气,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针对气虚下陷,脏器脱垂: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疏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
使用注意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本草纲目》中的柴胡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柴胡有记载:
释名:亦名地薰、芸蒿、山菜、茹草。
气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
●伤寒余热(伤寒之后,体瘦肌热),用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二钱,煎服。
●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小儿遍身如火,盗汗、咳嗽、烦渴,日渐黄瘦),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为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虚劳发热,用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加姜枣同水煎服。●湿热黄疸,用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适当分次服完。●眼睛昏暗,用柴胡二钱半、决明子七钱半,共研为末,人乳调匀,敷眼上。●积热下痢,用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至七成,待冷定后空心服下。
说到柴胡,
大家是不是对“小柴胡颗粒”和“小柴胡汤”更加熟悉呢!
小柴胡颗粒
小柴胡颗粒,中成药名。为和解剂,具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效。主治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组成
柴胡、姜半夏、黄芩、党参、甘草、生姜、大枣
主要功效和药性分析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方中柴胡疏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热,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开结痰,降浊气以止呕;人参补气扶正,甘草和中;更加姜、枣以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不内传。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歌诀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
禁忌
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阴虚血少者忌用。
希望这些能让大家更了解柴胡哦~
图文/课本、网络
编辑/吴双
谢谢点赞哦~
吴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