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医师资格报名咨询群
不知你能否报考21年医师资格考试
扫码进群一问便知
▲年医师资格报名查询群▲
历年试题每日一练6、男性,43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活检为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其电镜检查最大可能是
A、基底膜与脏层上皮细胞问的沉积物内见基底膜的钉状突起
B、脏层上皮与基底膜间致密沉积物
C、内皮细胞与基底膜间致密沉积物
D、毛细血管基底膜不规则增厚
E、系膜内有电子致密沉积物
7、成年男性,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血液检查,血清补体降低,考虑其光镜改变最大可能是A、肾小球无明显改变
B、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明显增厚
C、增生的系膜组织向周围毛细血管延伸
D、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E、肾小球内大量新月体形成
8、成年男尸,双肾明显缩小,表面呈细颗粒状,质硬,切面皮质明显变薄。病理诊断最大可能是A、慢性肾盂肾炎
B、膜性肾炎
C、膜性增生性肾炎
D、慢性硬化性肾炎
E、IgA肾病
9、成年女性,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活检,银染色见肾小球基底膜呈车轨状。最大可能是A、膜性肾炎
B、膜性增生性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系膜增生性肾炎
E、慢性硬化性肾炎
10、女性,56岁,患高血压病,冠心病,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尸检发现两肾大小不等,右侧肾稍大,表面光滑,切面皮髓质分界清楚。左肾明显缩小,表面高低不平,有不规则的凹陷性瘢痕,切面皮髓界限不清,有的肾乳头萎缩,肾盂变形,粘膜粗糙。此肾的病变属于何种疾病A、高血压固缩肾
B、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C、动脉栓塞后肾硬化
D、慢性肾盂肾炎
E、左肾先天发育不全
11、肉眼观察肾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变硬,表面有大的不规则瘢痕凹陷,最可能的诊断为A、良性高血压病引起的萎缩肾
B、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C、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D、晚期肾小球肾炎
E、慢性肾盂肾炎
三、A3/A4
1、男,18岁。双下肢及颜面水肿1周。实验室检查:尿蛋白12.2g/d,RBC0~2/高倍视野,血ALB18g/L,Cr79μmol/L,A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1、该患者最可能的肾脏病理类型是
A、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膜性肾病
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E、微小病变型肾病
2、如果经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无效。其病理类型最可能是
A、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膜性肾病
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E、微小病变型肾病
四、B
1、A.肾脏肿大,被膜易剥离,表面苍白,切面髓质呈片状出血B.肾脏肿大,被膜易剥离,表面苍白无光泽,切面膨出,边缘外翻C.肾脏肿大,被膜易剥离,表面呈红色,切面皮质增厚D.肾脏缩小,被膜不易剥离,表面呈细颗粒状,切面见小动脉哆开E.肾脏缩小,被膜不易剥离,表面有凹陷性瘢痕,切面皮髓界限不清1、急性肾炎
2、慢性硬化性肾炎
3、慢性肾盂肾炎
2、A.新月体性肾炎B.膜性肾炎C.膜性增生性肾炎(Ⅰ型)D.轻微病变性肾炎E.膜性增生性肾炎(Ⅱ型)4、基底膜呈虫蚀状
5、基底膜正常
6、基底膜有钉状突起
7、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有裂孔和缺损
3、A.少尿,水肿,高血压B.多尿,夜尿,低比重尿C.脓尿D.无痛性血尿E.肾病综合征8、弥漫性膜性肾炎
9、急性肾盂肾炎
10、慢性弥漫性硬化性肾炎
11、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4、A.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D.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12、大红肾见于
13、毛细血管壁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见于
5、A.微小病变肾病B.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IgA肾病D.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病14、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为
15、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为
答案解析:
6、
A
本题选A。考虑其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膜性肾病是欧美国家成人常见的肾病综合征的类型,在我国并不常见。其电镜特点是:基底膜上皮下或基底膜内有分散或规则分布的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广泛足突融合。
7、
C
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memsangiocapillaryglomerulonephritis)又称膜增生性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MPGN)。好发于青年,为有特定的病理形态及免疫学表现的症候群。临床上往往以肾病综合征与肾炎综合征同时存在和低补体血症,组织学上系膜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肾小球常呈分叶状,又称分叶性肾炎。选C是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的病理表现。故选C。
8、
D
病理学教材中有如下描述: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的终末阶段。病变特点是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又称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肉眼观,双肾体积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不清。肾盂周围脂肪增多。慢性肾炎的大体病变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9、
B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其病变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并伴有毛细血管壁增厚为特点。
10、
D
题中所述符合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表现:肾脏切面皮髓质界限不清,肾乳头萎缩,肾盏和肾盂因瘢痕而变形,肾盂粘膜粗糙。肾脏瘢痕数量多少不等,多见于肾的上、下极,皆因该处容易发生肾内反流。
11、
E
慢性肾盂肾炎的特点是肾小管和肾间质活动性炎症,肾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肾盂和肾盏变形。镜下,病变呈片状或灶状分布。1.多数肾小管和肾小球萎缩、坏死,由纤维组织代替。2.残存的肾单位代偿性肥大,部分代偿性扩张的肾小管腔内充满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形似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受压而扁平。有的肾小管内可见中性粒细胞。肾小球多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3.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肉眼观,病变可累及一侧或双侧肾脏,肾体积缩小,两侧肾大小不等,外形不规则,质硬,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凹陷性瘢痕,并与肾被膜粘连。切面皮、髓质界线不清,肾盂、肾盏因瘢痕收缩而变形,肾盂粘膜增厚、粗糙。
三、A3/A4
1、
E
患者18岁,首先考虑微小病变型肾病。
B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符合青少年且伴有蛋白尿等肾综表现对激素等治疗预后差)
四、B
1、
C
急性肾炎是肾脏的急性免疫反应,外观可有充血。故而选C。慢性硬化性肾炎:是各种肾炎的终末阶段,肾小球硬化,广泛纤维化,故而D。慢性肾盂肾炎,是感染性疾病,反复感染,容易引起肾脏疤痕。
D
E
2、
B
膜性肾小球肾炎,简称膜性肾炎,又称膜性肾病电镜下观察,以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和电子致密物之间新生基底膜样物质形成钉状突起为特征,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可分为4期:Ⅰ期:上皮下可见散在小型电子致密物,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基底膜无明显变化。Ⅱ期:上皮下电子致密物较Ⅰ期增多,分布均匀,致密物之间出现新生的基底膜样物质,并形成钉状突起,分隔致密物,基底膜增厚。Ⅲ期:基底膜内可见电子致密物,基底膜样物质进一步增多,包绕电子致密物,基底膜进一步增厚。Ⅳ期:上述各期的电子致密物部分溶解消失,不规则增厚的基底膜呈虫蚀状。有的患者同时可见两期病变特点,以其中一期病变占优势。
D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其病变特点是弥漫性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
B
膜性肾小球肾炎,简称膜性肾炎,又称膜性肾病,光镜下弥漫性基底膜增厚,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用Masson染色呈红色),免疫复合物之间新生的基底膜样物质形成钉状突起(镀银染色呈黑色)。初期毛细血管管腔无显著变化,后期基底膜显著增厚,毛细血管管腔变狭窄。
A
新月体性肾炎,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呈不规则增厚,常有裂孔或缺损,肾小球上皮细胞上皮细胞间可见纤维性条索,毛细血管基底膜有裂孔和缺损。免疫荧光法显示肾小球内的颗粒状荧光或线形荧光。
3、
E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病变为弥漫性,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通透性明显增加。电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基底膜表面,上皮细胞下,有多数细小的小丘状沉积物。基底膜表面形成许多钉状突起插入小丘状沉积物之间。银染色基底膜及钉状突起呈黑色。钉状突起与基底膜垂直相连形如梳齿。免疫荧光法证实沉积物内含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为IgG和C3,沿基底膜表面呈颗粒状荧光。早期沉积物和基底膜钉状突起少而细小,以后逐渐增多、增大,基底膜增厚,钉状突起伸向沉积物表面将沉积物包围,最后大量沉积物被埋藏在增厚的基底膜内,基底膜高度增厚)。沉积物在增厚的基底膜内逐渐溶解,使基底膜呈虫蚀状。以后这些空隙由基底膜物质充填。由于基底膜高度增厚,故毛细血管腔狭小,甚至阻塞。系膜硬化,最后整个肾小球被玻璃样变。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明显增生并产生大量基质。增生的系膜组织不断向毛细血管基底膜内侧伸延,致使血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变窄,也使血管丛呈分叶状。用银染色见基底膜呈双层或车轨状,晚期因毛细血管壁高度增厚,管腔阻塞,以致肾小球纤维化、硬化,所属肾小管也萎缩。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为弥漫性肾小球系膜增生。多见于青少年,我国及东方国家比西方国家多见。本病可为原发性,也可在一些全身性疾病时发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有些迁延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持续不退,可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可表现为肉眼或镜下血尿或蛋白尿,或两者兼有。少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主要病变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
C
急性肾盂肾炎,镜下检查40%~60%患者有镜下血尿,多数患者红细胞2~10个/HPF,少数见镜下多量红细胞,常见白细胞尿(即脓尿),离心后尿沉渣镜下5个/HPF,急性期常呈白细胞满视野,若见到白细胞管型则为肾盂肾炎的诊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B
慢性弥漫性硬化性肾炎,临床病理联系:(1)尿的变化:质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较轻。量变:多尿,夜尿,低比重尿。(2)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毒性代谢产物抑制骨髓造血。(3)高血压:肾脏缺血致肾素分泌增加。(4)氮质血症:肾组织滤过面积减少,血中尿素,肌酐,尿酸等非蛋白氮物质不能排出而蓄积,可致尿毒症。
A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病理临床联系(1)少尿: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使管腔狭窄,滤过率降低,而肾小管的重吸收相对正常,导致球-管失衡而引起少尿,严重者可致氮质血症。(2)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所致。(3)水肿:主要原因为少尿引起钠水潴留。(4)高血压:主要由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多所致。
4、
A
大红肾是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肉眼改变,表现为肾脏轻到中度肿大、充血、包膜紧张、表面光滑、颜色较红。若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脏表面及切面可散在多数小出血点,称为蚤咬肾。
D
毛细血管壁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是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特点,是由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使系膜区增宽,增生的系膜组织逐渐向周围毛细血管伸展,侵入毛细血管基底膜与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银染色示毛细血管壁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
5、
D
A
9大肾小球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 弥漫性新月体性 膜性 系膜增生性 膜增生性 微小病变性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IgA肾病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引起肾病综合征的肾炎(TANG) 1.膜性(成人):基膜增厚 2.系膜增生性:系膜增生 3.膜增生性:1+2(双轨征) 4.微小病变性(儿童):仅足细胞突起消失 5.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剥脱
百通医学VIP题库开通了
+核心考点试题
+历年笔试真题
千锤百炼,夯实基础
完全免费,只为通关
参与方式1、扫描下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