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症状治疗学》、《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给你聊聊,肠鸣这件事儿。
废话不多说,我把我学习中医内科学时,从老师口中听说的这个故事,讲给你听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医案记载姓黄,当时是50岁。
这个人,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经常肠鸣不已。而且腹部闷胀、嗳气。
由于这个肠鸣,她都不敢和别人一桌吃饭。因为其肠鸣声,有时候能被别人听到,弄得她十分尴尬。
与此同时,此人还大便不成形,小便不利。
一年来,她四处求医。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肚子不胀,肠子不响。
然而,就是这个愿望,始终得不到满足。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用西药无数,效果不好。用中成药尝试,更是无功而返。
到最后,这个人的状态变得越来越差,吃不下饭、精力减退,小便不畅,肠子24小时叫个不停,甚至让她难以入睡。
怎么办?患者最后决定,投中医治疗。找的谁呢?是当时湖南长沙一带的中医前辈,郑艺文。
刻诊,见患者舌质胖嫩,脉象沉濡,腹部摸上去很软。结合以往病史,医家心中有了定数,提笔书方一首——
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吴茱萸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腹中肠鸣之声大大减轻,小便变得畅快许多。腹胀之感锐减。
后来,医家嘱咐,患者改用香砂六君丸善后。最终,患者诸症悉平,生活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给你说完了。
我之所以把它拿出来讲,原因是它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医案中的景况,在现实生活中多见。
这里的学问,一言以蔽之,就是阳气受损,肠鸣不已。其症结,在于中阳虚弱。说白了,就是脾阳不足。
你看,这个人,脉象沉濡。脉沉,说明阳虚,脉道鼓动乏力。脉濡,说明阳气不足,湿邪不得化散而内聚。痰湿阻滞脉道,所以脉濡。
阳气虚弱,舌体失养,所以患者的舌头就胖嫩。
中医讲,脾主运化。运化者,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消化吸收。脾阳不足,运化就失常,人体消化吸收的能力就差。故而,患者不断出现腹胀、纳差和肠鸣。可以说,这个肠鸣之声,就是脾阳虚弱的警报。具体成因,是阳虚水湿不化,进而走入肠间所致。
脾阳不足,肾阳受累。肾司二便。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故而患者小便不畅。
怎么样?患者这一身的症候,我给你解释清楚了吧?
这个时候怎么办?很简单,就是要温补中阳。脾阳恢复,运化得到改善,患者的问题就自然解决。
我们看看当时郑师用的配伍——
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吴茱萸10克,炙甘草6克。
这里头,显然是理中丸的化裁。只不过,人参变成党参。其中,党参和白术,健脾益气。白术,还能苦温燥湿。干姜,温补中阳,散寒化水饮。
在这个基础上,加一个吴茱萸。此药除了暖肝之外,还入脾肾二经,壮脾肾阳气而止泻。
如此,全方就实现了对中阳的补益和巩固,恰到好处。
我前面说过,此案中患者的问题,很有普遍性。
为什么啊?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人,仗着自己年轻,吃喝无度,饥一顿饱一顿,要么就喜好生冷,尤其是在炎热天气里,更是喜欢喝凉的以图一快。长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损伤脾阳。表现出来,就是大便不规律、腹胀难受、慢性腹泻、肠鸣不已、便溏、浑身乏力。有的人更惨,半夜一两点准时起来上厕所排便,不然肠子里就好比合唱似的,咕噜咕噜响个不停。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这个时候怎么办?理中丸配吴茱萸,确实是一个思路。文老师不敢说,这样的配伍一定会好用。我只能说,这是不少中医人都用过的办法,而且为临床大家所喜用,因此是值得研究的。非专业读者朋友,不妨将文中验案抄录,日后有机会,可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的读者朋友,您也好好研究一下。上文中这个病例,还是很典型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