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
“看,石老来了!”靠近会场东门、前排座位上的一位文友,用胳膊肘捣了一下右手边正看手机的同伴。
来得这么早啊!还有十来分钟才开会呢。我正寻思着,就见身穿棕褐色、斜竖条纹休闲服、衣领处围搭一条枣红色围巾,高约一米八的他,在会服人员引领下,迈进会场。
九时许,主席台上空充盈着红润的灯辉,以海上日出为背景的这方天地灵动、澎湃起来。“下面请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著名作家石英先生宣布大会开幕!”石英先生麻利起身,手中微微抖动着讲稿。“我宣布:……第五届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暨中国文艺名家泰山采风笔会现在开幕!”即刻掌声哗然,石英先生高抬右手,呈六七十度角向斜向上方挥出。“石老是山东人,你看,显得多么潇洒、活力啊!”身旁的李先生目视前方,偏着头对我说。“身体就是好啊!比我还大,可人家腰不弯,背不驼的!”坐在第二排、陪我一同来领奖的老父亲怕我听不到,声音稍大点地赞叹到。“以前看过他的简历,当过兵的,身体差不了!他还是名校中文系毕业,文武双全啊!”对话间,我的思绪飞出会场,来到了二楼早餐的圆桌边。“您就是石老吧?”我抬头向走过来的的老人问。“嗯。”他端着自助餐盘子,朝我点着头,顺势坐在我的左手边,眸子里闪着光。“您气色真好,红润润的。”我没有准备地冒出这么一句。“呵呵,都这么说。我的秘诀呢,就是运动。这么多年,都成习惯了!这么说吧,我离休后,有两个没有停下来。”哦!哪俩啊?我有点好奇。一个是大脑,不停止地转。我啊,不管是坐公交车、还是逛马路、买菜什么的,脑子总在闪,发散式的,没规律、无章法,比如,看到白菜,可能想到雪天,想到农民,想到冬天里一家人、一桌子的美食;坐车听到邻旁对话,可能勾起回忆,也可能插话问一句,还可能构思一个细节……呵呵,很离奇哟……几十年文字生涯,您这是思维惯性吧?你说对了,多年习惯了!说话的当儿,我想加碗紫菜汤,起身顺便问:“石老,给您来一碗紫菜汤?”好!谢谢!他微微起身,抬头看着我说。盛回汤,一碗放在他右手边,另一碗我用嘴吹着气。“吃饭、喝汤一定不要太热,胃粘膜很嫩,会受损伤。”“嗯。”我应和着。哟!太咸了!太咸?那我就不喝了,一咸了,我的血压就升上来,可准了!他转头向我说道。哦,那还是不喝了吧,第二个不停呢?就是腿不停。退下来了,可我还是每天去单位,连上走路、倒车、上楼下楼,每天都运动十几公里,甚至二十公里以上。其实呢,去单位倒也没事做,就是去看看信。那些信件,牵着我的心,一天都是几十封甚至更多;时间长了,传达收发人员就专门给我捆一个捆,我去的时候,提着就走。这些信,不看,心里就闷得慌。还有些时候呢,是去单位给别人寄书。我一年出好几本书,送给亲友和喜欢书的人,全走快递,一本书也就五六、七八块钱,不多,我承担得起。但是,我这个人不贱,决不送给那不喜欢书的人--呵呵!我的判断挺准的。说这话的时候,他用左手左右摆了一下。慷慨啊!典型的山东大汉性格,我心里默叹。他稍一停顿,接叙着说:我居家太小,女儿就借给我一房间用。我不会电脑,也不玩手机,凡事就用手写。这不,近两年,老伴又不允我给别人写序、写什么了,担心伤着身体。哦!我脑际即刻闪出一些电视画面,生活中不少耄耋之年的老科学家、文艺家,很少有追求物质享受的,我们常常看到他们是在并不宽敞的居室接受领导看望和慰问。你看我没有老年斑吧?他又朝我征询。嗯!你肤色挺红润,真看不到,怎么保持的啊?“我觉得除了肾好外,还是多动。”他从座位上挺了挺身子说。这时,我的双眼聚在他双耳上,耳朵真大—我重复着肾开窍于耳这话!“我观察过,现在的年轻人,肤色不如以前好了。记得早先的时候,小脸蛋像苹果,红润、活力、健康;特别是乡人,脸总是红彤彤的。可是现在呢,就算上白领吧,脸灰黄的多,重一点的就是灰暗,没有亮泽。”“那些小年轻的,一看,就是没有血色啊。”老父亲插话道。嗯!你说得对。这和作息不规律、运动量不足等有关系。你想啊,一运动,脏器就动起来,气血就通,精气神就来了,肤色当然就好了。我每天运动,都有目的,从不瞎逛,一天得完成十几件、三四十件事情,呵呵,当然买菜也算了。是的,生命在于运动嘛!我应承着。“下面开始颁奖!”呵呵,颁奖!我一下神回会场。
金银奖、二等奖之后,颁的是一等奖。石老对我有印象,在向我递过大红证书时,身体稍倾,伸出右手向我祝贺。我连声说,谢谢,谢谢!
现在回想,他手是温软的、暖的,那暖,彼时从手心传到心田,聚光灯下热得我心尖直跳。
颁奖典礼中间,又穿插与会作家文友集体合影。苍净的蓝幕下,巍巍泰山向阳处,我寻机又与石老并肩留了个影。现在,端详照片,看到石老腰杆是硬朗的,微红的脸颊、背手而立的神态,透着几分沉静与自信。“石老今年八十有二了,几十年来,耕耘不辍,每年都有几本新书行世,出版各种书籍也七八十本了,说是著作等身,不为过。”凝望着照片,主持人的话,又回荡在耳边。当下,各种新媒体频出,真是全民阅读、全民创作时代了。全国从事散文写作的,也达数十万人,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就七八千,加上省市区和行业协会的,数量就更多,但总体上作品质量并不太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能经常见报的上千人,现在恐怕达不到这个数了。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写作者只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笔触过琐过细、小情小怀小调,缺乏弘扬浩然正气的高度,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