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下垂检查
肾下垂症状
肾下垂特点
肾下垂饮食
肾下垂图片
肾下垂鉴别

剥芡寻诗度日长

我们知道唐宋散文名家“唐宋八大家”中,仅苏姓一家就占了三个,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蔚为奇观。有人曾问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你们苏家就占了三位,究竟有何秘方?苏东坡笑曰:“家传益智强身之法,日嚼芡实十枚,后缓缓咽下。”一代文豪苏东坡既是美食家又是兼食疗专家,对芡实就“情有独钟”!极喜爱吃“芡实粥”。并称芡实粥“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因常食芡实粥,直到晚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

我国很早就有食用芡实的记载。芡实,俗称鸡头米,也称菱芡,是一种古老的水生植物,早在《周礼》上就有记载。《说文》载:芡,北燕谓之?,靑、徐、淮、泗谓之芡,或谓之鸡头。梁代陶弘景曰:“茎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杜甫诗云:“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逈。”宋人虞俦吟诵:“秋风一熟平湖芡,满市明珠如土贱。”可见,到了唐宋,芡实已经是十分寻常的食物了。

由于芡实甘甜清香,所以很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因此芡实入诗的机会要远远高于其他食物。比如,韩愈:“远苞树蕉栟,鸿头排刺芡。”(《城南联句》)欧阳修:“争先园客采新苞,剖蚌得珠从海底。都城百物贵新鲜,厥价难酬与珠比。”(《初食鸡头有感》)苏辙:“风开芡觜铁为须,斧斫沙磨旋付厨。细嚼兼收上池水,徐咽还成沧海珠。”(《食鸡头》)贺铸:“朝餐取餍饱,无复炊黄粱。贪嗜比羊枣,况乎惟味良。”(《食芡实》)姜特立:“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风流熏麝气,包裹借荷香。”(《芡实》)梅尧臣:“齿如编贝嚼明月,曼倩不复饥肠鸣。莫论一斛贵与贱,堂上狼藉无由行。”(《采芡》)文同:“提笼当筵破紫苞,老蚌一开珠一掬。”(《采芡》)陶弼:“三伏池塘沸,鸡头美可烹。香囊连锦破,玉指剥珠明。”(《芡》)杨万里:“江妃有诀煮真珠,菰饭牛酥软不如。手擘鸡腮金五色,盘倾骊颔琲千余。”(《食鸡头子二首》)王世贞:“百子池头波渺茫,温柔一种别为乡。移从合浦珠初软,采出蓝田玉更香。”(《咏物体·鸡头》)郑板桥:“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珍珠圆。”(《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如果把芡实作为一种休闲食品,那则别有风味。如宋代诗人周紫芝有云:“翻香引睡一胡床,剥芡寻诗度日长。若得长闲了无事,人生如此亦何妨。”(《食芡有感二首》)诗人既不用它来充饥,也不用它来做菜,就是拿来当零嘴消闲的。《红楼梦》里说到宝玉命人给史湘云送食品,其中有两样鲜果:红菱和鸡头米。近年重读红楼梦,留意其间种种美食,对于曹公,顺手拈来,这红菱和鸡头都是时令零食,吃时趁鲜嫩。《红楼梦》是恢宏巨著,字字珠玑,是人情的大观园,是草木的大观园,是美食的大观园,奢华到极致,如用十来只鸡来配的茄鲞,平常到街头巷尾叫卖的红菱鸡头。

如果仅仅把芡实当作一种粮食来看,那确实是小看了芡实。在医家看来,芡实的地位要比它作为粮食的地位高得多。中医认为芡实性平,味甘、涩,无毒。入脾、肾、胃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进食、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止带、助气培元的功能,称它为“水中人参”。养生学称芡实“抗衰延年,最益脾胃”,古药书中说它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

我国古代的中医经典及医学名家对芡实的作用论述的更是精道。《本草经百种录》:“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本草求真》:“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惟其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似乎芡实最适合于补肾,也难怪唐玄宗对它印象颇深。又,清末学者李审言《愧生录》卷一之三十四“子为灵散,得自庄篇”案:司马彪《庄子注》(《庄子·徐无鬼》释文引):“芡与藕子合为散,服之延年。”明确指出芡实的药用价值。清代医家陈士择说:“芡实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聪明,久食延龄益寿,视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芡实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芡实若能与山药同舟共济,那补益的效果就更佳了。对于固肾涩精,补脾止泻,内敛的芡实更有其与众不同的绝妙之处。如果人有“脱症”和“漏症”,那芡实就是一只有力的大手能来“托”住。不致让气血白白流失。有人长期腹泻,下利清谷;有人遗精滑脱,其势难禁;有人夜尿频多,无法安睡;这时,如果让芡实帮忙,你就会发现它的神奇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xiachuia.com/sxctd/10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