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调经论》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失常,包括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
10.1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包括气的化生不足或耗散太过而导致的气的不足,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气的运动失常等。前两者多表现为气虚,后者则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气的失调。
10.1.1气虚
气虚的主要原因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愈而致。精神萎顿、倦怠、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感冒等都是气虚的表现。
由于气和血、津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气虚必然会导致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无故流失,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
10.1.2气机失调
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一般来说,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的流通障碍)、气逆(气的上升运动过强或下降运动不及)、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气闭(气的外出受阻)和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
(1)气滞
气滞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了气的流通形成全身或局部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于某一局部可以出现胀满、疼痛、甚至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因此,气滞不仅可见到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而且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的障碍也能形成气滞。
(2)气逆
气逆多为情志所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痰浊壅阻。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表10.1不同脏腑气逆的表现
部位
病机
气逆表现
肺
肺失宣降
咳逆上气
胃
胃失和降
恶心、呕吐、嗳气、呃咳
肝
肝失疏泻
头痛头涨、面红目赤、易怒,甚至吐血或壅遏清窍而昏厥
一般来说,气逆与上以实为主,也有因虚而上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
(3)气陷
气陷是气虚病机之一。机体内脏的位置相对固定全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在气虚而升举无力时就会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因为“人受气于五谷”,气生化于脾,脾主升,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脾胃气虚时,更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为中气下陷,还可伴随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
(4)气闭和气脱
气闭和气脱临床多为厥、脱等重症。气闭多为浊邪外阻、或气郁至极。如触冒秽浊之气引起的闭厥、外感热病所致的热盛闭厥、突然的精神创伤所致的昏厥等,
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而致气随血脱、气随津脱。
10.2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包括血的生成不足或因出血、久病等耗损血液太多,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而致血虚;因血热而导致血行加速;血的循行迟缓而致血瘀等。
10.2.1血虚
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因此在血虚时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减退等虚弱证候如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
10.2.2血瘀
气滞而使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行迟缓,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熬血液等,都可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成瘀血。瘀血不仅是血瘀的病理产物,同时瘀血的形成又可阻于脉络,成为形成血瘀的一种原因,
血瘀而阻滞在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时,可发展为疼痛,痛有定处,得寒温而不减,甚则形成肿块,乘之为癥,同时可伴见面目黧黑,肌肤甲错,唇舌紫暗以及瘀斑、红缕等现象。
血瘀反过来可加剧气滞,从而形成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导致气滞的恶性循环。
10.2.3血热
血热多由于邪热入血而致,也可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致。
由于血得温则行,故在血热的情况下,血液运行会加速,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热又可煎熬血和津液,因此血热在临床上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的特征。
10.3气和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
临床上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
10.3.1气滞血瘀
气滞和血瘀常同时存在。因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运的障碍,形成气滞血瘀,也可因闪挫外伤而导致。因为肝主疏泻而藏血,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另外,因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心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多先发生血瘀而后导致气滞。
10.3.2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是因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功能减退,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咯血、吐血、衄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的病理状态。
10.3.3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着血液流失而散脱,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常见的气随血脱出现在外伤失血、妇女崩中或产后大出血。
10.3.4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脱;或先因气虚,血生化无源而减少,
10.4.4气血不荣经脉
因气血虚衰或气血失和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濡养功能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如肢体麻木甚则运动不便,甚则不用;肌肤干燥、瘙痒、欠温,甚至肌肤甲错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