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又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1
灸疗为什么要用艾叶做原料?
灸法在中医养生治病中使用的材料并不是只有艾这一种原料,在历史上,几乎能够发热的材料人类都曾经尝试用于灸法治病健身中,古代记载的有硫磺、黄蜡、麻叶、桑枝、桃枝、灯芯草、线香等材料,近现代出现了电热灸、红外灸等灸法。
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艾灸具有其它灸法不能替代的独特优势:
1.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叶据《本草》记载,是一种具有纯阳之性的中草药,可以理气血、驱除寒湿,也是提升阳气的佳选。
2.它在所有植物中,其叶脉是最丰富和细致的,中医有以形治形之说,可以想象它具有通达最细微之处的能力。
3.艾的通透能力远远超越了其它植物。在古代,军队每到一处,都砍伐艾来燃烧,然后在方圆几里的地方查看,如果看到有冒烟的地方,就证明其处地下有水,然后才安营扎寨。这足以说明艾的通透能力有多么强,这种顺水道而游走的能力放在人体上面,就是可以通达经络。
4.古书上说它可以通十二经,走三阴,善入脏腑,很多药力不能到达的地方,艾灸可以到达,因此艾叶还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
5.以现代医学研究来看,艾中含有很多有益的化学成分,具有杀菌、消毒、解热、镇静、活血等作用,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艾燃烧后,不仅有红外效应,还有很多科学难以解释的功能,有科学研究机构用红外线照射来代替艾灸照射穴位,却难以起到艾灸的效果。
2
总结古往今来的实践经验,艾灸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艾灸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
●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3
●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
4
●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灸疗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
3
艾灸的适应症:
1、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5、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
6、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证,如脚气冲心、肝阳上升之证可灸涌泉治之。
7、防病保健。灸法可以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无病自灸,可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长寿不衰。现代临床发现,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