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期间,热入血室
1、太阳中风,经水适断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得太阳中风证,到了七八日,正是表祛内传的时候,往来寒热、发作有时,以前来的月经也适于此时而中断,这是热邪传入了子宫内,其血因热而结,故表现为一阵冷一阵热,循环往复,小柴胡汤主之。
这是妇人月经期间,得了太阳中风证,传入少阳子宫内,与月经相互影响而发生的病。是妇人有例假时常常遭遇的一种病。现在表现为柴胡证,虽然影响到月经断了,仍然用小柴胡汤治疗。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随证治之的原则。
血室,男女都有。女人血室在子宫,男人血室在小腹、膀胱部位。
2、太阳伤寒,经水未断,轻证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次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这是妇人月经期间,得了太阳伤寒证,白天清醒明白,夜晚则说胡话,象见着鬼一样。这也是病由太阳伤寒传入少阳的子宫内。但是由于月经只是用邪热造成瘀血,并未未中断,所以医者不要妄行汗、下的治疗,热邪必然会随月经而从下排出,病会自行痊愈的。
“谵语”本来是阳明内实证的一个症状,但阳明证不是“昼日明了”,只有瘀血证才会“暮则谵语”,即夜晚厉害,而白天清醒。所以,这是瘀血证。是太阳伤寒传入少阳子宫内的邪热,虽然造成了瘀血,但并不严重,没有结实造成月经中断,邪热会自行排出,类似于麻黃汤证的“因衂而解”,不必治疗。
妇人月经期间,常常得感冒,在太阳按太阳治,传入少阳即“热入血室”,有柴胡证按少阳治疗(月经中断),能自愈的(月经未断),如本条所述,则不必治疗。这是妇人有月经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象妊娠、产后一样,是男女有别的地方。
3、太阳中风,经水未断,重证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这也是妇人在月经期间,得了太阳中风证,发热恶寒,到了七八天的时候,表证已罢,邪热传入少阳、阳明,所以胸胁满如结胸状态,整日胡言乱语。这是少阳子宫内也有了邪热,应当针刺期门穴,以泻少阳、阳明之邪热。当然,用别的方法治疗也可以。
这条也是太阳中风,经水未断,为什么需要治疗?与上条相比,邪热不仅传入少阳子宫内,也传入了阳明,不仅是夜晚,白天也是胡言乱语。此属重证,必须进行治疗。除了针刺期门穴,如果用方剂治疗,可以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以治少阳、阳明合病瘀血证。
4、错简之条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阳明病,本来是胃不和则谵语,如果出现下血症状,这是“热入血室”,迫血妄行所致。但还有太阳表证,应当刺期门穴,或其它方法泻其实,出点透汗就好了。
这条应该在《伤寒论》阳明篇,不应该放入《金匮要略》的妇人杂病篇。因为这是阳明病的泛论,男女都有,女人血室在子宫,男人血室在小腹、膀胱部位,所以本条并不是只针对妇人而言。可能是后人整理书简时,看到有“热入血室”的内容,就集中到这里了。
“热入血室”这种病,男女都有。因为妇人有月经的关系,得此病较多,男人比较少。
本条实际上是个三阳合病,以阳明为重。“谵语”是阳明证;“下血”是少阳证;“头汗出”是太阳中风证。除了针刺期门,也可以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
二、梅核气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炙,是烤的意思,脔就是肉,“炙脔”就是感觉有类似象一个烤肉片似的东西,象黏在嗓子上似的,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古人把这个认为是一种气结,叫梅核气。其中既有气,也有水(痰饮),是痰气互结。不但在嗓子,在胸、心下都觉得不痛快,临床上很常见,后世叫大七气汤,此方好用又常用,既袏气饮互结又健胃。胃病(胃气弱,不是大虚衰)而胀满不欲食,也很好用。
此方是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主的加减。
用厚朴消胀行气,改善气机循环,所以大、小承气汤中也用之;苏叶行气辅之。这说明肯定还有胸满或胸腹满之证,或许还有心下坚硬。
饮逆而呕用小半夏加茯苓,治痰饮上逆。
此方应用广泛,也可以用于痰饮、支气管哮喘等。
三、藏躁
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妇人患歇斯底里症,经常出现悲伤、想哭,动作犹如神灵附体,处于异常的精神状态,屡屡打哈欠,甘麦大枣汤主之。
“藏躁”,藏指的是心藏,有人说指子宫是错的;躁,是心不安、不宁。
五藏风寒积聚”篇讲心藏:心中风,“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於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这一段说的是血少心气虚的反映。
频繁地打哈欠,这也是魂魄不安的一种反应。
癫狂,患歇斯底里,神经官能症,面肌抽搐等,大概属于这一类。
“虚则?之”,所以用甘草、小麦、大枣都是甘味,甘以缓急。小麦是补心气的。如果有实证则不可用,否则会睡不着觉。
四、心下痞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妇人有吐涎沫(痰饮)等证,即“咳逆倚息,不得卧,而吐涎沫”,这是外邪内饮的小青龙汤证。医者错用了下法,又造成了心下痞证。先用小青龙治表,再用三黃泻心汤治里。
五、瘀血(调经)
这是指下血的带下病,不是指白带病。
1、带下(寒)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注:“利”应该是“血”)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利”字应该是“血”,否则还是带下病吗?肯定是错简。
妇人五十岁,一般来说应该断经了。男八女七,七七四十九,地道应该不通了。即所谓的“更年期”。现在反而下血几十天不止,一到晩上就发热是有瘀血所致,瘀血陷入少腹部位,这很常见,所以“少腹里急,腹满”,也是瘀血证。诸如桃仁承气汤证、抵当汤证等,都是少腹满,里急。下边有瘀血阻滞,流通不畅,上边、外边必然血虚,所以“手掌烦热,唇干口燥”,即血虚生内热。血虚,津液也虚,所以五心烦热,唇干口燥。这些现象却是瘀血证的反应。
这种下血不止的病叫带下(不是白带病的带下),是曾经有过流产造成的瘀血在少腹不去。你看到唇口干燥,一方面是津血虚少,一方面也是瘀血证的反应。应该以温经汤主之。
使用温经汤,主要的指征还有:
手掌灼热、手掌角皮(干燥粗糙)、不孕症。
为什么叫温经汤?温什么经?温的是胃经,就是温胃的,因为胃喜温不喜寒。温经汤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温胃,一个是祛瘀血。两个方面合起来,达到调经之目的。
调理月经病,这个温经汤加减是最好的方剂。
月经不正常,除了有瘀血的因素外,胃虚寒也是根本性的原因,主要是不愿意吃东西、恶心。胃是化生之本,气血之源。胃虚、寒,不能生津,只祛瘀血是不行的。
本方由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合麦门冬汤再加上当归、川芎、芍药、丹皮、阿胶等祛瘀药组成。首先从胃下手,用吴茱萸汤合麦门冬汤温胃补虚,既温中降逆又养液(后世所说的胃阴)。再用祛瘀诸药祛除瘀血。
如果只是不想吃东西,恶心,而没有瘀血(月经)问题,可以只用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合麦门冬汤,这个方子叫小温经汤。
若现柴胡证,特别还有肚子痛的厉害,可以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就不必用温经汤这个大祛瘀方了。
后世常用四物汤,八珍汤之类,其中生地(更不能用熟地)寒性,只会搞坏胃,就更不想吃东西了。后世还有的人喜欢用石斛养胃阴之类的,也是求新、求异、求变的思想在作怪,实际上是不懂的古法的奥妙之处。其实不必,就用麦冬甘寒养阴润燥最好。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不都是用的麦冬吗?
2、带下(热)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阴?肿亦主之)。
这条指的是有热的情况。
月经提前多有热,延后多有寒。
“少腹满痛”,这虽然是实证,但没有用大攻,而是用土瓜根散主之。土瓜根、?虫是寒性的祛瘀药,针对有热的情况。用桂枝、芍药既调营卫,也治腹满痛。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痛,桂枝、芍药两味也治腹满痛。
“经一月再见者”,是一个月来两次月经或以上者。里然是因热所迫。
阴?肿,推测是阴囊肿之类的疾病,但不是疝气病。
如果是闭经(“妇人经水不利下”),可以用攻法,抵当汤主之。
3、陷经、半产漏下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本条有错误。
妇人漏下、崩中漏下、半产下血都不止者,或妊娠下血,都用芎归胶艾汤主之,不能用旋覆花汤。妊娠篇中有“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艾汤主之。”
肝着,“欲人蹈其胸上”,这是气结,才能用旋覆花汤主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艾汤)。
妇人经血下陷而漏下不止,其血色黑,为尚有瘀血,胶姜汤主之。
胶姜汤,无方,当然就是指芎归胶艾汤。妊娠篇已说明白。
4、水血并结血室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少腹满如敦状”,小腹就像扣了一个东西似的,比如像是倒扣的碗。
少腹满,如果小便不利,是有水;如果小便自利,那是有瘀血。“小便微难而不渴”,“微难”是有点水;如果渴,是整个有停水不气化,而“不渴”说明没有严重的停水。所以,“小便微难而不渴”是说有些停水但不严重。但有点停水还不至于造成“少腹满如敦状”,如果是新生产的妇人,则可以考虑是血室中既有些停水,又有些瘀血,是“水与血并结”,大黄甘遂汤主之。
临床很少遇到水与血并结的情况,故此方不常用。
5、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这个“不利下”,不是月经不调,而是瘀血严重造成的闭经,月经停止。
闭经不利下,就是用其它的祛瘀方也不下,比如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无效,则为抵当汤的主治之证。
如果大便干,人也癫狂,再加芒硝。
水蛭、虻虫这类祛瘀药,跟蜇虫差不多,力量很大,对于瘀血非常顽固、陈久的情况,非用不可。食血的虫子都能祛瘀,这是祛瘀药中最有效的了。
此方也可治疗男子下腹部膨满、拘急而有瘀血者。虽言膀胱,实际上也包括膀胱周围的部位。
6、子宫有干血、闭经、下白带
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妇人经闭不利,子宫内有坚硬的积聚不去,是子宫内有干血而变得坚硬,月经停止,只下白带而瘙痒,矾石丸主之。
此方是坐药(栓剂),纳藏中,就是指放入子宫中,轻的一次就好了,重的没好,可以再坐。这是指治白带说的。
此方只能治白带,是治标之法。干血造成的闭经,还得用其它方治疗,比如大黄?虫丸之类的。
7、腹中刺痛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疑非仲景方)。
“六十二种风”,象“三十六病”等等的说法类似,是不究病因的泛论。主要的症状是腹中刺痛,原因是气滞血瘀,红花酒主之。
红蓝花,就是现在的红花,起行瘀定痛的作用,本方以酒煎,是普通常备的药物。
如果妇人的血气刺痛久久不愈,攻也攻不得,补也补不得,可以用此稳当的方法治疗。
8、腹中瘀血、水气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这是简文,“妇人腹中诸疾痛”,原因各异,不可能都用当归芍药散。既然提到妇人,总是关于瘀血的问题。此方所主,一方面有瘀血,即贫血、肚痛、急痛;另一方面有停水,即小便不利(少腹水郁)或者头晕(水气上冲)等现象。
无论男女,遇到这两方面症状,都可以用当归芍药散。
六、腹中虚寒痛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这条也是简文,无论当归芍药散,还是小建中汤,不是只要腹痛就能用,必须再进一步深入辨证。
小建中汤不关乎气血,而是虚寒类的腹中痛,发作时挛痛、急痛(寒则收引)。无论男女,均可使用。
七、下焦虚衰停水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饮食如故”,就是无里病,胃肠无病。
短气,都是身体里头有停水。倚息,就是倚物而息,就是靠着东西来呼吸,否则就气短的厉害,与小青龙汤方证里的“咳逆倚息不得卧”类似,不过这里是短气而不是咳逆。这个倚息,说明身体里有停水,水停在上边不下行,压迫横膈膜,躺下后被压迫的更厉害。觉得烦热,是血热的表现,也是产褥热等疾病时经常见到的热型。
这个是转胞病。胞指的是膀胱,由于膀胱有些扭转而不得尿,尿不能由下排出,堆积到上边。胞系指的是输尿管,“了戾”就是转折、折叠了。由于人下焦(包括膀胱、肾)虚衰(肾下垂也属于此),肌肉或组织失去了紧张的力量,变的松驰了,造成输尿管曲折、折叠,尿下不来,小便不利,甚至尿闭,形成此病。
由于原因是肌肉组织虚衰,普通的利小便的方法不行(苓、术等),得用肾气丸来利小便,实际上主要是用补药,来恢复、亢进机能,使膀胱、输尿管的张弛功能得以恢复,水道自然通了,小便也就利了。
肾气丸与其说是利小便的方,倒不如说是强壮机能之方。像妇人阴吹,就是子宫下垂,肾气丸证也很多。八味肾气丸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子。所以,如果把附子、桂枝拿掉,就是六味地黄丸了,就失去了强壮作用,一点用也没有了。后世又出了什么十味地黄丸之类,这些都是未得仲景心法之作,只能使后学者误入岐途。
肾气丸的名称,也反映出了下焦虚衰的特点。比如属于肾气虚衰的阳痿,可以用肾气丸去补。
妇科手术后出现的尿闭,男性的前列腺肥大,大致也属于这类情况。对于尿失禁、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尝试使用肾气丸。
八、子宫湿寒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
这个也是坐药。方中蛇床子有杀虫、解痒、祛恶疮等作用,配以白粉(即铅粉,也能杀菌、拔干)。妇人自己觉得子宫里头凉、湿痒,有湿就会寒,用此药即可。
九、阴中生疮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阴中生疮,妇科病中也常见。一般用狼牙汤洗。深的地方够不到,用绵缠,就像现在裹的棉花球,蘸汤洗。很有效。
十、阴吹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方见黄疸中)。
阴吹,就是妇人阴中如有气,一动就像吹气有声。
胃气下泄,即矢气。由于大便不通,故言“谷气之实也”,本应该从肛门而出的气体,反而从前阴出来,发出喧响的声音。
黄疸篇已介绍过,膏发煎就是把头发放在猪油里化开成灰,可以通大便。大便通了,矢气回归肛门而出,阴吹就会消失。
如果是下焦虚衰,子宫下垂导致的阴吹,可以用肾气丸治疗。
十一、存疑条文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
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此条为了押韵,多是四六句,尽是空话连篇,没多大意思。这肯定不是仲景的文风和文字,列出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