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一年四季是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有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才有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长规律。《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天天高风急,天行肃杀之令,天地之阴气渐长,阳气随之开始逐渐衰落,到冬季则“水冰地坼”。此时,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外界风寒湿邪便会趁虚而入,或者体内素有风寒湿邪者,遇风寒外邪,内外夹击,则百病由生。因此,温阳固表,助阳固脱、培元固本、祛风除湿,才能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这也是中医学维护健康、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
艾灸法,为流传千年古方疗法,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培元固本、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益寿延年等功效。尤适于现代人养生保健,对内、外、妇、儿科疾病皆有疗效。
灸性温热,能温经通络,益气活血。对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四肢活动障碍、关节疼痛以及中风偏瘫的老人均有益处。秋冬季节常灸三阴交、地机、次髎、中极等穴,可温经活血、散寒止痛,对寒湿、气滞血瘀、血虚宫寒所致的痛经、经少、闭经、盆腔炎、囊肿、盆腔积液及包块等妇科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灸法还能回阳复脉,温中散寒。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等穴,对脾虚泄泻、消化不良、脘腹胀痛以及命门火衰、肾阳虚冷所致的阳痿、遗精、带证、夜尿频数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灸法可以调和营卫,升阳益气。灸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经常患伤风感冒或咳嗽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等有调理作用。特别是在秋冬季节,灸肺俞、列缺、足三里,可增强体质、密固肌表以预防感冒、哮喘、鼻炎等。灸百会、中脘、足三里,对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有升阳益气之功,对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炎、肠炎、慢性腹痛、慢性泄泻等有温中散寒之功。
灸法还可以培补元阳,预防疾病。秋冬季节常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等穴,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预防疾病的作用。灸足三里、气海等穴能降低血液凝聚、激发经气运气、疏通经络,可预防血栓形成。隔姜灸足三里、悬钟有降压作用,还可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风的发生。
灸法能温阳散寒、除湿止痛。凡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的经脉痹阻、不通则痛的痹证,以及年高体弱、气血亏虚、寒湿重着的腰痛、脘腹疼痛等,经常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脐疗
隔药灸脐法(脐疗),即在肚脐(神阙穴)部位填入中药,通过艾及神阙穴综合作用而起效的一种疗法。
据传彭祖灸脐寿至八百,《扁鹊心书》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脐疗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培元固本、温中补虚、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对于失眠、脾胃不和、腹泻、气血虚弱、女性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疗效极佳。
二、督灸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灸之能温补元阳、抗病驱邪。运用姜的功效与督脉、艾相结合,可补益机体一身之阳,激发人体正气,特定的中药搭配,将药物直接透入督脉而行走全身。
对因风、寒、湿邪所致的颈、肩、腰腿痛、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及骨性关节炎、老年骨质疏松等均有独特效果。
亦可结合病情需要选择局部铺灸。
督灸还适用于免疫力低下、中风后遗症、感冒、抑郁症、慢性支气管炎、肺病喘咳、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泄泻、便秘、肝硬化、贫血、痛风、慢性肾炎、重症肌无力等内科疾病;对男性遗精、阳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不育症,女性慢性盆腔炎、痛经、闭经、乳腺增生、产后风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三、温和灸
温和而无灼痛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可于特定穴位处施灸,通过穴位与艾综合作用起到温通经络、畅达气机的功效,对虚寒性、瘀阻性疾病皆有疗效,如手脚发凉、畏寒怕风、疲乏无力、气血虚弱、瘀血内阻等均可选取相应穴位灸之。
专家简介推荐阅读中医“绯闻”这么多,来看看真正的中医技术!
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无痛”胃肠镜舒适医疗服务患者
医院口腔科新门诊升级启用:环境升级!服务更升级!
世界关节炎日:天冷不穿秋裤会得关节炎?真相是......
TCT、HPV、阴道镜检查,傻傻分不清?医院妇产科详细讲解
12岁男孩得了糖尿病!这个病例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这样护牙,你的牙齿要好过全国90%的人!
又一例摔倒致骨折的真实案例,再次为大家敲响警钟!
年纪大了动不动就伤筋动骨,没想到是......
突发脑血栓一个半月后,她眼含泪水走向医生...
开学啦!家长们,请收好这份护眼须知
皮肤出现这几种变化,要当心癌变!
来源丨烟台医院
图文丨对外联络宣传办公室
供稿丨中医科黄大伟
审核丨中医科叶新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