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侗族“巫教”活动(人员称为巫师、法师、道师、傩师、师父等,本文暂称这些人的活动组织为“巫教”),是历史上传统侗族地区常有的文化活动。一方面,我们要批判其中含有的封建迷信糟粕,另一方面,侗族“巫教”活动是侗族历史上无可回避的传统重要活动之一,也要研究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对优秀文化元素予以挖掘、整理和保存。本文是秦秀强老师对巫教秘法的著述,编者作为一个侗家人,在民族传统文化迅速消逝的年代,斗胆刊出,供有心人研究参考。如有觉不妥,立即删除并致歉!
傩神张良、张妹,传说中新晃侗家人的始侗族正传的巫教一般都有高超的“法术”和精湛的技艺,如“上刀梯”、“踩铧”、“过火海”、“捞油锅”“酿海”武术、气功、医术等等,自成一套文化体系,如医术,医院治不好,巫师们却能药到病除,起死回生。
侗族巫教一般有洪坛派(自称为“正教”)和梅坛派(侗家有人称“邪教”)。教中法术轻易不外传,要成为正传弟子,必须得师父“过法”。“过法”才能算师父的真传弟子。
新晃傩戏图,和本文无关“过法”之前,收徒的法师要先给各地的法师发请柬,请他们光临指教。应邀者需要提前两天到达指定地点,帮助主人磨豆腐、浸米、煎豆5腐、春斋粑、打阴钱、写“表文”、制灯笼、设太清殿、破竹篾编织“桃园门”、供著萨神位、安放傩神以及到野外去布“五营阵”。“拜师”之日,举行“开坛”仪式,请诸神登位就座。
“开坛”仪式在堂屋举行。神龛上挂着神像,包括各种天神地神。神龛前放一张桌子,供着侗族始祖姜良、姜妹的两个傩像。傩像前放一升米,一个小木偶“小山神”,还摆有刀头、斋粑、豆腐、酒杯酒壶、油灯之类。桌前堆放上坛法师(主教法师)即将赠给新坛弟子的法衣法帽法器和“祖师杖”。杖上系一红绸,书曰:“宗师拥护,随身扶持。”“生人长寿,恶鬼灭绝。”
开坛时,请来的客位法师按文武两教,各分行次,就座于坛桌两旁充当授法主持人和见证人。上坛法师手拿香烛祭过神灵,每念完一段经文,新坛弟子便行下跪、叩首礼,名为“祈师请圣。”其间,巫师除了念经文、咒语打卦吹牛角、鸣海螺,还要给新坛弟子取法名。法名的命名方式为:姓氏+法+名(原名或)=法名。
过法时,上坛法师给新坛弟子着上新装,在众人的簇拥下,由堂屋鱼贯而出,吹牛角前往“坝场”(又称“五营阵”)举行“过法”仪式。整个仪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破五营”,即沿着五营阵的进出路线走一圈;第二是“盘坛”和“过法”,由执事法师考问新坛弟子有关巫教的基本知识,然后由上坛法师给新坛弟子赠送法宝、法器及法术;第三是“上刀梯”,至此,授法仪式宣告结束。
新晃傩戏“坝场”一般设在野外平坦的空地上,用红纸插竹签布成,设东、南、西、北四道门,每门竖一面大旗,上标该门的将帅姓名和职务,阵中扎36面令旗。法师带弟子从东门进,过南门,绕西门,转入北门,再从东门出。每到一门便停下来吹牛角数声。上坛法师身着长袍,左手擎旗,右手按剑,腰挂牛角,臂套“↑”形师刀在前引导,新坛弟子身穿红色法衣,头戴金冠,口衔马鞭紧随其后,亦步亦趋。
破了“五营阵”,设法坛,师徒各在“法坛”一端,一南一北,师者有凳,与执事法师并坐,徒者无凳,单膝跪地,两旁为各地应邀前来充当证人的道师和各门法师。仪式开始,唱度师牵着新坛弟子的手当众发誓,继而绕行“法坛”唱《辞亲学法歌》。
歌词内容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自己学法的志向和决心以及向族中父老兄弟辞别。反复表明为了学法,助国救民,不得不离开朝夕相处的各位亲人。歌词情真意切,缓缓道来,娓娓动听,甚是感人。
歌毕,即进行“盘坛”。法师提问题和弟子回答。盘坛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法坛的起源及相关知识,如上坛法师问:“既然你知得,何为天门?何为地府?何为人门?何为鬼路?来吾十州桥头吹角三声,合角三声,鸣角三声。”新坛弟子答:“祈福上坛法师听吾答言,乾为天门,坤为地府,異为人门,艮为鬼路,前来吾十州桥头吹角三声,合角三声,鸣角三声。接引大师登仙下界,新坛弟子投坛拜法。”又问:“既然你知得,甚么皇帝管天门?甚么皇帝管地府?甚么皇帝管人门?甚么皇帝管鬼路?……答日:“祈福上坛法师听吾答言,当今皇帝管天门,则天皇帝管地府,神农皇帝管人门,阴间王管鬼路……
上坛法师所赐的“法”包括巫教条文、法器件数、法术套路、秘诀、咒语和教规等方面的移交清单。巫师赠给弟子的全套法器为:竹兵三十六根、竹篙一付、金鞭一根、师刀一把、牛角一对、法衣一套、花冠一顶、草鞋一双、油巾一条、包袱一个、雨伞一把、铁尺一根、布袋一口、醮兜二个、笑三(“三”言极多笑脸)个、神坛一座、神棍一根、鸣鼓一个、铜锣一面、金排一座、神印一颗、仙旗一面、头一对、小山神一个、神圣若干(画于纸上或布上)。文教徒弟得的法器稍微少些。
侗族巫教的“法术”是对各门艺术的总称。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或基本掌握如下知识:傩歌、傩舞、傩戏(过去每做一堂法事都要表演《秦童八郎》);行头道具的打击演奏;掌握生理知识和医药知识,如人体结构,筋络脉路、每表演一个动作都要“贯想”人体的某一个部位,或舌或齿,或肝或肾,医治病人时如何切脉,如何配方等等学问尽在其中;还要知晓剪纸、书法、美术、武术、气功、咒语、画符、魔术及其操作技巧和规程。法术秘诀有“收魂奇命法”、“存身变体法”、“飞身走浪法”、“瘟打邪法”、“迷踪断路法”、“教符咒水”、“藏家急祖法”“抛傩上纂法”“吹风发火法”、“攀山倒殿法”、“攀山塞洞法”、“存阳变宅法”、“滚湖塞海法”、“推神送鬼法”(实际上是给病人服用安神补肾药)。此外还赐社坛、伽蓝、生死法三奏。踩刀梯术及锣鼓亦送与新坛弟子十方显用。
上坛法师所赐的那一把“金牌”,乃侗族民间极讲究的手工艺品。《踩刀梯歌》计行,内容是踩刀梯,目的是为了“打闹台”,吸引观众。《天主正教盘坛经》行文之间未加断句,多处使用文言文字。
宣布教规与“授法”同时进行,上坛法师每宣布赐予一“法”(包括法器),度法师便上前受法,将其转交给新坛弟子。新坛弟子每得一法,即拿出阴钱数张递给度法师去交给上坛法师,口口声称:“新坛弟子来买法。”每度一法,度法师都要给新坛弟子交代一条教规,诸如不准偷,不准赌,不准抢,不准嫖,不做伤天害理之事,病人来请要随喊随到,哪怕是半夜三更、刮风下雪也不准推辞。总之,巫教要求从业人员“救男就得男脱病,救女就得女脱危。”
“上刀梯”时,巫师在桌上放一碗清水,念上几句咒语,除妇女外,凡未受过武术或气功训练的男性,均可攀着快刀踩着利刃登上刀梯。刀梯安装磨得锋利的杀猪刀,每级相距一尺八寸,普普通通的农民赤着双脚,身上背负一百多斤的重物踩在刀ロ上,竟连皮毛都没划破丁点儿,堪称为一种独特的体育活动项目。
侗族巫教有许多派别传承。新晃杨发祖这一派传承较为清晰。珍藏的巫书《天星正教秘诀》(又称《天星正教秘旨)记载:“至(自)五年以来,老君在于古州传授红巫梅坛二教三千六百飞符游湖州,启祖符发雷从游。麻阳启教,符法林、符法显后又留(流)传谭法腾、谭法林。甲午年(年)符法兴接流此本,……以前七十三代接留(流)天尊道术教门,代代不忘,永远不灭。”符法兴(符兴邦)传授弟子3名:即符法用(天柱县)、杨发祖(晃县)、杨秀澄(天柱县)。
传说民国初年,符兴邦由于和小老婆闹矛盾,小老婆割掉她的一只耳朵拿到天柱县衙门喊冤,符兴邦被判刑一年,关押了两个多月,时值栽秧季节,久旱不雨,当时林文举县长听说他能呼风唤雨,决定请他作法求雨,答应只要他能求到雨就给他减刑。符兴邦带人到湖南晃县(今新晃)扶罗的一个深潭求雨,可能是凑巧,刚做完法事,大雨便倾盆而下,河水猛涨。求雨成功,林县长问符兴邦:“你是家养艺还是艺养家?”符答:“艺养家。”于是,林县长奖给他一把师刀、一颗火印、一只牛角。牛角因多次搬家失落了,师刀和印现今仍在,刀面上所镌的“斩妖搏邪,十方显用”至今仍清晰可辨。
过去湖南麻阳等地区每做一堂法事都要演一出傩戏,而且是首演《秦童八郎》后方能演其它杂戏,传说《秦童八郎》始创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扶罗乡伞寨,作者是谁无从稽考。以前天柱长团做法事时也演过此戏,现在有些中老年人还能讲出它的基本情节和大致内容。
巫教在新晃、天柱一带得以长期传承,绝非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强烈所致,而是由于巫教里面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高深莫测的艺术特技所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巫教里面蕴藏着歌舞艺术、生理知识、天文地理知识、武术轻功、魔术技巧、医药医方、民间剪纸艺术等文化形式。巫歌巫舞有《辞亲学法歌》、《二十四孝歌》、《踩刀梯歌》、《傩愿舞》、《踩灯舞》、《道师舞》、《道场血盆舞》。此外,还有古朴典雅的傩戏,如《秦童八郎》、《仙姬送子》等剧目。
巫教尤其强调生理知识和武术技巧,巫师往往将这些东西纳入操作过程和巫教范畴。他们操作“手诀”时,必须“贯想”宇宙万物和人体的某些部位。贯想“天府”即头,“地府”为脚,“水府”为肾,“阴府”为身。贯想“东方持国天王”即肝,“南方增长天王”为心,“西方广目天王”为肺,“北方多闻天王”为肾,并有经书《些微讳》专门阐述方位与人体部位的重要关系,以便发功时不致伤害身体。
《封门秘旨》云:“三宫门首存为大浪当、小浪当。(诀)浪浪当当不见露草断肠神不回乡(贯想口齿),开井收邪师,仰差香水院内王、马、关、赵管兵将帅,火急收倒五路邪师、伤亡、口舌怪异等鬼,收来押在万丈金井,无令动作(贯想呷口水吞下喉)。
《小起水秘旨》:“关普庵(贯想人鼻内),天是佛天(贯想“子”位),普庵至此百无禁忌(贯想大指根)。年不利,普庵利(大指根)。月不利(贯想卯时),日不利(贯想辰时),时不利(贯想已时),普庵利(大指根),普庵至此百无禁忌(满掌行,眼要观看四方)。”
巫医对儿科和痉挛患者的治疗是令人叹服的,尤其是对小孩患“脐风、走胎”、“中马邪”等病症最拿手。如治小孩“脐风”,巫师使用桐油煎鸡蛋,加三个四季葱白、三片生姜与烧焦的妇女头发粉末少许两面煎好,包以薄纸,手舞足蹈,念念有词,放在大人脸上觉得温度合适了然后放到婴儿肚脐处,接着烧香化纸,两岁以下的婴儿只须半寸香,2至3岁约须一寸香的时间。极少有人知道巫医为什么要手舞足蹈和烧香化纸,其实这只是为了让煎鸡蛋冷却以及观察用药时间。
巫师认为痉挛患者主要是起因于突冷骤热引起的,操作“捞油锅”、“踩铧”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患者导热驱寒。他们先在脚板底打上桐油,再去踩烧红的,然后用脚板在病人的胸口摩擦,为其驱散侵入体内的寒邪之气。至于巫医要不要剥去其神秘的宗教外衣,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关键是掌握在巫医手中的高明医方、医案,包括那些中草药和特效药能否被我们破译并继承下来。
巫教当众宣布其教规、教义,不仅是对其教徒进行社会伦理道德教育,而且对广大观众来说也具有同样的教育作用。巫歌和经文中经常引用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这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是巫教在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封建迷信,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本文是秦秀强老师对巫教秘法的著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围观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