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夹现象,又被称为左肾静脉受压,是指左肾静脉在回流至下腔静脉的途中,因穿过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前方)或腹主动脉与脊柱间的空隙(后方)时受到挤压。这种挤压常导致左肾静脉的血流速度减慢,同时伴随着受压部位远端静脉的扩张。若胡桃夹现象进一步引发了诸如血尿、蛋白尿以及左侧腰部腹痛等临床症状,则可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现象的特征有哪些?发病年龄与体型特点:胡桃夹现象主要影响4至40岁的人群,但最常见于3至6岁的青少年,且多见于身材瘦高的儿童。这主要是因为站立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因重力作用而变小,进一步加剧了左肾静脉的回流受阻。因此,该现象通常表现为直立性血尿或蛋白尿,即症状在身体直立时出现,平卧时则消失。瘦高的儿童由于腹膜后脂肪较少,对血管的支持不足,使得夹角更易变小,因此更易发病。
临床症状:胡桃夹现象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血尿、蛋白尿以及左侧腰腹部的疼痛。此外,男性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精索静脉曲张,女性则可能出现月经不规律。其中,血尿是患者就医的最常见原因。它可以是镜下血尿,也可以是肉眼可见的血尿,后者在活动后可能加重。左肾静脉受压导致的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同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蛋白尿,这主要是由于直立位时内脏下垂,使得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变小,进而导致左肾静脉受压、肾瘀血和缺氧。当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时,蛋白的滤过量就会超过肾小球的吸收能力,从而产生蛋白尿。此外,腰腹痛也是一些患者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在血凝块堵塞输尿管或通过输尿管狭窄处时。
胡桃夹现象的成因是什么?生长发育与体型因素: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迅速,特别是身材高瘦的儿童,更易出现胡桃夹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此阶段,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因重力作用而变窄,导致左肾静脉回流受阻。
减肥不当:过度减肥可能导致腹膜后脂肪组织减少,进而加剧左肾静脉的回流障碍,诱发胡桃夹现象。
血管位置异常:成年人胡桃夹现象多与血管位置发育异常有关,例如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过小或位置异常。
其他罕见原因:虽然少见,但胰腺肿瘤、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睾丸动脉变异、左肾静脉高位、左肾下垂和脊柱前突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胡桃夹现象的发生。
胡桃夹现象需进行哪些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血尿或/和蛋白尿,且血尿通常为非肾小球性,即镜检中90%以上的红细胞形态正常。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此方法简便、经济且能实时动态观察,因此是胡桃夹综合征的首选辅助检查。
其他检查:如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考虑进行左肾静脉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或CT检查。
胡桃夹现象的临床诊断标准是什么?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尿的疾病,如高钙尿症、肿瘤、结石、感染、畸形和肾小球疾病。
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以非肾小球性为主,且形态正常的红细胞占比超过90%。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满足以下两项标准:左肾静脉在平卧位时的流速(Va)明显加快,站立5分钟后流速进一步增加,且流速超过00cm/s;同时,平卧位时左肾静脉的最宽与最窄处内径之比大于3,站立5分钟后该比值增加至5以上。
通过MRA或CT检查,观察到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小于35°。
满足这四项标准,即可确诊为胡桃夹现象。
胡桃夹现象的治疗策略保守治疗:增加体重是关键。外科治疗:包含开放式手术、腹腔镜手术及介入疗法。
对于未满8岁的未成年人,在确诊后,通常推荐采用保守治疗。若经过年以上的内科治疗,症状仍未缓解或持续加重,以及出现如乏力、贫血、腰肋痛、精索静脉曲张或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时,则可考虑外科治疗。对于成年人(≥8岁),若内科治疗无法改善症状和体征,也可选择外科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的脂肪和结缔组织会逐渐增加,夹角也会相应扩大,同时左肾静脉周围的侧支循环也会建立,这有助于改善肾静脉的淤血状态,从而使症状得到缓解。因此,在患儿成长过程中,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