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调理身体时,要注意四个关键词:阴阳平衡、循环稳态、五行辨症、子午流柱。这个四关键词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是《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主要理论,也是构成中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01阴阳平衡人体的生命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
中医称,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精、血、津、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是相对的,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对于食物, 苦味、辛味、辣味的食物就属于阳性,而酸味、甜味、咸味的食物属于阴性;根、茎类属阳性,叶类和瓜类属阴性。对于生活,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动为阳,静为阴。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头痛、失眠、烦燥不安等。
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阴虚:身体阴份不足,会感到口燥咽乾、皮肤乾、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等。
因为现代人的饮食、睡眠、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影响,阳虚体质偏多,我们产品里,除了珍美、西洋参多维、桑叶猴菇粉外,大部属阳性或中性。
02循环稳态木、火、土、金、水构成了宇宙万物,在宇宙中如果五行平衡时,自然界中会风调雨顺,万物生长。所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中医把人体比做一个小宇宙,应与世界大宇宙当对应。肾属水滋养肝,肝属木对滋养心,心属火滋养脾,脾属土滋养肺,肺属金滋养肾,各脏器之间会产生相生良性循环,形成稳态,人就越来越健康。
但人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今天,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及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食物中的农药、化肥、药物中的毒素沉积等等,都会导致机能失调,打破平衡和稳态。当其中一个脏器有影响的时候,如不及早调理,慢慢的各脏器之间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打破稳态。
1.相生关系
木生火,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环好心就好
火生土,火烧成灰后变土。心循环好脾就好。
土生金,土埋时间久后而生金属。脾好肺就好。
金生水,金融化后变水。肺好肾就好。
水生木,有水的地方会长草木。肾好肝也好。
2.相克关系
水克火,水能灭火。肾不好,心就不好
火克金,火可溶化金。心不好肺受影响
金克木,金属可伤木。肺不好肝不好
木克土,树的种子破土而出,吸收土的营养。肝不好,会影响脾
土克水,水来土挡,土能阻挡水运行。脾不好,影响肾。
3.相乘关系
相乘指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事物相生相克均匀才能保持平衡,否则会出现连锁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过时肝(木)就会受损失常,或克脾(土),或化为火伤肺(金)。
4.拒纳关系
五脏之间生纳相交为正常。如肺(金)生肾(水),肾接纳肺气。五脏之间依次类推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反之脏与脏之间互不接纳,即逐渐演化为病态。拒纳表现为:木不纳水、水不纳金、金不纳土、土不纳火、火不纳木。中医理论称“子病及母”。
木不纳水,可用水土流失现象作比喻。如有些地方砍树,破坏了植被不能吸纳水,便会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同样,如果肝不纳肾,肾的循环系统就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肝郁气滞引起的肾病等。
水不纳金,流水不腐,水滞则臭,久之可以伤金器。肺为肾上之水,肾不纳肺,则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哮喘、肺气肿、肺积水等。
金不纳土,土孕育了金属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养植物。如果金属拒绝接纳土的供养,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无用之土。如果肺不纳脾,脾的运化功能则失常,例如营养不良等。
土不纳火,北方生火炉有一种现象:火炉里抹一层湿泥土,土未干时煤炭在炉中点燃后容易熄灭,因为此时“土不纳火”。待湿泥干了后,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为此时已是“土克纳火”了。脾胃不好的人会引起心脏病,甚至老年人吃的过饱都可引起心闷、心跳过速,重则心脏供血不足。
火不纳木,木经过燃烧才能转化为能量,如果火熄灭,木转化能量的运动则受阻。心脏不正常,久之会引起肝胆发病。
5.反侮关系
前面讲了五行相克,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反克现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金能伤木。一般情况下木不能伤金,但是木燃烧时也可以伤害金。肝火过旺时可伤肺金,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火能伤金。一般情况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时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炉,只要把进气口的铁门关上,把铁烟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肺长期不好,可导致心脏衰竭。
火反克水,水能灭火。一般情况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于水也可把水烧干。心脏长期不好也可伤肾,致肾水枯竭。
水反克土,土能制水。一般情况下水不克土,但是水大了也可冲破土堤。肾长期不好,也可伤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层过厚也可把树种压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长期不好可伤肝胆。
纵观上述相生、相克、相乘、拒纳、反侮关系,可以看出,人体五脏各种关系的变化既有规律又是变化的,一定要辩证施治、以简制繁。辩证的方法是:抓一个中心,观察四方面。
03五行辨证症在五官四肢,病在五脏六腑,当症状出现时,不要头痛医头,脚病医脚,根据五行原理找到相应脏腑关系,再进行相对应调理。
一、脾与胃五行属土。
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主运化,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1.主运化
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食物由胃初步消化后,经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转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而布散全身,以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将机体所需之水液,上输于肺,敷布全身,以滋养需濡润各组织器官,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良,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以及营养不良等症;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布时,又可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湿潴瘤疾患常见的病症,多为脾虚、脾湿、便不成形,重则泻肚。调理类似的病症主要靠健脾。
2.统血
脾有统血的功能。脾虚可引起血不循经,导致各种出血症状。脾有生血的功能,脾虚容易出现贫血。一些癌症病人化疗期间因血象过低而晕眩、脱发、厌食等。血虚可以引起便秘,脾虚还可以引起咳,咳时两肋疼痛不能转身。健脾应在巳时。
3.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正常肌肉健壮丰满,四肢有力。反之,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华。
4.在志为思:
思虑过度,出现气结,气滞则不思饮食,头目眩晕,脘腹胀满。
5.胃
胃的主要功能接受容纳水谷,将食物消化。胃有病可出现腹胀、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6.脾和胃的关系
脾为总调度,胃为加工车间,脾主升胃主降。胃气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脾气升,才能把营养输给肺,肺把营养传给其它脏腑。脾喜燥恶湿,脾湿便溏、泻肚。胃喜润恶燥;胃燥热、胃火上行目赤、牙痛。胃火上行也可引起咳,咳时呕吐,此症应在辰时降胃气,如果胃气不降,会出现恶心呕吐、打嗝、胃痛等症状。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会出现少气懒语、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或其它内脏下垂。
对应产品:香鸡、灵桑、银枣山楂、香豆蛋白
二、肺与大肠五行属金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
1.主气
一是肺主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二是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营养传输到全身;三是肺主一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于肺有密切关系。一些中老年人肺中粘液过多,影响肺的采氧功能。一般在寅时清肺(用健润)效果很好。
2.主肃降,通调水道
肺以清肃下降为顺。如果肺气上逆可发生气喘、咳嗽等症。人体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不仅要有脾的传输还需肺的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果肺肃降不利,影响水液代谢,导致水湿停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水肿。肺引起咳的症状是痰中有血丝。
3.主皮毛
肺生卫气,滋养、保护皮肤。人肌肉表面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强,不受外邪侵袭。反之,皮毛憔悴枯槁、面生暗疮、粉刺和各类皮肤病,肤质差,疤痕难消,容易感冒。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后半夜易盗汗,平时易自汗。
4.开窍于鼻
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各种鼻炎根源都在肺。
5.肺与声音
肺通畅,声音洪亮;肺气壅塞,声音嘶哑。养好肺阴补足心气,人可多年不感冒,喉咙不会发炎或沙哑。
6.肺与大肠
肺气虚大肠蠕动不利,可以引起便秘。大肠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大肠有病就会引起肠鸣、便秘、腹痛、腹泻或脓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也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在调理中对肺虚引起的便秘,常用滋养肺阴之法。
对应产品:灵芝、菊花灵芝、慧清、西洋参多维、桑叶
三、肾与膀胱五行属水。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
主水,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两阴。先天之本,封藏之本。
1.主藏精
一是藏生殖之精华,一些不能生育的男女,病因在于肾藏精华不足;二是藏五脏六腑之精华,这些精华主管人的生长、发育和其它重要生命活动,一些人个子矮也与发育期间肾虚有关。
一些长得慢但正在发育期的孩子调肾,身高增长非常明显。
肾虚分阳虚和阴虚。阳虚生外寒,怕冷、手脚秋冬凉,严重者夏天也如此;阴虚生内热,手脚心发热、出汗、牙根松动、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尿血等。
肾为先天之根。肾虚者大部分与先天有关,肾阳虚者其外部特征是耳朵较薄、耳垂小而薄、甚至没有耳垂,这种人比一般人怕冷、手脚凉,女性成熟后月经少而不准、经血色暗甚至有血块,进入30岁后心易发慌、易疲劳,子宫、卵巢、乳房易长肌瘤或肿瘤,脸上长斑,四十岁以后提早绝经;男子40岁以后性欲减退,重者阳痿。
肾阳虚还可引起咳,其症候是咳时口流黏液,牵动后腰疼痛。
通过温补肾阳,一些过早绝经的女性恢复正常经期;面有黑斑者,春节以前褪斑,并且全年不再长;各种肌瘤逐渐消失;因手脚寒凉而睡眠不实的人不再怕冷,睡眠踏实;老年男性两个月后可提高房事能力。
肾阴虚者则怕热,无论秋冬春季天凉,总想把脚伸出被子外边,需要滋阴降热,肾阴虚内热引发多发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等。
2.主水
肾是调节体内水代谢的重要器官,故肾有水脏之称。若肾调节水不利则尿急尿频。成年人起夜、少年儿童夜里尿床,需健脾、补肾。
3.主骨,生骨髓,通于脑
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脑为髓之海。所以,肾精充足,骨头、骨髓、大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松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反之动作缓慢、骨弱无力、贫血或眩晕、健忘以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另外,牙为骨之余,肾气衰则牙齿极易松落。
{1}、肾主骨。肾不主骨,易生骨刺或骨质增生或类风湿,腰椎、颈椎也易出问题。
{2}、生骨髓。骨髓造血,所以血小板少或白血病等也要调肾。骨髓是人的高级神经,所以有坚硬的骨头予以保护。肾精不足,骨髓不充盈,人浑身酸懒,精神不振。男女房事之后,肾精皆有损耗,第二天会精神疲惫。
{3}、通于脑。肾气虚的人,记忆力不好,男40岁、女35岁记忆力下降过快,及时补肾气或滋肾阴。
4.肾固齿
“肾主骨,牙是骨之余”。凡是牙齿松动者,怕冷时升阳,怕热时滋阴。
5.主纳气
呼吸虽由肺主,但需要肾的协调。肺主肃降、肾予接纳。如肾不纳气,人会出现虚喘、气短,其特点是出气多、吸气少,故有“肾为喘之源”之说。
6.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
听力下降、耳聋、耳鸣者除外伤所致外,主要是肾虚造成。
二阴指肛门和尿道,属于肾的下窍,如肾阳虚时怕冷或手脚偏凉,肾阴虚时怕热、腰酸软,二者皆可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漓不尽,后腰疼痛、起身不灵活是命门火衰,可致黎明腹泻,也叫五更泻。
7.其华在发
毛发的生长脱落,反映肾之盛衰。肾气旺时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时则毛发稀疏脱落或变白无光泽。养发必须养肝补肾,肾主毛发、肝藏血、发是血之余。
8.肾与膀胱
它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肾与膀胱相表里,如果肾正常,那么膀胱的上述两项功能相应就会正常,否则,就会出现尿急、尿频、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有些人患小便失禁去做膀胱手术,一定要谨慎,如果膀胱松弛那么体内的其它器官也会同步松弛,连接骨头的筋也松弛。前列腺,小便失禁,肾下垂、子宫下垂等症状也要调理肾。
对应产品:慧源、蛹虫草、蛹松茸、淫羊藿马鹿茸、慧清、桑清、金椹
四、肝与胆五行属木。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
主疏泄,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1.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人体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人活动时,肝将血供给各个器官,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所以,缺觉的人肝血不足。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如呕血、流鼻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月经过多等症。此症应养肝阴和肾阴不足,在亥时养肝滋肾。
2.主疏泄
肝有疏泄和升发两个作用,以主管全身的舒畅条达。如果肝疏泄不好就可引起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痛、胸肋胀痛、女性月经不调、便秘(这种便秘在7种便秘类型中称为气秘)等,有的女性月经期间头痛,重则呕吐。此症应在未时或亥时舒肝;重者丑时肝经旺时再调效果极佳。
若肝气升发太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痛头晕;若久治未愈,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痛剧烈或眼红、眼痛、耳鸣、耳聋;再发展肝阳亢极化火生风,则可发生中风症状。一般情况下,此症亥时舒肝;重者丑时肝经旺时再调。肝郁不舒还可引起咳,咳时右肋疼痛,也用上述办法调养。
肝气升发不足时,人会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此症一般情况下于亥时升肝气,重者丑时再调。
3.主筋
由于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说全身的筋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筋得其养,则运动有力而灵活。如果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濡养,就会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等症。若发生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症,则称为“肝风”。此外,“爪为筋之余”。所以从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肝血不足则指甲枯槁、变薄变软,故称“其华在爪”。有的老年人指甲薄软甚至脱落;一些膝盖发软、髌骨软化、骨质疏松、筋酸无力的人,养肝后不良症状均消失。这种现象告诉我们,恢复人体脏器的功能,使其在食物中吸收人体需要的元素是根本,而不应是盲目的补钙。试想,如果一个人连食物里的微量钙元素都吸收不了,人工合成的钙能吸收吗?长期补钙不仅伤胃,还会引起脏器进一步退化,最后可能导致内脏衰竭。
4.开窍于目
眼睛疾病的根源在于肝。肝火上行则目赤,肝虚则视力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风流泪,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等病变。
5.肝与胆
胆主要功能是贮藏胆汁,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二指肠,帮助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病变出现上逆苦水,消化不良,胃胀,腹胀,呕吐苦水,胆液外溢身,面目发黄等症状。肝胆相表里、肝胆相连;肝不正常胆则不利,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因此调理胆的疾病主要是调肝,子时胆经旺的时候调理效果最佳。胆不正常也会引起咳,咳时口里有苦水,重时会咳出胆汁。
对应产品:益木、桑叶猴菇
五、心与小肠五行属火。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主血脉,主神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其它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1.主血脉
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人如果心气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就不够,人极易乏力,也难以推动肠蠕动,就会形成气虚性便秘。一些中老年人长期便秘,给他们补心气,有力量排泄了,便秘便消解;气血足人也有力气了。
2.主神志
人心气虚弱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还会产生厌世心理。许多自杀的人无论起因是什么,最后都是因为心气虚极,就是由心气虚而出现慢感状态,是物质失衡达到了精神难以承受外界压力的程度时产生的最终结果。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听到一些人因家庭矛盾或生活压力而过于忧虑、压抑,情绪不能调整,往往会出现厌世自杀行为(女性偏多),遇到这种情况,给患者补心气,气通血畅了,心情也就好了。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气虚的人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了。
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也属心的问题。
3.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人的脸和舌血脉分布的比较丰富,故心的功能正常与否能直接反映出来。若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色紫暗无华或白是心气循环不畅或气虚;舌尖红是心火过旺;舌头僵硬难以转弯是心脑血管急病的前兆。有些人气血不足、面色无华,靠美容和营养霜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给这些人调养气血,面色即出现红润有光泽的健康状况。
心气过盛:面红赤脸、且脸常有红晕,多现血压,血脂异常;心血淤阻:脸颊及嘴唇呈紫色,是血在脉管中循行无力,多现血脉阻滞。
心与汗。“汗为心之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病人用药发汗过度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大汗,可损害心阳,重则会出现大汗亡阳的危险现象。所以,平时发现心虚出汗,就应及时补气。
心包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属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来病邪侵袭于心,心包首当其冲,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发生生命危险。如果患温热病,人神昏乱语。在19点戌时心包经旺时应清心,效果较好。
4.心与小肠
小肠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运输于脾残渣送入大肠和膀胱。心和小肠为表里,心火过旺,可转移到小肠,有的人会小便短赤,重则尿血;有人会咳,咳时肛门排气。这种情况可在13点未时小肠经旺的时候清除小肠热。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小肠主吸收,小肠假如吸收不好,会直接影响心脏,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脏病,.小肠的详细的反应位置在眼珠向下小面子这块,一旦出现小痘、斑块,足以说明小肠的吸收功能下降得厉害。
对应产品:灵芝、菊花灵芝、慧通、立鑫、玫瑰、欣意、桑菊人参茶、西洋参多维。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对于三焦的认识,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两个脏器,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脏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肾、膀胱等脏器,概括了分清泌浊、排泄小便的功能。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焦的这些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的代谢,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为总司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现三焦所在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
04子午流柱午流柱就是经络运行规律,每两个时辰就对应一条经络,了解时间和人体运作规律对应关系非常重要。“子午”指的是时辰,“流注”指的是血气,十二经络的子午流注就是指筋脉血气的运行是有时间规律的,不同时间血气有时盛,有时衰。根据对应时间进行调理便于吸收和运化,效率更高。
卯时(5:00-7:00)大肠经旺,调理有利于排泄
辰时(7:00-9:00)胃经旺,调理有利于消化
巳时(9:00-11:00)脾经旺,调理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00-13:00)心经旺,调理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00-15:00)小肠经旺,调理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调理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00-19:00)肾经旺,调理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00-21:00)心包经旺,调理有利于再一次增强心脏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00-23;00)三焦通百脉,调理后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子时(23;00-1:00)胆经旺,好的睡眠可加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00-3:00)肝经旺,好的睡眠可加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00-5:00)肺经旺,逐步苏醒的肺脏可将肝脏贮藏的新鲜的血液输送百脉,5:00起床后,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从这个四方面入手,结合产品,相信调理的效果和效率也就大大提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中所提及产品不能取代药品,无治疗效果。
推荐阅读用好时辰,更好调理:子午流柱与健康(一)
用好时辰,更好调理:子午流柱与健康(二)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