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养生宝典》
中医据体质可分为9种,其中8种是偏颇体质。分别是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体质。另外一种是平和体质,也就是健康体质。
1、阳虚体质
指的是由于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如果只冬天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阳虚,“手冷过肢,足冷过膝”才是真正的阳虚。阳气不足容易使人精神不振,消沉容易筋骨关节疼痛僵硬,痛经,月经延后,不育不孕,水肿,畏寒怕冷以及得各种痛证等,也会使新陈代谢不畅通,出现肥胖,多囊卵巢,糖脂代谢紊乱等一系列代谢疾病。
还有一种特殊而常见的阳虚表现形式,这就是上热下寒,这是由于下焦阳气明显虚弱,虚阳上浮,漂到头面五官,形成肚脐以下阳虚阴盛,如尿多,夜尿,便烂,腰腿冷痛,白带清稀,头面五官则常见牙痛,口臭,面红油腻,痤疮,烦躁失眠等热象,应该说下寒是真,上热是假。有热上火,不一定都要吃清热解毒败火的药物。
阳虚体质主要来自先天禀赋,和父母有关。长期服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或是清热解毒的中药者,或有病没病预防性的喝凉茶,喜饮冰冻寒凉的饮食,或纵欲,性生活过度等,都会导致或加重阳虚体质。
老年人出现腰腿疼,夜尿,畏寒怕冷是衰老之象,要注意养阳。
阳虚体质还和生活,工作环境有很大关系,如长期在冰冻仓库中工作,身体手足长期浸在冷水里面等,均能损伤身体阳气,年轻时可能没什么感觉,随着年龄增长,其问题会逐渐显现,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疾病。
阳虚易患肥胖,腹泻,痹症,冠心病,风湿骨病,性冷淡。阳虚的人睡眠轻,容易惊醒,脸上常常是两个大黑眼圈。
阳虚,气郁,血瘀体质都容易患痛证,但各有特征。气郁体质的疼痛多和情绪有关,以胀痛为主。血瘀体质的疼痛于遇冷受寒,七情不和有关,但以固定不移的刺痛为主。阳虚常兼血瘀,阳虚兼痰湿。
阳虚体质调理就必须从温补脾肾阳两个根本入手。肾阳,脾阳是做饮用的水,而补脾肾之阳就是往火上加柴。柴太多反把火压灭,火太旺把锅会烧干,这就要温补有个度,要循序渐进。这就是“虚不受补”,不能直按吃大补之品的道理,否则会引火上身。
2、阴虚体质
主要指人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干”“燥”,内热上火之象:形体瘦削,皮肤干燥。如有内热可呈油性皮肤,官窍失养或干涩(如耳鸣,眼干,咽喉、阴道干涩等),五心烦热(手足心及心口发热而心燥不宁,但体温正常)兴奋,亢奋,烦躁,口干,尿少,尿黄,或大便干结像粒粒羊粪。
阴虚必然火旺,无热不生烦,烦恼躁动自然就成为阴虚的主要特征,同时伴有亢奋,盗汗,失眠,易怒等问题。因水不足,自然会上火,好比一个水壶,里面的水本来就不多,但下面却火力十足,以“大火力”煎熬“小水”,多余的热量又散不掉,身体就是一派“火”象。
情绪长期压抑不舒的,易造成阴虚。因情绪不能正常发泄就会郁结化火,化火就会向身体内部燃烧消耗,致阴精暗耗终至阴虚。
长期心脏不好,或者是高血压吃利尿药物的人,也易造成阴虚,利尿剂主要的作用是排泄水分,阴虚本身就水分不足,所以长期使用利尿剂,最终会促进生成或加重阴虚。长期使用辛辣的人,会变本加厉的耗伤阴精,致阴虚加重,女性阴虚体质较常见,这和女性特殊生理功能有关。月经,带,胎,产,乳几个生理阶段,这些生理过程,都要消耗阴血,这也是女性阴虚体质的人比男性多的根本原因。
阴虚体质易患失眠,肿瘤,便秘,糖尿病,血粘稠,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劳倦内伤,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盛,不能下交于肾而产生失眠。阴虚的人多数脾气不好,长期压抑伴随血瘀问题,因此极易患肿瘤,出现不明包块,硬结,或不明原因发热,便血,尿血,消瘦,疼痛等。阴虚内热的女性,通常表现为月经提前,周期短。
阴虚体质调理,润液生津,滋阴潜阳是根本。阴虚的人最怕反补,若误食、乱食补品,如紫河车,鹿茸等,机体便会出现阳火过旺,加大耗盛人体津液,加重口干咳,手足心热及心烦失眠等问题。
“静能生水,动能升阳”阴虚的人可辅助练习瑜伽或太极,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附赵绍琴改善阴虚体质之丸药方(养阴和胃):细生地60g,胆玉竹60g,川石斛30g,生白芍60g,麦冬30g,五味子30g,山药45g,丹皮24,茯苓块60g,元参30g,焦三仙各60g,鸡内金30g,香稻芽60g,砂仁15g,白术30g,炒枳壳30g,木香15g。
研末为丸,每日早晚饭后各服6g、感冒暂停。
3、气虚体质
主要表现为气短,疲乏,气息轻浅,语言低怯,肌肉松弛,四肢乏力,排便无力,内脏下垂,血压偏低,头晕,白带增多,月经淋漓不畅,经血色淡,多汗,容易感冒,皮肤容易过敏,经常打喷嚏等现象。
气虚体质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相对不足,尤其是肺,脾不足造成的,肺司呼吸,主皮毛,和气息,呼吸,出汗有关。脾主运化,升清,和营养输送,提升血,固定脏器有关。肾司二便和前后二阴,和二便,经带,排泄有关。
久病大病之后,或手术之后,身体元气大伤,继而导致气虚。劳神,劳心的人多会有气虚问题。长期过度用脑,劳伤心肺,可以造成气虚。而体力劳动者或职业运动员,他们体型看上去健壮,但由于长期耗气,其强壮的外形多是假象,到了中老年之后,其余的问题就会逐渐凸显出来。长期节食或服用药物,也会造成气虚。很多女性减肥,长期节食而营养不良,形成气虚。常服清热解毒败火的药,或常服抗生素,消炎镇痛药,激素,也会促生气虚体质。
气虚可引起肥胖,脂肪肝,高血脂,气虚阳虚的人都易发胖,但阳虚肥胖多伴有小便不利,肿胀,血瘀疼痛等,而气虚发胖多数都是体内痰湿太重所引起的,究其原因是脾虚,脾虚一是营养来源少,气血化源不足,表现为消瘦,面色萎黄。另一是不消化,形成痰湿,痰湿堆积到皮下或腹部,形成肥胖。堆积到肝脏就是脂肪肝。痰湿进入血液,就会高血脂,气虚型肥胖伴有高血压者,中风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
气虚的人身体升提能力差,会出现眼睑下垂,肾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重症肌无力等。
气在人体有多个重要作用固摄把门——尤其是分泌排泄汗液,大便,小便,月经,白带,五官分泌物等分泌排泄要适度,气虚了,分泌排泄太少就会废物积滞,形成便秘,尿少尿黄,体内存毒。无尿或少尿,严重时会引起尿毒症。该出汗而不出,人会烦躁,热散不出还会发胖。月经该来不来,就会闭经,不能怀孕。反之,“门”把不严,常会出现自汗(不热不活动也多汗即汗症)尿多,大便次数多而溏烂(慢性结肠炎)崩漏,白带过多。所以白带长期偏多的女性通常发胖,身体倦怠慵懒。
气虚则肠道蠕动无力,容易便秘,气虚的女性多长斑,一旦身体上有炎症,就容易转变成慢性,最典型的就是盆腔炎。气虚的人不耐疲劳,多感冒,不容易好。
气虚体质调理健脾益气是关键,脾虚要前想肝后想肺,土能生金。
4、痰湿体质
是指体内水太多或水流不畅导致。水泛滥或水堵塞。主要表现为肥胖,身沉,体内湿气重。
“湿象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分两种:一种是有形之痰,即平常大家所理解的痰,存于肺部,还有一种是无形之痰,如脂肪,它具有“痰”的污秽,粘滞,稠厚的特征。痰湿会随气到处乱窜,腰痛,脂肪瘤,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单纯性肥胖,带下症,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疾病都是由于痰湿在作祟。古人说“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病”“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和脾脏功能相对不足有关,人体70%都是水,畅流不息,像河流,肺管上游,脾管中游,肾管下游,三脏配合,使人体水液代谢畅通无阻。其中最关键的水利枢纽就是脾脏,“脾主运化”一旦脾脏功能长期相对不足,就会导致痰湿生成。
痰湿体质的人易患代谢综合征,是指个体同时存在腹部肥胖或体重超重,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或葡萄糖耐量异常。痰病集中出现,患中风,偏瘫的风险大增。
饮酒过多,恣食肥甘厚腻,熬夜引起高血脂症,脂肪多数于痰湿体质相关,痰湿体质的人油性皮肤居多,容易生痤疮,也易患小腿踝关节处肿胀,易恶心,呕吐,总想吐痰,胃口不好,不愿喝水,全身疲惫没劲,懒得说话,喜欢睡觉,吃进去的食物代谢不了,总觉得有东西堵着,也容易胸闷,面目郁胀,眩晕,头昏,有口干口苦,腹胀的感觉,还容易失眠。
另外脾主肌肉,主肌肤,主四肢,所以湿气重的人下肢沉重,经常下肢肿胀,上楼腿如灌铅等现象。
鉴于阴阳的相互制衡关系,既然痰湿重,湿气多,属于阴重,因此痰湿体质本质上源于阳虚,是一个本虚标实的体质。
调理痰湿体质,关键是健脾化湿,化痰降浊,脾是生痰之源,因此调理就要从健脾着手,护脾健脾,让脾恢复足够的工作动力,让积聚在体内“痰湿”得到运化,将其代谢排出体外。
5、湿热体质
是一种内环境的不清洁,又湿又热,湿热氤氲,排泄不畅,内外显“浊”的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①头发油腻,皮屑多。②皮肤油腻,毛孔粗,易生痤疮,质感糙。③肤色不匀,有色斑。④眼睛混浊,脂肪多,血丝满布,眼屎多。⑤鼻头红赤。⑥龈红齿黄,口气大。⑦汗色发黄,汗味大,体味大。⑧女性白带又多又黄,脾气躁易怒。
人身上如果长些不痛不痒的小疙瘩,体内如有多余的痰湿,诸如脂溢性皮炎,酒糟鼻,脓痤疮,毛囊炎,疮疖肿毒,或者下半身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腹癣,脚癣等,都是内湿往外“排毒”的表现。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也会造成湿热体质,这种人总感觉身体特别沉,还有腹胀,身热口苦,尿少,尿黄等症状,同时也会有大便排泄不成型粘腻粘马桶,用水都冲不下去的情况出现。
湿热体质还是妇科炎症,前列腺疾病的温床,下焦湿热就容易滋生细菌,女性多患泌尿及生殖感染性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男性则易患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等。
湿热体质的问题是肝胆脾胃功能相对失调,尤其是肝胆的薄弱环节,即肝胆的疏泄功能不好,肝胆郁结化热,脾虚内生痰湿,表现为口臭,汗臭味大,汗液发黄,皮肤油腻,小便黄味道大,大便臭,外阴异味大,白带色黄,口苦,烦躁易怒等,由于肝胆失调引起湿热的人还易患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痞满胃胀等。
湿热体质调理要清热除湿,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是治标。首先化掉体内积聚的过多的痰湿,湿热不化则症状不除,而疏肝利胆,是治本。肝胆好比排泄的清洁工,要排掉体内污浊,肝胆的疏泄功能好,那么机体的自我清洁能力就强,湿热就无法积聚。
湿热体质调理应以疏肝利胆为主,慎用清热解毒或寒凉之药,有皮肤瘙痒,长痘痘,皮肤感染,泌尿感染,妇科炎症,前列腺症时,都是过用利尿剂或清热解毒药物所致。常服此类药体质会转化为阴虚,或伤了阳气,变成气虚,阳虚或痰湿。
6、血瘀体质
易有三高,肥胖,消瘦,色斑,肿瘤,月经不调,抑郁症以及各种疼痛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痛风,糖尿病等病。
有些人非常瘦,体重达不到指标,怎么吃都不胖,但又查不出什么病。体质性的消瘦(不达标,有以下几项原因:一是阴虚内热,消耗大。二是气血化源不足,吃的少,稍不注意就胀肚子,拉肚子,吃的少排的多。三是血瘀不去,新血不生,营养在最细的脉络处被堵塞,不能被吸收,所以不胖)。
血瘀体质容易引起肿瘤,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瘀血阻滞在某一部位时间长了,得不到消散,就容易长出一些身体不该长的东西,如肿瘤,包块等。
血瘀体质还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就是每月来经前浑身不舒服,如烦躁易怒,郁闷,乳房胀痛,失眠或嗜睡,食欲亢进或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口腔溃疡,感冒发烧等。
血瘀引起的疼痛症状,如偏头痛,腰背痛,肋间神经痛,胃痛等,多有以下特点:刺痛,位置固定,活动后会减轻,越不动越痛,对药物治疗反应会差一些,因为细的血络不畅通,药力很难达到病处。
血瘀体质还容易引起气郁,气虚,血虚等问题。
造成血瘀体质的原因主要有:肝气经常郁滞,慢慢会形成血瘀体质。七情不调,精神抑郁,压抑长期不舒展,就会引起肝气郁结而致血瘀。比较严重的创伤也会形成血瘀体质,外伤之后,身体容易这儿痛那儿痛。长期慢性病缠身,终日药不离口,容易随带血瘀,一是久病入络,二是长期服药会加重肝脏负担或直接损伤肝脏,使气血由此而受影响。
调理血瘀体质,一要活血化瘀,二要疏肝理气。只活血化瘀不疏肝理气,则是治标不治本。而只疏肝理气不活血化瘀则瘀痛不解,治疗周期长。所以,在活血化瘀的同时,疏肝理气,才能解决血瘀之本,只有这样,停药后才能不复发,血脉才不会继续瘀阻。
7、气郁体质
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敏感,烦闷。如果一个人总是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叹气,中医叫“善太息”,这是因为机体气机不畅,人觉得憋闷不舒服,无意识的通过叹气来舒展气机。“气”是力量,是动力,是活力,在人体,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就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阳气发散,阴精收藏。这个过程顺,气行畅通无阻,人才能七情适度,情绪平稳,才能周身通泰。往往是气郁在先,痰湿,血虚等问题随后,这是因为气为帅,气行则水动血通,此所谓“百病生于气也”。性格内向,争强好胜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想不通,就憋气,容易产生气郁体质。
气郁体质还和幼年曾经历较大生活打击有关系。如父母离异,父母早亡,寄人篱下,或上学不受老师喜欢,自尊心备受打击等,在人心里发育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受到一些生活打击,调整不好就容易气郁。
气郁体质之失眠最不好治,多表现为头疼,心烦。气郁体质的人容易患慢性咽喉炎,咽喉经常有异物感,中医叫梅核气。气郁易患偏头痛,胸痛和肋间神经痛。女性患者还伴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和乳腺增生。血瘀体质之疼痛主要表现为刺痛,固定痛。而气郁之疼痛主要表现为胀痛,憋痛。气郁则易伤肝,肝木则失于疏泄,易横逆犯胃,故气郁的人容易患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表现为便秘,消化不良,厌食。气郁之人也容易患胆石症,如胆囊炎,胆石症均因肝胆气机失调,气滞胆郁,胆汁煎熬成胆石。同时热邪到阴虚火旺使机体津液阴血亏损,致脉络失养,而引发各种胸胁疼痛疾病的发生。
气郁体质调理,一要疏肝理气,二要柔肝养血。肝血不足,就很容易过度疏泄或疏泄不足。过度疏泄,则肝阳暴涨,需养阴柔肝,清肝降火。疏泄不足,人就没有力量,郁滞在体内,需补血柔肝,疏肝理气。所以气郁体质调理,先以“疏肝理气”之法,为其疏解郁结的气机,再以“柔肝养血”之法,补益不足的肝血阴津,从而让肝的疏解能力增加,从根本上解决气郁的问题。同时,气郁之人注意调整,自我的心神情志,注重自我的性格修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