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肾科
一、定义
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指尿路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可以有或没有临床症状。根据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尿感可分为细菌性和真菌性尿感。尿感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占人口0.91%,女性发病率占女性约2.05%。
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为尿感。
无症状细菌尿是指病人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感的临床症状,是一种无症状尿感;既有真性细菌尿又有临床症状者称为有症状尿感。
根据尿感发生的部位,尿感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为肾盂肾炎,后者主要为膀胱炎。肾盂肾炎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根据有无尿路功能或解剖的异常等,尿感还可以分为复杂性尿感和非复杂性尿感。复杂性尿感指伴有尿路梗阻,尿流不畅、结石;尿路先天畸形及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解剖和功能上的异常,或在慢性肾脏实质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尿感。非复杂性尿感则无上述情况。
根据尿感是初次还是再发,可分为初发(首次发作)尿感和再发尿感。后者又可分为复发和重新感染。
二、致病菌
任何细菌入侵尿路均可引起尿路感染。但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占急性尿感的80%~90%;其次是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气杆菌和绿脓杆菌。大约5%~10%的尿感是革兰阳性细菌引起,主要是粪链球菌和葡萄球菌。通常尿感的致病菌多为一种,偶亦可为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尿路器械检查后以及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道真菌尿感比较少见,致病真菌多为念珠球菌,多见于留置导管导尿、糖尿病、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沙眼衣原体感染可发生于某些不洁性交史者,出现脓尿、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
三、发病机理
(一)感染途径
致病菌可由以下途径进入尿路和肾脏引起炎症。
1、上行感染,绝大多数尿感是由细菌上行感染引起,即细菌经尿道上行至膀胱,乃至肾盂引起感染。
上行感染的根据为:1)尿路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大都为肠道内平时存在的菌群;2)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尿感的发生率特别高,这是因为女性尿道口接近肛门和阴道,易受粪便和阴道分泌物污染,女性尿道短而宽,细菌易进入膀胱;3)尿感再发者,其尿道口周围的细菌较对照组多,其菌株与引起尿路感染者同。
细菌进入膀胱后,约30%~50%可经输尿管上行引起肾盂肾炎。
2、血行感染,细菌从体内的感染灶侵入血流,到达肾脏和其他尿路引起感染。此种途径少见,仅占所有尿感的3%以下。
3、淋巴道感染,下腹部和盆腔器官与肾,特别是升结肠与右肾的淋巴管相通,因此,细菌可能通过淋巴道进入肾脏。
(二)机体的防御机理
细菌进入膀胱后,并不都能引起尿路感染。发生尿感与否,与机体的防御机能和细菌本身的致病力等有关。
机体对细菌入侵有一系列的防御能力:1)排尿可带走绝大部分细菌,细菌难于在尿路停留。2)动物实验证明,膀胱粘膜有杀菌能力,可分泌有机酸及IgA、IgG,并通过巨噬细胞的作用来杀菌。3)尿pH低,含高浓度尿素和有机酸,尿过于低张和高张,均不利于细菌的生长。4)如果细菌仍不能清除,则膀胱粘膜可以分泌抗体,以对抗细菌入侵。5)男性前列腺液具有抗革兰阴性肠道细菌的作用。
(三)易感因素
当各种原因使机体正常的防御机能受损时,细菌可进入尿路并生长繁殖,引起感染。常见的易感因素如下:
1、尿路梗阻。有尿路梗阻者尿感的发生率较正常者高12倍。梗阻是由结石、肿瘤、狭窄、畸形或神经性膀胱炎等引起。
2、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其他尿路畸形和结构异常。当存在膀胱输尿管返流时,则膀胱含菌尿液可进入肾盂引起感染。肾发育不全、多囊肾、海绵肾、马蹄肾、肾下垂、游走肾等均可发生尿感。
3、尿路器械使用。不但会将细菌带入尿路,而且常使尿路粘膜损伤,因而易引起尿感。留置导尿管1天,尿感率30%,3~4天则可达90%,膀胱镜检查和逆行肾盂造影也易引起尿感。
4、代谢因素。1)慢性失钾;2)高尿酸血症;3)糖尿病无症状细菌尿的发生率为20%。
5、妊娠。是尿感的重要诱因,一般约7%孕妇有无症状细菌尿,年龄大者经产妇发病率更高,其中半数为有症状的尿感。原因:1)黄体酮作用:妊娠期黄体酮分泌增多,致输尿管壁松弛,管腔扩张,蠕动降低,引起功能性尿流阻滞。2)子宫压迫: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在骨盆入口处压迫输尿管,造成机械性梗阻,使尿流受阻,便于细菌的侵入、停留、繁殖而致病。3)其他机理:在妊娠中后期,盆腔瘀血、子宫及胎头推压膀胱,造成排尿不畅,从而引发尿路感染。由于妊娠所致尿路解剖和生理改变可持续至产后8周,故产后也易发生尿路感染。
6、其他不利因素。1)任何慢性肾脏病易于并发尿路感染,且较常发生肾盂肾炎,是肾单位尿流不畅及肾血流量不足的结果。2)尿道内或尿道口周围有炎症病灶。3)本身抵抗力降低。
(四)病原菌的致病力(毒力)
尿感多数由单一细菌引起,而大肠杆菌是尿感的最主要致病菌,故对大肠杆菌致病力的研究也较多,其致病力与大肠杆菌的表面抗原特征有关。决定大肠杆菌尿路治病性的最低必要条件包括一个完整的O抗原和带负电荷的K抗原,两者一起使细菌抵抗巨噬细胞。
(五)免疫反应
在尿路感染尤其是肾盂肾炎的病程中,常有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参与,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
1、体液免疫:肾盂肾炎患者可以检出大肠杆菌、O抗原的抗体、抗K抗原有时也可检出。在炎症细胞浸润部位可见IgA、IgG、IgM的沉积。还有报告肾盂肾炎的肾小管间质,存在颗粒状沉积物及C3、IgM。O抗原有种,其中8种O抗原(1、2、4、6、7、16、18、75)引起肾盂肾炎占80%,70%以上肾盂肾炎性致病菌分离出K抗原(K1、K2、K5、K12或K51)。
2、细胞免疫:有证据表明,肾盂肾炎是细胞免疫功能减退。细胞免疫功能的减退反过来促进肾感染的发展。但是,肾盂肾炎的细菌细胞免疫反应,尚不清楚。特异性T细胞对细菌肽的反应已经明确,但仍有争议。
3、自身免疫:肾盂肾炎的发病也可能有自身免疫参与。
(六)遗传因素
这一新观点的研究还不成熟,有人提出,某些尿感的发病,可能与血型,以及内分泌功能状态有关。反复发作的尿感也可能与遗传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四、流行病学
一岁以前尿感发生率1%,男性较常见,这是由于男性先天性尿路畸形较多。一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学龄女性1.2%,而男性仅0.03~0.04%,未婚女性1.2%,已婚女性增至5%。60岁以上女性尿感发生率高达10~20%,多为无症状细菌尿。已婚/未婚为12:8。
约10~20%的妇女在她的一生中曾经历过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每年约6%以上的女性又一次或更多次尿感。
成年男性,除非存在易感因素,一般极少发生感染。直到50岁以后因易发生前列腺肥大,才较多发生尿感,其发病率约7%,男女比例约1:8。同性恋的男性群似乎可增加尿路感染的危险性,引起与感染女性一样的肾炎性大肠杆菌感染。若干研究注意到,在尿路感染的男性中,与大肠杆菌感染相反,粪链球菌感染率高,可能与大肠杆菌属在包皮囊内移行率高有关。肾移植患者是另一组发生尿感的特殊患者。
五、病理变化
急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粘膜充血、潮红、上皮细胞肿胀,粘膜下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较重者有点状或片状出血,并可出现粘膜溃疡。
急性肾盂肾炎可侵犯单侧或双侧肾脏。可见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可见散在隆起的黄白色脓肿,周围有紫红色充血带环绕,镜下见肾组织化脓性改变。
慢性肾盂肾炎病理特征是肾间质炎症,肾组织疤痕形成,伴有明显的肾盂和肾盏的纤维化和变形。
六、临床表现
(一)膀胱炎
即通常指的下尿路感染。主要表现尿频、尿急、尿痛、白细胞尿,偶可见有镜下血尿,甚则肉眼血尿,膀胱区不适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少数可有腰痛、低热,血白细胞计数常不升高。
在成年尿感中,此类型组最为常见,常发生于性交后,亦见于妇科手术、月经后及老年妇女。有人统计,约30%以上膀胱炎为自限性,可在7~10天内不治自愈。
(二)急性肾盂肾炎
1、泌尿系统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腰痛和(或)下腹部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2、全身感染性症状:如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常伴有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沉增块。
必须指出,有些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与膀胱炎相似,且二者的临床症状多有重叠,故仅凭临床表现很难鉴别,需进一步作定位检查方能确诊。
(三)不典型尿感常见有以下几种:
1)以全身急性尿感症状,如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而尿路局部症状,如尿频、排尿困难、腰痛等不明显,易误诊为感冒、伤寒、败血症等。
2)尿感症状不明显,而主要表现为急性腰痛和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易误诊为阑尾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
3)以血尿、轻度发热和腰痛为主要表现,易误诊为肾结核。
4)无明显的尿感症状,仅表现为背痛或腰痛。
5)少数人表现为肾绞痛、血尿,易误诊为尿路结石。
6)完全无临床症状,但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ml,常见于女青年,尿路器械检查后或原有慢性肾疾患并发尿感者。
七、实验室及X线检查
(一)尿细菌学检查
1、尿细菌定性培养
2、细菌定量培养
3、尿涂片镜检细菌
1)不沉淀尿涂片镜检细菌法
2)尿沉渣涂片镜检细菌法
4、尿化学检查,阳性率低,故价值有限,不能替代尿菌培养
5、尿细菌学检查上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假阳性结果的原因主要有:1)中段尿收集不合标准,尿液被粪便、白带等污染;2)尿标本在室温放超过1小时才接种;3)接种和检验技术上的错误等。
假阴性结果可见于:1)病者在近两周内曾用过抗菌药物;2)尿液在膀胱内停留不足6小时,细菌没有足够的时间繁殖;3)收集中段尿时,消毒药不慎混入尿标本内;4)饮水太多,尿液内细菌被稀释;5)感染灶与尿路不通,如血源性肾盂肾炎的早期或尿路梗阻时,这些情况罕见;6)有些尿感的排尿可为间歇性;7)L型细菌的存在,这些细菌首先由李斯特发现,故称为L型细菌。L型细菌仅能生存于肾髓质的高渗环境,在普通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因此,反复尿感者,如普通细菌培养阴性,应注意L型细菌存在的可能;8)某些特殊细菌,如腐生寄生菌等引起的尿感,尿含菌量可</ml。
(二)尿常规检查
1、肉眼观察:混浊,即少数肉眼血尿(5%)
2、尿蛋白,较微量~+
3、血尿,见于40~60%病人
4、白细胞尿,亦称脓尿。即清洁尿标本尿沉渣的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
尿感的诊断,虽不能单纯依靠脓尿,但脓尿确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这是因为:1)尿感在抗生素治疗后,细菌培养已转阴性,但脓尿仍可持续数天;2)有急性尿感症状时,若证实脓尿存在,即可不待细菌培养结果而作出初步诊断;3)尿频、尿急明显者,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短,尿培养可阴性,而脓尿可协助诊断。但应该指出,泌尿生殖系统非细菌性炎症,如结核、肾小球肾炎、霉菌感染、恶性肿瘤等均可以有脓尿,故不能单纯依靠脓尿诊断尿感。
(三)其它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肾盂肾炎者,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增快
2、肾功能,急性肾盂肾炎偶有尿浓缩功能障碍,治疗后可恢复
(四)X线检查
1、腹部平片:发现易感因素如结石等
2、静脉肾盂造影:了解尿路情况,如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尿路畸形等
1)排泄性尿路造影及超声检查:急性肾盂肾炎患者有败血症休克时,需急行这些检查;如果患者的脓肿压力不能通过引流解除梗阻而减轻,则常规治疗难以奏效。
2)儿童首次UTI再发:5岁以下,无意义,因不能明确疤痕在肾盂肾盏还是在输尿管。
3)大多成年男性的UTI:应仔细检查前列腺,然后才做排泄性尿路造影,或排空后做尿路超声检查。
4)大多数女性的UTI。首次UTI不需做影像学检查;再发的UTI的处理还有争议。多数无意义,费用高,结果有结构异常者不及5%,多无治疗上的意义;少数有意义,抗菌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很快复发,持续血尿,感染症状持续,夜间盗汗,腰痛,下腹痛,抗菌治疗无效是尿路造影及超声检查的适应征。
八、诊断
尿感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感。真性细菌尿是指:1)膀胱穿刺定性尿培养有细菌生长;2)导尿细菌定量培养≥/ml;3)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ml。但如临床上无尿感症状,则要求二次清洁中段尿培养的细菌菌落均≥/ml,且为同一菌种,才能确定为真性细菌尿。
年第二届全国肾病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尿感诊断标准为:1)正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ml。2)参考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个/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具备上述1)、2)可以确诊。如无2)则应在作尿细菌计数复查,如仍≥/ml,且两次的细菌相同者,可以确诊或3)作膀胱穿刺尿培养,如细菌阳性(不论菌数多少),亦可确诊。4)未有条件做细菌培养计数,可用治疗前清晨清洁中段尿(尿停留于膀胱4~6小时以上)正规方法的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如细菌>一个/油镜视野,结合临床尿感症状,亦可确诊。5)尿细菌数在-5/ml之间者,应复查,如仍为-5/ml,需结合临床表现作膀胱穿刺尿培养来确诊。
必须指出,有明显急性膀胱刺激症的妇女,尿中有较多白细胞,如中段尿含菌数>个/ml,亦可疑诊为尿感,并等待培养报告。
九、鉴别诊断
尿感应与下述疾病鉴别
(一)发热性疾病(如流感、疟疾、败血症、伤寒等)约占误诊率40%。
(二)腹部器官炎症(如急性阑尾炎、女性附件炎等)。
(三)急性尿道综合症(又称无菌性尿频)。
有尿道综合征表现的妇女可分为两组,约70%的患者有脓尿和细菌尿是真正的尿感病者;而另约30%的患者,则既无脓尿也无细菌尿,其病因未明。对仅有膀胱刺激症,而无脓尿及细菌尿,应诊为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即通常所指的尿道综合征),须注意与尿感鉴别。
(四)肾结核
有些尿感以血尿为主要表现,膀胱刺激征明显,易误诊为肾结核。
十、尿感的定位诊断
上尿路和下尿路
1)肾盂肾炎和膀胱炎的诊疗是不同的,后者一般可用更短的疗程,甚至较大剂量抗菌药单剂治疗即可。
2)肾盂肾炎在治疗后再发多是复发(占约80%),而膀胱炎则常是重新感染。
3)肾盂肾炎可致高血压和肾衰等不良结局,而膀胱炎则否。
(一)根据临床表现定位
如发热≥38.5℃、寒战、明显腰痛、明显肾区叩击痛和(或)压痛,以及毒血症症状则常为急性肾盂肾炎的特征。
重新感染——膀胱炎。
复发者——肾盂肾炎,(细菌治愈、停药后6周内复发、致病菌相同)。
(二)根据实验室检查定位
1、输尿管导管法
是直接定位法。目前仅偶用于确定何侧肾感染,以便作该侧有手术适应症的肾切除。
2、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
方法:先插入导尿管,排空尿液,留取尿标本作细菌定量培养(0号标本),然后向尿管内注入生理盐水毫升,内含卡那霉素1.0和a-糜蛋白酶10毫升,停留45分钟,于膀胱灭菌后排空膀胱,再用毫升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排空后收集最后数滴尿作培养,以后每隔15分钟收集尿次作定量培养,共4次(分别为2、3、4、5号标本)。结果判断:1)如0号标本(灭菌之前)细菌数≥/ml,表明当时仍存在着细菌尿;2)如膀胱灭菌后的全部标本均无菌,则表示为下尿感;3)如2~5号标本的含菌量≥/ml,同时比1号标本的细菌数超过10倍,则表示为上尿感。本法痛苦不大,比输尿管导尿简便,损伤性小,对孕妇也无禁忌,值得推广。有人统计,该法定位诊断的符合率为80.6%。缺点:不能区分为哪一侧肾感染,有10%~20%不准确。
3、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尿沉渣中抗体包裹细菌(ACB)
肾盂肾炎为肾实质感染,机体可产生抗体将致病菌包裹,而膀膀胱炎为粘膜浅表感染,细菌无抗体包裹。
有人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ACB,发现来源于肾脏的细菌有抗体包裹,而下尿路感染细菌却抗体阴性。尽管随着ACB测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发现很多问题,但这一技术已被其他研究证实。有关ACB测定的现状:
1)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阳性反应:阴道或直肠菌群污染尿标本;肾病综合征时的大分子蛋白尿;感染侵犯肾外的尿路上皮(前列腺炎、出血性膀胱炎、膀胱肿瘤或插管时膀胱内感染)。
2)16%~38%的成人急性肾盂肾炎及大多数儿童急性肾盂肾炎时ACB测定出现假阴性,这可能与首次感染,细菌入侵15日后,ACB试验才能转阳有关;重新感染所需的时间较短,这些与免疫记忆有关。
3)在女性或急性非复杂性UTI时,ACB阳性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与就诊的难易,症状出现与开始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
4)ACB阳性人群对原剂量抗生素治疗的反应不一,50%~60%ACB阳性的女性急性非复杂性尿感患者原剂量疗法有效,而大致95%ACB阳性的女性复杂性UTI患者则无效。
4、其它
1)尿酶测定:肾盂肾炎患者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排出量增加,而膀胱炎者则多数正常,但定位作用有限。
2)尿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肾盂肾炎是尿β2-MG增高患者为82%,膀胱炎仅为9%。
3)尿渗透压:肾盂肾炎约36.7%尿浓缩功能下降。
4)血清抗革兰氏阴性细菌O抗原的抗体:抗体滴度大于1:者,多为肾感染,抗体滴度在1:以下者,则多为膀胱炎。
5)Tamm-Horsfall(TH)蛋白及其抗体测定:尿TH蛋白包裹有利细菌在肾实质感染时呈阳性,膀胱炎时则阴性。无假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从疗效和追踪结果帮助定位
追踪6周,治疗失败者为肾盂肾炎。
(四)肾活检及尿路X线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阳性率仅为5.9%。
肾结核定位诊断意义不大。肾结核很少有影像学上特征性改变,造影及CT有助鉴别肾结核与尿感的肉芽肿。
综上所述,尿感定位诊断方法有多种,但临床仍以膀胱灭菌后尿培养以及ACB测试常用且准确性高。
年第二届全国肾病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标准是:1)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阳性者,多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2)膀胱灭菌后的标本细菌培养阳性者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3)参考临床症状,有发热(>38℃)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者,多为肾盂肾炎;4)经治疗后症状已消失,但在停药6周后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用单剂抗菌素治疗无效者多为肾盂肾炎;5)经治疗后的遗留有肾功能损害表现,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或肾盂造影有异常改变者为肾盂肾炎。
十一、无症状细菌尿
无症状细菌尿又称隐性细菌尿,是一种隐匿性尿路感染,即指病人有真性细菌尿而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常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筛选,或因其他肾脏疾病作常规尿检时发现。
(一)来源及发病率
无症状细菌尿可以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即症状性尿感自然或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仅留有细菌尿,并可持续数年。器械使用和在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尿感,常无症状。
16~65岁女性中,细菌尿的发病率为4%,男性则为0.5%,无症状者更多,妊娠妇女的真性细菌尿的发病率为7%,而其中82%为无症状细菌尿。在这些无症状细菌尿中,经查实约50%为肾盂肾炎。
(二)经过及预后
无症状细菌尿的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菌尿可为持续性,有时会自动消失,但常为消失与复现交替。出现症状性尿感的发病率及肾功能减退,肾疤痕形成,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婴幼儿的无症状菌尿,较易引起肾组织疤痕,有人调查,在学龄儿童中,从幼年便长期无症状菌尿者,其中75%有肾疤痕,故预防重点应放在5岁之前,特别是婴幼儿期。
十二、病程经过及预后
急性非复杂性尿感经抗菌治疗后,90%可治愈,约10%可转为持续性细菌尿后反复发作。极少数非复杂性尿感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复杂性尿感临床治愈率低,也容易复发,除非纠正了易感因素,否则极难治愈,持续性细菌尿或反复复发者超过半数。
部分急性尿感病者经过治疗后,仍然可持续存在无症状细菌尿(约10%),这些无症状细菌在漫长的病程中,可反复急性发作。
严重的肾盂肾炎,可并发急性肾乳头坏死,甚至发生急性肾衰;革兰氏阴性细菌败血症;感染病灶穿破肾包膜引起肾周脓肿后并发肾盂积脓。多见于复杂性尿感,尤其尿路梗阻者。
十三、治疗
(一)常用抗菌药物及其选用原则
常用药有磺胺类;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等);喹诺酮类(氟哌酸、氟嗪酸)。
应用时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无药敏之前应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药敏出来之后应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
2、抗菌药在尿和肾内的浓度要高。对肾盂肾炎,宜选用杀菌剂。氨苄青霉素、先锋以及氨基甙类在血中浓度较高,且对常见的尿感细菌有效,故临床常用。
3、选用对肾损害小,副作用也小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的肾毒性列举如下:
具有强肾毒性的抗菌药:杆菌肽、二性霉素B、多粘霉素B、E及新霉素等。
具有中度肾毒性的抗菌药:四环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卡霉素及先锋霉素Ⅱ等。
具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素:先锋Ⅰ和头孢唑啉等。
4、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主要限于严重的感染。
联合用药的指征是:1)单一药物治疗失败;2)严重感染;3)混合感染;4)耐药菌株出现;5)确定治疗疗程,表现为下尿路感染症候群者,给予单剂疗法;对有肾盂肾炎临床表现给予14天疗法。
(二)对首次发作的急性尿感的处理
1、急性膀胱炎
(1)单剂抗菌疗法:7~10日疗法,SMZ(磺胺甲基异恶唑)2.0加TMP(甲氧苄氨嘧啶)0.4,一次服,碳酸氢钠1.0顿服,卡那霉素1.0肌注,氨苄青3.0顿服。优点:1)方法简便,病人易于接受;2)对绝大部分尿感有效;3)医疗费用低;4)极少发生药物副作用;5)极少产生耐药菌株。
(2)3天抗菌疗法:氨苄青或氟哌酸3天疗法。部分不能治愈者,再给予更积极治疗亦为时未晚。
2、急性肾盂肾炎:在药敏结果获得前,选用何种抗菌素,要凭医生的经验决定,鉴于尿感多数是革兰阴性杆菌引起,故一般是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但应兼顾革兰阳性杆菌感染。
(1)轻度的肾盂肾炎:宜口服有效抗菌药2周。常用的抗生素为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等。在14天疗程后,通常尿菌的阴转率可达90%左右,如尿菌仍阳性,此时应参考药敏试验选用有效的和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6周。
(2)临床症状严重的肾盂肾炎:发热超过38.5℃、血白细胞升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明显者,宜采用肌肉或静脉给予抗生素。至患者退热72小时后,可改用口服有效抗菌药物14天疗程。
(3)治疗后追踪:停药后第2、6周应分别作尿细菌定量培养,以后按月查,共1年。如复发应及时治疗。
3、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口服碳酸氢钠1.0每天三次,以碱化尿液,增强氨基甙类、青霉素类、红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的疗效,但会降低四环素及呋喃坦啶的疗效。
4、治疗评定:
(1)治愈:疗程完毕后症状消失,尿菌阴性,并于第2、6周复查尿菌仍阴性,可诊为该次尿感治愈。
(2)治疗失效:疗程完毕后,尿菌定量检查仍阳性,或者治疗后尿菌转阴,但于第2、6周复查尿菌有阳性,且为同一菌种(株)。
(三)其他尿感的治疗
1、小儿尿感
婴儿尿感可导致肾发育障碍和肾疤痕,造成永久性的肾实质损害,结果远较成人严重。据统计小儿尿感有1/3有肾疤痕形成,多发生在5岁以前,其中约半数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这些损害也会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可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甚至发生肾衰。故认为凡尿感小儿均应作静脉肾盂造影。
小儿尿感的治疗原则及方法同成人,无药敏结果前选广谱,有药敏结果后选敏感药,静脉给药至体温正常后24~48h,再口服1~5个月。喹诺酮类禁用。特别要注意纠正尿路功能异常或器质性梗阻。感染反复发生者,尤其是肾疤痕形成或返流者,宜长期服药预防。1)SMZ10毫克/公斤,TMP2毫克/公斤;2)呋喃妥因2毫克/公斤,顿服,疗程至少要一年。外科治疗仅限于经2~4年的药物治疗无效的儿童。
2、妊娠尿感
孕妇尿路感染必须予以控制,以免影响母亲及胎儿的发育。
孕妇无症状性菌尿或无症状性下尿路感染的治疗,与非妊娠妇女相同,采用短程疗法。
与非孕妇尿感治疗有两个不同点:1)用药必须安全;2)副作用少。在妊娠早期,磺胺类、呋喃妥因、氨苄西林、头孢氨苄相对安全;足月时禁用磺胺类,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喹诺酮类可能抑制胎儿软骨的发育,也禁用。产前3个月禁用磺胺药。妊娠期UTI,建议选用呋喃妥因、氨苄西林或头孢氨苄。症状明显的妊娠期肾盂肾炎,应住院静脉给药,并予以正规的监护,β-内酰胺酶(如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等)和氨基甙类(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是治疗的基本药物。有效的预防妊娠期UTI的措施有:妊娠期性生活后预防性的睡前服用呋喃妥因,头孢氨苄等。妊娠期肾盂肾炎,妊娠期尿感,妊娠前有复发性UTI史者,宜进行强化治疗和预防性用药。
3、男性尿感
50岁以下的男性UTI很少见,但无泌尿系异常时的尿感,常可发生于以下情况:同性恋者,其性伴侣常带有尿路感染致病菌;AIDS患者。
50岁以上的男性UTI,即使无明显的前列腺和(或)肾脏感染的症状,亦可考虑这些部位的感染。急性前列腺炎10-14天疗程常易复发。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造成前列腺内的感染难以清除。1)许多抗生素不能通过前列腺上皮到达前列腺中感染灶;2)前列腺内可能有结石,阻碍前列腺炎的引流或作为异物,细菌可隐匿在周围;3)前列腺肿大(炎症)引起膀胱颈梗阻,导致尿潴留,膀胱内难以灭菌。
以上因素造成的UTI,现认为至少要4-6周的强化和进行12周的尿路清洁灭菌。
UTI复发时,争取三种措施:1)长疗程灭菌疗法;2)每次复发时给予强化治疗;3)外科清除妨碍抗菌治疗的前列腺炎性组织。
4、与尿路导管有关的感染
1)减少尿路导管的使用;2)无菌操作;3)无菌的密闭引流系统;4)贮尿袋置于膀胱颈以下,保持尿液向下引流;5)保持引流管道通畅,及时更换尿袋。
5、糖尿病者的尿感,一旦发生,一般较非糖尿病者重。此时除积极治疗尿感外,还要控制糖尿病。
6、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以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适为主要表现患者,2/3有细菌尿,1/3患者虽有尿感症状,但尿常规正常,多次尿细菌培养阴性,他们应归于无菌性尿频——排尿综合征(又称尿道综合征)。
7、年轻女性的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
治疗应注意2点:1)清除下尿路浅粘膜的感染
2)清除来自阴道及下消化道的尿路支原体
选用:TMP、SMZ或喹诺酮类短疗程治疗,这两类药物均优于β-内酰胺酶类。
短疗程有两种方案:单剂量疗法及3日疗法。
但单剂疗法清除来自阴道或肠道菌群的尿路病原菌时,疗效不如3日疗法好。
健康经产妇其症状提示膀胱炎时,需要更长的疗程(>5天)。
值得强调的是,短疗程尤其适宜于尿路浅表层粘膜感染,而对确有深部组织感染的患者,往往需要更长的疗程才有效。短疗程可作为治疗的指导原则。
短疗程不适用于男性UTI,任何症状明显的肾盂肾炎,症状持续7天以上,有潜在泌尿系结构功能异常的感染。免疫功能抑制者,留置导尿管或高度怀疑耐药菌感染者。
8、年轻女性的再发尿路感染
再发细菌性UTI,临床上很常见。女性第一次尿感后约20﹪会再发。已有多种治疗方案预防UTI的重新感染,且重新感染占再发的90﹪。
研究证实,呋喃坦啶50mg或结晶呋喃坦啶mg,睡前口服可预防UTI的再发。推测可能是间歇性地在尿路中发挥抗菌作用。长期口服可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包括慢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肺部超敏反应、肝损害、血细胞减少、皮肤反应、神经病变。肾损害者不能用。
目前,预防UTI再发的疗程长短仍难以确定,一般是用6个月,如再发,再预防性治疗1-2年或更长。
有两个因素可引起女性UTI的复发:1)14日疗程仅抑制膀胱深部组织的病原菌,而未彻底清除;2)尿路结构异常(如结石),至少一部分患者对6周疗程有效。
9、老年女性的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
绝经后女性UTI有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有症状性或无症状性菌尿发生率较青年组高得多,这至少由以下两个原因引起:1)许多绝经后女性因生育的影响,骨盆韧带松弛,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增多;2)雌激素分泌减少,尿路及阴道上皮对致病菌的敏感性发生明显的改变。阴道乳酸杆菌的消失等改变PH值亦是原因之一。
老年性泌尿道症状,除考虑尿感外,应要考虑泌尿生殖系结核、全身真菌感染、憩室、憩室脓肿侵犯膀胱或输尿管。
10、女性急性非复杂性肾盂肾炎
治疗的关键是:立即抗生素治疗。
1)有症状性肾盂肾炎,抗生素治疗目的有三:①控制或防脓毒血症的发生或发展(细菌侵入血流);②清除入侵的细菌;③防止再发。
2)疗程分为两个阶段:①立即控制全身性败血症;②控制败血症和急性炎症后,接着口服用药,清除尿感的病原菌(防止早期复发)。
3)控制全身败血症所用的抗生素应符合:①敏感性>99﹪,②能迅速获得有效的血药浓度。
4)体温正常后24h(常在开始治疗后72h之内),继续胃肠外给药较胃肠道给药基本无根本上的优势。
(四)无症状细菌尿的治疗
认为有下述情况应予治疗:1)妊娠期间;2)曾出现有症状尿感者;3)学龄前儿童,老年人(大于75岁)。
(五)尿感再发的处理
必须具备下述两条:1)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转阴,但之后真性细菌尿又再现,且多数病例有尿感症状;2)菌种与上次相同。原因:1)尿流不畅;2)抗菌药物选用不当或剂量、疗程不足;3)病灶内抗菌药浓度不足(疤痕、血流量)。
十四、尿感的并发症
(一)肾乳头坏死
(二)肾周围脓肿
(三)肾盂肾炎并发感染性结石
(四)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十五、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病因
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无度,使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职,内蕴中焦,而酿生湿热,下注膀胱而为本病。
2、情志不畅,恼怒郁愤,肝失疏泄,气滞不宣,气郁化火,气火循肝脉郁滞下焦,影响膀胱气化,气不化津且与热相合,湿热留滞而为本病。
3、外阴不洁,外阴部失于清洗洁净,或房事污染垢秽,致使秽浊污垢之邪由外阴上逆至膀胱,酿生湿热为患。
4、房劳过度,劳累过度,或房事不节,或年老体弱久病,均致脾肾亏虚,脾虚不能正常运化,则水谷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内蕴而生火生湿,酿成湿热。
二、病机
1、膀胱湿热: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湿热有外感和内生两种,外感湿热由湿热之邪外袭,或外阴不洁,秽浊污垢之邪上逆侵袭膀胱,酿生湿热;内生湿热则由脾虚健运失司,或肾气不足,津液不化,聚而成湿,湿郁日久生热,而成为湿热。湿热之邪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尿液受湿热侵扰,而致尿急,尿涩,尿痛。
2、久病正虚:虚实夹杂,肾与膀胱相表里,经脉相通,膀胱气化失常,湿热内蕴,必然熏蒸于肾,肾脏失于正常气化,水道不利,而致尿频数。湿热之邪困脾,脾气不运,日久则虚,脾虚则无以运化水湿,而湿郁愈盛,证情越重,病势转为缠绵,虚实夹杂,而致他病。
三、辨证要点
1、辨明虚实:
(1)以病程辨虚实:尿感属中医学的“热淋”、“血淋”、“劳淋”、“腰痛”等范畴,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初次发病,属于实证者居多,是湿热毒邪蕴结下焦所致。但也有湿热之邪未尽,正气已虚,虚实夹杂,反复发作的情况,临证应详细审查。
(2)以临床症状辨虚实:淋证的特殊症状,淋证的特征(热淋、血淋、劳淋)等。
2、以脏腑辨病位:分为膀胱湿热、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肾虚湿热等证型。辨证应以膀胱湿热为中心,密切结合主要证候表现,明辨病位。
四、辨治难点与经验
1、中医应用的适应证:“急性”多首选抗生素药物治疗,将中医作为辅助治疗。如抗生素耐药,可将中医作为主要手段。
2、明辨病机与病位:此病以膀胱湿热为主,与肝脾有关,病机以湿热蕴结下焦,致膀胱气化不利。
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属于中医“淋证”范畴,治淋大法在于通淋。西医属菌毒所致,故不论证型,一般均可将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药贯穿治疗始终,可提高疗效。药用黄柏、黄芩、黄连、车前草、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知母、马齿苋、半枝莲、土茯苓、大黄等,对细菌病毒均有效。
4、巩固疗效、防病复发、勿忘扶正。
五、临床研究
1、辨证论治研究
2、专病专方研究
六、急性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1、湿热下注证——八正散加减
主证:尿频、尿急、尿痛,浓赤灼热,湿重者苔白腻,热重者苔黄腻,脉数。
次证:腰痛,小腹胀痛,口渴,口苦,便秘。
2、热伤肾络证——小蓟饮子加减
主证:血尿(肉眼血尿),尿频、尿急、尿痛,舌质红,苔黄,脉数。
次证:腰痛,小腹胀痛,小便灼热。
3、邪犯少阳证——小柴胡汤加减
主证:恶寒,发热,恶心,少腹胀痛,尿频、尿急、尿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次证:头痛,身痛,腰痛,心烦,纳呆,口苦。
4、肾虚湿热证——知柏地黄丸加减
主证:腰酸,乏力,尿频,尿急,小便余沥,舌淡胖,苔黄,脉弦数。
次证:尿痛,心烦口干,手心发热,低热,舌淡胖,苔黄,脉细。
十六、预防
(1)坚持每天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一次。
(2)注意外阴部的清洁,以减少尿道口的细菌群,特别是女性病人,在月经、妊娠和产褥期,尤应注意。
(3)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必要时,严格灭菌操作。
(4)必须留置导尿管时,在头3天给予抗菌药可降低尿感发生率,但如3天后才开始发药则无预防作用。
(5)与性生活有关的尿感,于性生活后即排尿,并按常用量内服一个剂量的抗菌药作预防。有效率可达80%。
(6)在尿感发作较频的妇女,如能每晚服一个剂量的抗菌药作预防,也可减少尿感再发。
预防性服抗菌药,可任选复方新诺明、呋喃坦啶、羟氨苄青霉素或先锋霉素等药物中的种。如无副作用,可用至一年以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