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血肿临床上较少见,文献报道不多,临床医生和超声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误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肾上腺解剖肾上腺位置:左侧肾上腺前面为胃及脾血管,内为主动脉,后为膈;右侧肾上腺前面为肝,内为下腔静脉,后为膈。
肾上腺的血供:肾上腺动脉供应有3个来源:膈下动脉发出肾上腺上动脉;腹主动脉发出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发出肾上腺下动脉;上述动脉发出分支相互吻合。肾上腺静脉仅有一条,较粗,右肾上腺静脉较短,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先汇入左肾静脉,再由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肾上腺腹膜后器官,体积小,位置深,周围有脂肪包绕,故外伤时较少破裂出血,但肾上腺属实质性器官,质脆,血供丰富,当腰腹部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撞击时也可受到损伤形成血肿。
正常肾上腺超声表现
病因新生儿肾上腺出血主要与围生期窒息缺氧、酸中毒、应激反应、产伤、巨大儿、凝血机制障碍及维生素K缺乏等相关。
成人肾上腺血肿多由创伤引起,少数肾上腺出血为败血症、烧伤、高血压等引起,DIC、抗凝治疗也可诱发肾上腺出血。无明显诱因出现的肾上腺自发性出血比较少见。
单侧肾上腺出血一般不出现与肾上腺功能有关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新生儿:1.常有窒息、羊膜早破、胎吸、产前助产病史,也可见于败血症和抗凝血治疗后;2.体征:腹部包块、黄疸和贫血。
成人:1.多有外伤病史,可伴有同侧肾脏损伤,可出现血尿,腹腔积液等相关临床表现;2.体征:腹部包块;病变处肾区叩击痛。
超声表现肾上腺区混合回声包块,可因出血时间的长短,超声表现不同。新鲜的出血,可为非均质高回声,内见不规则低、无回声区;随出血时间的延长,血肿内的回声可逐渐减低,呈无回声。
血肿周边可见游离液性暗区。
可伴随其他脏器破裂血肿声像改变。
追踪观察,血肿可逐渐吸收消失。
典型病例1(由丁香园注册用户「xihuansushi」提供)
患者41岁,G1P0,因不孕症长时间治疗后怀孕。产检中未发现子宫胎盘功能不全的征象。孕35周超声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区有一囊性肿块,彩色多普勒显示患侧肾上腺区的肾静脉内存在血栓。超声考虑为肾上腺自发血肿合并肾静脉血栓。分娩1周后新生儿死亡,病理学检查证实了先前超声的诊断。下图均为孕妇孕35周时胎儿期声像图改变。
图1:显示左肾及肾上腺,肾上腺增大并存在一具有包膜的无回声肿块;图2:左肾及肾上腺的矢状面;图3:横切面显示左侧肾上腺血肿;图4:左肾及肾上腺矢状面
图5:左侧肾上腺囊性无回声肿块为血肿;图6:左肾横切面,看上去其增大增强
图7:显示右肾静脉血流正常;图8:显示左肾静脉血栓
图9、10:显示左肾动脉的高阻血流频谱。
典型病例2(由丁香园注册用户「zxg」提供)
新生儿生后窒息,抢救40分钟后。
图1左侧肾上腺
图2右肝与右肾间可见一非均质低回声包块
图3右侧肾上腺区高频扫查可见一非均质低回声包块
临床考虑为肾上腺血肿。
典型病例3患者女,30+岁,突发右侧腰痛1小时就诊,急诊考虑肾结石,申请超声检查。
图1和2:右肝与右肾间可见一非均质高回声包块,内见不规则低无回声区
图3:包块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临床考虑自发性肾上腺出血并血肿形成。医院后确诊。
典型病例4(由丁香园注册用户「lingyun」提供)
患者女,44岁,因外伤后右上腹疼痛,可见少量血尿。超声检查所见如下:
图1:右肾周包膜下可见月牙形积血
图2:右肾上腺区可见大小约32×17mm的中等偏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见不规则无回声区相间
该病人CT显示:右侧肾上腺区占位性病灶,无增强效应。患者2个月后复查肾上腺区的占位消失,结合病史考虑肾上腺的血肿。
典型病例5(由丁香园注册用户「小老先生」提供)
新生儿,3天,缺血缺氧性脑病行超声检查。
图1:肝脏与右肾间可见一混合回声包块
图2和图3:包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CT检查考虑右侧肾上腺血肿。
鉴别诊断肾上腺血肿应与肾上腺肿瘤相鉴别。
肾上腺血肿多有明确的诱因,如新生儿缺氧窒息、经产道分娩病史,成人多有外伤病史,CDFI示肾上腺区包块内无血流信号,复查血肿逐渐缩小,内回声变化,可见不规则液性无回声区,且肾上腺邻近脏器损伤也提示肾上腺血肿。
肾上腺肿瘤除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外,超声复查肿瘤不缩小甚至增大,其内可探及血流信号。
治疗预后保守治疗:对一般状态良好的患者,且无其他脏器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密切观察。
手术治疗:如有明显内出血体征、可疑脏器损伤,应立即手术(剖腹探查)。
本文专业指导:唐有余
学术主编:刘德泉
责任编辑:高瑞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