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为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食管癌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治疗中的挑战之一。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可以采用免疫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本期我们将分享1例食管鳞癌术后化疗副反应不耐受、停药随访22月后出现腹膜后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2周期后即达PR!继续应用4周期,肿大淋巴结持续缩小。用药期间患者耐受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为食管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带来了更多启示。
杜超翔医生
医院医院
胸外科主治医师
基本情况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3岁。
主诉:食管鳞癌术后22月。
病史:患者于22月前诊断为食管鳞癌,在2疗程新辅助放化疗后行“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食管)隆起型鳞状细胞癌,分化II-III级,癌组织浸润食管壁肌层外纤维脂肪组织,两切缘未见癌累及。送检的多部位淋巴结中,仅见3枚胃周淋巴结癌转移(3/15);(部分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免疫组化:p63(+)、p40(+)、Ki-67(90%阳性)、CD43(血管+)、CD56(-)、CgA(-)、Syn(-)。术后予“顺铂mg+多西他赛mg”化疗,因患者无法耐受严重的化疗副反应,停止化疗,定期随访。现术后22个月,颈部超声提示: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4mm×10mm。腹部CT:腹膜后肿大淋巴结,27mm×19mm,肝多发囊肿,左肾小囊肿。考虑食管鳞癌术后复发。
个人/家族史:无特殊情况。
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价免疫治疗+化疗:
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mgivgttd1+卡铂mgivgttd1+替雷利珠单抗mgivgttd2”2周期。
疗效评价:PR
腹部CT:腹腔后肿大淋巴结9mm×16mm,较前明显缩小。
颈部超声:颈左侧锁骨上淋巴结6mm×3.5mm,较前明显缩小。
继续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mgivgttd1+替雷利珠单抗mgivgttd1”4周期,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良好。
腹部CT:腹膜后见小淋巴结,较前持续缩小。
颈部超声:颈左侧锁骨上淋巴结4mm×3mm,较前明显缩小。
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后患者肿大淋巴结变化汇总
病例总结本例患者为73岁男性,22月前确诊为食管鳞癌,行“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因患者无法耐受化疗副反应,停止化疗,定期复查。术后22个月患者复查腹部CT,提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考虑食管癌术后复发。颈部超声提示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2周期即达PR。继续应用4周期,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腹膜后及左颈部肿大淋巴结持续缩小。
范虹教授医学博士
医院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纵隔外科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院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胸外科执行主任
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ResearchFellow
DaVinciSurgicalSystem机器人系统ConsoleSurgeon
专家点评我国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以鳞癌多见,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仍是临床医生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我们知道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已经在食管癌患者中探索成功。替雷利珠单抗RATIONALE研究[1]结果在去年ESMOAsia公布并于今年6月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linicalCancerResearch上正式发表,这一研究结果也是全球首个免疫联合化疗一线证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替雷利珠单抗通过Fc段改造,去除了与FcγR的结合,避免了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ADCP)效应导致的T细胞消耗,始终保持T细胞杀伤作用,显著增强了抗肿瘤活性[2,3],可以为患者带来更持久获益。
本病例患者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2周期后即达PR。继续应用4周期,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这一成功的实践为食管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参考文献:
[1]XuJM,etal.ClinCancerRes.Sep1;26(17):-.
[2]LeeA,KeamSJ.Drugs.;80:-.
[3]DahanR,CancerCell.;28(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