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免疫治疗已经跃居癌症医学的前沿,多种免疫治疗药物被批准用于多种实体肿瘤。本期将分享一例替雷利珠单抗联合TKI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后达CR的病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益明显,耐受性良好。
王佳骏博士,医院住院医师。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方向:肾癌微环境和免疫治疗。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总影响因子52.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等3项课题。参与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上海市抗癌科技奖。EAU、AUA等大会发言和壁报交流。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38岁
主诉:左肾肿瘤
现病史:
?咳嗽伴腰酸一月余,检查发现左肾肿瘤
影像学检查:?CTU:左肾上极MT,42*34mm,左肾门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肝多发转移
图1: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靶向治疗前影像学(CTU)?胸部CT:两肺多发转移性MT,最大直径11.8mm,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转移,左侧少量胸水图2: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靶向治疗前影像学(胸部CT)?腹部彩超:左肾MT,肝内多发转移性MT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基本正常
病理检查:?ccRCC(透明细胞肾细胞癌),ISUP核分级IV级,侵犯至肾被膜外及肾窦脂肪组织临床诊断:转移性肾细胞癌(T3aN1M1,STAGEIV)
治疗经过
一、患者既往行腹腔镜左肾MT根治术+肾门淋巴结切除,术后恢复好。
二、患者于-4-20至-8-24行替雷利珠单抗+TKI一线治疗,治疗方案为替雷利珠单抗mgivgttq3w+阿昔替尼5mgpobid。
疗效评估:CR(肺部病灶)
?两肺未见明显转移灶肺门及纵膈未见肿大淋巴结(图3)
?肝脏病灶数量明显减少,回声降低,直径缩小
图3: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靶向治疗前后肺部CT对比
病例总结
本例为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晚期患者,肿瘤分期为T3aN1M1,IV期;危险分层为IMDC中危(1分)、MSKCC中危(1分),患者既往未接受过一线治疗。mRCC对放化疗通常不敏感,传统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和靶向治疗,但靶向治疗对mRCC的ORR有限,效果不尽如人意1。因此在现阶段,免疫治疗在mRCC治疗中脱颖而出。
目前权威指南NCCN推荐:无论是IMDC低危还是中/高危晚期ccRCC,使用TKI+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线用药2。本例mRCC患者接受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TKI的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益明显,肺部评估后达CR。患者用药后仅出现皮疹、手足综合征副反应,对症外用药物治疗后好转,耐受性良好。
目前,替雷利珠单抗已于年4月9日正式获批上市,作为目前国内首个获批UC适应症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安全性良好,治疗效果突出。随着替雷利珠单抗在泌尿肿瘤中治疗经验的积累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更迭,将造福于肾细胞癌患者!
专家点评
郭剑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长期致力于泌尿系统疑难危重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擅长泌尿系肿瘤、结石、前列腺疾病的诊治。开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肾癌保肾手术、全膀胱切除术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等复杂手术。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抗癌科技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7篇(IF:分)。专利4项。培养研究生31名。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CSCO前列腺癌、尿路上皮癌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机器人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激光学会激光医学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亚洲男科学协会常委,国际尿石症联盟委员,《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十余本期刊的编委。“敬佑生命?荣耀医者”第四届公益活动荣获“专科精英奖”。肾细胞癌约占泌尿系肿瘤44%,20%~30%肾癌患者最终发展为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中位总OS<2年,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mRCC患者对放化疗不敏感,传统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和靶向治疗,但靶向治疗对mRCC的ORR也有限。随着近几年免疫治疗的批准,为mRCC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PD-1和CTLA-4受体通路,抑制T细胞失能、凋亡,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已成为mRCC的一线治疗药物1。
权威指南NCCN推荐:无论是IMDC低危还是中/高危晚期ccRCC,使用TKI+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线用药2。本例患者为晚期mRCC患者,采用的是替雷利珠单抗联合TKI一线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益显著,经治疗后达CR。同样,大量临床试验也表明一线ICI+TKI治疗mRCC优于靶向治疗。如KEYNOTE-临床试验4,共纳入例先前未接受过治疗的RCC患者,分别接受ICI+TKI治疗方案与Sunitinib,研究结果显示:ORRICI+TKI组vs.Sunitinib组=59.3%vs35.7%,PFSICI+TKI组vs.Sunitinib组=15.1月vs11.1月,18个月OS82.3%vs72.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出现皮疹、手足综合征副反应,对症外用药物治疗后好转,彰显出替雷利珠单抗对mRCC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目前,替雷利珠单抗已在我国获批上市,是中国首个获批UC相关适应症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治疗含铂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替雷利珠单抗在临床研究中独特的优越性很可能是肾癌治疗方式下一个转变,为晚期mRCC患者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本项目由百济神州(上海)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支持参考文献:
1.邱建辉,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0(7):-.
2.NCCNGuidelinesVersion1.-KidneyCancer.
3.杨康,等.肿瘤防治研究.;42(9):-.
4.RiniBI,etal.NEnglJMed.Mar21;(12):-.
编辑:张越然审核:陈仁宗▼推荐阅读"支架管助手"正式上线!开启置管患者的全覆盖管理!号外!支架管助手2.0正式上线啦!标准化量表工具正式上线!新技能get√病例分享:四周期即达PR,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老年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