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
《针灸穴名解》:
《灵枢经·本输篇》:肾出于涌泉,于泉者足心也。张隐菴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按少阴居人身六经之最里。本穴又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阴之静,由阳经至于阴经,而作涌泉之动。犹人情物理之极,则必反也。本经承足太阳之阳,合于本经之阴,循下而上。少阴根于涌泉,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故其次穴曰然谷。如伤寒病之回阳,以足心转热为断。本穴多治头、胸之病。用以引热下行也。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足少阴肾经之井穴
《针灸大成》主治主尸厥,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渴而喘,坐欲起,目??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嗌干,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颈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
《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冷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病,夹脐痛,鼻衄不止,五疝,热病先腰酸、喜渴数引饮,身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癫癫然,少气,寒厥,霍乱转筋,肾积贲豚。汉济北王阿母,病患热厥,足热,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际,跪取之。足少阴肾脉所出为井木,实则泻之。《中国针灸学》在足底,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快速取穴彩色图解》仰卧位。卷足,足底前1/3处可见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涌泉(井穴)地冲(《甲乙》)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甲乙》)踡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取穴。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甲乙》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千金方》涌泉、然谷,主喉痹,哽咽寒热;五指尽痛不能践地。《玉龙歌》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直刺0.5?0.8寸;可灸。《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通玄指要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百症赋》厥寒、厥热涌泉清。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涌泉(井穴)
足少阴肾经。
在足底,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或足底第2、第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直刺0.5~1寸。
头痛,头晕,咽喉肿痛,鼻衄,小便不利,便秘,足心热,昏厥,癫痫,小儿惊风。
1.皮肤:由足底内、外侧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并有众多的纤维束,外连皮肤,内连足底腱膜。
3.足底腱膜:又称跖腱膜,为足底中间部特别增厚的深筋膜,相当于手掌的掌腱膜。
4.第2趾足底总神经和第2趾足底总动、静脉:第2趾足底总神经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第2趾足底总动脉是足底动脉弓的分支,第2趾足底总静脉是足底静脉弓的属支。
5.第2蚓状肌:位于足底腱膜的深面,第2、第3趾的趾长屈肌腱之间。该肌起自第2、第3趾的趾长屈肌腱的相对缘,绕过第3趾的近节趾骨底,移行于趾背腱膜,由足底外侧神经支配。若继续深刺,针尖可刺入第2、第3跖骨间的第1骨间足底肌。
图片来源于《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足少阴肾经巡行视频
视频录自于
3Dbody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针灸大成》、《中国针灸学》、《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快速取穴彩色图解》、《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图片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大家中医app,视频录自于
3Dbody。图片与视频下皆已注明。明德初心仅作为专业学术分享使用,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