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内在旅程·尊重自由意志
求证宇宙之道·滋养内在力量·共享生命之美
大家好,我是赵书华,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五行养生人体后天之本---脾。
脾位于腹中,横膈之下左侧,与胃相邻,形似刀镰。在生克五行当中,脾属土,与长夏相通应。这个长夏指的是每年的夏至~处暑这两个月的时间。长夏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之)气下迫,地(之)气上腾,湿为热蒸,酝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意思就是说,在每年的夏至到处暑这段时间里,天气很热,雨水很多,宇宙之气下行,天空变得很低,整个大地热气腾腾,气往上走,这段时间是万物生长最快成熟最快的季节。民间也有很多的谚语,比如“六月六看谷秀”“伏天沟塘摸虾,豆子颗颗鼓荚”“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来供应全身的需要,跟土地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长夏之湿虽主生化,但湿之太过,反困其脾,使脾运不展。所以在夏秋之交,脾弱者很容易被湿气所伤,诸多湿病由此而起。像感受雾露、久居潮湿之地、涉水雨淋、或着汗湿衣以致湿邪入侵,出现恶寒发烧、关节痛疼、身重体酸等外湿之气。如果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小便少,甚至面目四肢浮肿等症状,这是内湿所致。而长夏之季气候炎热,湿与热兼,湿热交相为病,所以治疗时重在除湿,这就是中医经常用的“湿去热孤”之法。
在中土五行中,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天,表明一年四季之中皆有土气,而脾不独主一季。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倚赖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心肺肝肾的生理机能,全部依靠脾气及其化生的营养物质支持。脾气运行正常,则四脏得养,机能发挥正常,人的身体健康,正气充足,不易得病,即使得病也易于康复,这就是中医所说“四季脾旺不受邪”。也是脾主四时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脾究竟在我们的身体当中发挥什么作用?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它的生理机能。脾的生理机能有两个:一主运化,二主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是指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就是通常所说的营养成分,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运化谷食,将谷食化为谷精,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谷食入胃,经胃腐熟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完成。小肠中的食糜在脾气作用之下进一步消化,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的部分,也就是精微物质,在脾气的作用之下由小肠吸收,再经过脾气输送全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筋肉皮毛。脾气转运精微物质的途径和方式有两个: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通过心肺布散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二是运化水饮,就是将进入身体的水分,化为水精,也就是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水分的消化吸收也在胃、小肠、大肠中进行,但是也必须经过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完成。脾气转输津液的途径和方式有四个:一是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宣降来输布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来发挥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三是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分经过三焦下输到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四是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的津液随脾胃之气而上腾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津液上升。来维持全身津液的化生充足,输布正常。
脾主统血,意思是说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机能。统摄血液的机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是人一身之气分布到脾脏的部分,一身之气充足,则脾气充盛;而脾气健运,生气充足,则一身之气自然充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气足则能摄血,所以说脾的统血与气的摄血是统一的。脾气健康旺盛,气生有源,气足自然它的固摄作用就强,血液则循脉而行,如果脾失健运,气生无源,气衰则固摄作用减退,血液失去统摄则逸出脉外,成为出血。比如: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肌niu(血汗、红汗,就是,毛孔出血)这些都是脾不统血的表现,也就是气虚所致,一般情况下,出血时间较长,色淡质稀,多见于人体下半部分,并伴有倦怠乏力等症状。
好,我们继续来了解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也是两个;一是脾气上升,二是喜燥恶湿。
脾气上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升清,二是升举内脏。升,就是升动上升,清,就是前面所讲的精微物质。就是将水谷之精上输到心、肺、头面,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濡润全身。而脾气的上升又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下垂。脾气上升是防止内脏下垂的重要保证。如果脾气虚弱,升无力举,反而下陷,就会导致某些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肾下垂、阴挺(子宫脱垂)、脱肛(直肠脱垂)等。所以中医治疗内脏下垂之症经常采用的就是健脾升陷之法。
脾喜燥恶湿,意思说脾喜欢干燥纯净,和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这跟脾运化水饮的生理机能有密切联系。脾气健运,则运化水的机能正常,反之,则痰饮水湿内生,也就是所谓的“脾生湿”,水湿产生后反过来又会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外湿也是一样,所以说脾喜燥恶湿。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脾和人体形、窍、志、液的关系。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肉就是肌肉,也就是全身所有的肌肉都依赖脾胃运化水谷营养物质的滋养,才能壮实丰满,发挥运动机能。所以说脾在体合肉。为什么人老了之后肌肉松弛、皮肤下垂、皱纹增多,就是脾气不足了。四肢与躯干是相对的,是人体之末,所以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也需要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脾气健运,则四肢营养充足,活动轻松有力,反之则倦怠无力或者痿废不用。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口主接纳和咀嚼食物,便于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而舌头主司味觉。所以食欲和口味均可反映脾的运化机能状态,故称口为脾之窍。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果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就会食欲不振,口味异常,比如口淡乏味,老想吃刺激的东西,口腻发黏、口甜等。唇,就是嘴唇,嘴唇受脾精、脾气及化生的气血来濡养。所以嘴唇的颜色就能反映脾精、脾气的盛衰和机能强弱,故称脾之华在唇。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嘴唇红润光泽;反之嘴唇淡白不泽。
在志为思,思就是思虑,思由脾精、脾气化生,故为脾志。思又和心神有关,所以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思虑是人人皆有的情志活动,对人体并无不良影响。但是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导致气滞或气结。思虑太过就会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晕目眩等症状。历史上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思虑过度,积劳成疾,最后死于五丈原。这也是为什么说文人学者秃顶的多,思虑过度导致脾虚,脾湿,然后造成脂溢性脱发。
在液为涎,涎为口津,也就口水,哈喇子。我们口中的唾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舌根所产生的是唾,比较稠厚,归于肾;二是两腮所产生是涎,较清稀,这两者组成了唾液。涎的产生有赖于脾气布散脾精上溢于口化生而成,所以说脾在液为涎,它具有保护口腔、润泽口腔的作用。辅助食物消化。
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出,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口水增多,口涎自出,就是我们说的流哈喇子。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和老年人会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脾功能弱。如果脾精亏虚,涎液分泌减少,就会口干舌燥。
以上我们讲了脾的生理机能和生理特性,以及脾和人体形、窍、志、液、时的关系。那如何来养脾健脾呢?健脾养脾主要就是除湿,从食疗上来说,多吃小米、薏米、红小豆、萝卜、金针菜、冬瓜、莴笋、扁豆、鲫鱼、鸭肉等食材。另外平常要注意不要久居潮湿之地,湿气大阴雨天不要常开窗注意通风,特别是南方的梅雨季节。潮湿往往与寒同来,所以要注意保暖,不受凉,忌生冷食物以免引致脾虚。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们下次微课堂再见,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中医五德,教您轻松识人、知人
辟谷是一种特殊的排毒方法
身体的奥秘,身体五行之火
取悦世界之前,先取悦自己
很多人一生都被“自卑感”困扰
觉得自己不够好
不够优秀
不被人喜欢
害怕表达真实的自己
疗愈自卑
学习自我接纳
自我欣赏
放下“不够好”的情结
打破内在的制约与限制性信念
更多公益在线课程
落地身心灵成长工作坊
星光联盟加盟落地导师班
慧茗老师一对一个案预约
请联系平台运营闯闯老师:
★昕智慧QQ群号码:①群
②群★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