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雨水多,人体很容易出现湿气重的症状。再加上天气炎热大家都贪图冷气、爱喝冷饮、吃凉菜,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
中医认为,湿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称为暑湿。湿邪如不祛除,不仅会让人身心不畅,患疾病时更会使病情迁延难愈。
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以下四种症状可提示:
舌苔厚腻
舌苔厚或者舌体胖大,舌头边缘还伴有明显齿痕,证明体内的湿气太重。如果还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同样提示体内的湿气较重。
大便不成形
大便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黏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也说明体内有湿,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食欲差
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感,吃一点就感觉胃里胀胀的,这种现象也是脾胃功能较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
精神状态差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有头昏脑涨之感,易困倦,记忆力减退。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夏季适用的祛湿中药与食疗方:
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赤小豆
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功效。它清热作用比绿豆弱,但利水祛湿作用更强,不但可以治疗一般的水肿,甚至可以治疗“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
赤小豆一般用来熬粥或做馅。
薏米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在湿气较重的季节或地区,可用薏米煮汤喝。因薏米性微寒、偏凉,所以平时怕冷的阳虚体质者不宜长期服用。
扁豆
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是一味补脾而不滋腻,除湿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湿良药。
扁豆中的红细胞凝集素、皂素等天然毒素比较耐热,只有将其加热到℃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才能破坏。因此要注意扁豆必须炒熟才食。
茯苓粥
:茯苓15克,粳米50克。
:粳米洗净后,提前浸泡半日,煮到半熟的时候加入茯苓,继续熬煮至粥熟即可。
茯苓薏苡仁赤豆鲫鱼汤
: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陈皮5克,生姜3片,鲫鱼1条(约克)。
:鲫鱼去鳞及肠肚,洗净,入油锅煎熟备用。薏苡仁、赤小豆、陈皮、生姜洗净,与鲫鱼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1.5小时,加入适量料酒,煮沸片刻后即可食用。
:具有健脾、祛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水肿、脚气浮肿的人群食用。
茯赤小豆薏米粥
:赤小豆适量,薏米适量,红枣适量,冰糖适量,纯牛奶适量。
:赤小豆和薏米按2:1比例放入碗中,清水洗净,浸泡2个小时以上。然后煮50分钟后,加入几颗红枣、几粒冰糖、一袋2纯牛奶。再煮2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