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下垂检查
肾下垂症状
肾下垂特点
肾下垂饮食
肾下垂图片
肾下垂鉴别

第四周总结

超声诊断学

一、检查前的准备

(一)机器的准备:按要求和说明书进行调节和准备。

(二)病人的准:

(1)检查肝胆胰需要空腹。

(2)检查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输尿管需要膀胱充盈。

(三)医师的准备:了解病史及检查要求和目的,以便选择正确的检查部位及方式。

二、病人的体位

(一)仰卧位:最常用。

(二)俯卧位:用于背部的探查,如肾的探查。

(三)侧卧位:左侧在下为左侧卧位;右侧在下为右侧卧位。

(四)坐位或立位:

三、超声探测方法

(一)探测方式:直接探测法和间接探测法。

(二)探测途径:体表探测、腔内探测、术中探测。

(三)探测手法:

1、连续滑行扫查:观察器官和病变的整体结构。

2、立体扇形扫查:目的同前,但方法不一样。

3、十字交叉扫查:观察器官和病变的形态。

4、加压扫查:

目的:减少干扰;缩短与被检体的距离;帮助识别病变。

5、对比扫查:发现和诊断细微病变。

四、超声探测切面和图像方位

(一)常用探测切面:纵切面、横切面、斜切面、冠状面切面。

1、图像方位的显示原则

(1)探头头端探测的组织结构图像显示在显示器左边。

(2)探头尾端探测的组织结构图像显示在显示器右边。

(3)靠近探头的组织结构图像显示在显示器的上方。

(4)远离探头的组织结构图像显示在显示器的下方。

2、图像方位显示标准

(1)腹部纵切:

(2)腹部横切:

(3)背部纵切:

(4)背部横切:

一、超声回声的描述

(一)根据回声强度描述:

1、强回声:指超声反射极强,光点极多呈极亮的图像(如骨骼、结石、钙化、气体)。

2、高回声:指超声反射强,光点多呈明亮的图像(如纤维结缔组织等)。

3、中等回声:指超声反射较强,光点较多呈灰白图像(如肝实质等)。

4、低回声:指超声反射较弱,光点较少呈暗淡图像。

5、弱回声:指超声反射极弱,光点极少呈很暗的图像。

6、无回声:指无超声反射,显示器上无光点呈黑暗图像。

7、等回声:指病灶的回声与其周围组织的回声相似,则称病灶的回声为等回声。

(二)根据回声的某些特殊征象描述:

1、靶环征:指团块状强回声影的周围围绕环形低回声影称为靶环征。

2、牛眼征:团块状强回声影中央发生坏死、液化而出现无回声区称为牛眼征。

3、声晕或晕圈:指团块状影周围围绕的1~2mm的无回声区。

4、驼峰征:指肝内较大的占位而使肝表面隆起的改变。

5、“双管征”或“平行管征”:见于肝内及肝外胆管扩张。胆管和相应的门静脉是伴行的,正常肝内胆管在超声中不易显示,当胆管扩张时,则与伴行的门静脉形成“双管征”或“平行管征”。

6、假肾征:多见于胃肠道肿瘤。胃肠道肿瘤的低回声影包绕胃肠道内部杂乱的强回声影,很像肾脏的声像,故称为假肾征。

7、彗星尾征:多见于气体和金属。由振铃效应产生。表现为强回声影后方出现多条平行的逐渐减弱的线状回声。

8、“蝌蚪尾”征:是由囊性病变所形成的后方回声增强现象。

9、血管绕行征:指器官内占位性病变而使正常走行的血管受压、推移现象。

二、超声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轮廓边缘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位置和数目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测量功能观察多普勒分析   识别伪像确定病变性质最后作出诊断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事实就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事实就是,就是一次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持不移的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国外一切对我们有利的先进事物。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内科

概念: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尿色正常,显微镜检查红细胞,每高倍视野超过3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ml尿中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称为肉眼血尿。

1.尿颜色的改变除镜下血尿其颜色正常外.肉眼血尿根据出血量多少面尿呈不同颜色。尿呈演红色似洗肉水样,提示每升尿含血量超过Iml。出血严重时尿可呈血液状。肾胜出血时尿呈暗红色:膀胱或前列腺出血尿色鮮紅,有时可有血凝块。但红色尿不定是血尿,如尿呈暗红色或酱油色不混浊无沉淀,镜检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见F血红蛋白尿:棕红色或葡萄酒色,不混独镜检无红细胞见于卟啉尿;服用某些药物如大黄利福平,成进食某些红色蔬菜也可排红色尿,但镜检无红细胞。

2.分段尿异常将全程尿分段观察颜色,如尿三杯试验,用三个清洁玻璃杯分别留起始段中段和终末段尿观察,如起始段血尿提示病变在尿道;终末段血尿提示出血部位在膀胱颈部、三角区或后尿道的前列腺和精囊腺;三段尿均呈红色即全程血尿,提示血尿来自肾胜或输尿管。

3.镜下血尿镜下红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为肾小球性血尿,见于肾小球肾炎。如镜下红细胞形态单一,与外周血近似,为均性血尿,提示血尿来源于臂后,见于肾孟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前列腺病变。

4.症状性血尿血尿同时惠者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而以泌尿系统症状为主。如伴有肾区钝痛或绞痛提示病变在肾脏。膀胱和尿道病变则常有尿顿、尿急和排尿困难。

5.无症状性血尿部分患者血尿既无泌尿系统症状也无全身症状,见于某些疾病的早期,如肾结核,肾癌或膀胱癌早期。

1.血尿伴肾绞痛见于肾或输尿管结石。

2.血尿伴尿流中断见于膀胱和输尿管结石。

3.血尿伴尿流细和排尿困难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癌。

4.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见于膀胱炎和尿道炎,同时伴有腰痛高热寒战为肾孟肾炎。

5.血尿伴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

6.血尿伴肾肿块单侧见于肿瘤.肾积水和肾囊肿:双侧肿大见于先天性多囊肾触及移动性肾脏见于肾下垂或游走臂。

7.血尿伴有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见于血液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

第四章常用辅助检查

(一)红细胞参数检查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测定红细胞计数(rdbloodcllcount,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moglobin,Hb)是血液一般检查的基本检测项目。

(1)生理性变化;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等。减少见于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妊娠中晚期和部分老年人。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值上限。①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使血浆容量相对增多。见于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尿崩症等。②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如肺源性心脏病)两类。

2)减少:指单位容积中RBC及Hb低于参考值低限,常称为贫血(anmia)。根据Hb减少的程度把贫血分为四级:①轻度贫血:男性Hbg/L,女性Hbg/L;②中度贫血Hb90g/L;③重度贫血:Hb60g/L;④极重度贫血:Hb≤30g/L。

2.血细胞比容的测定血细胞比容(hmatocrit,Ht)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

成年男性0.40~0.50,平均0.45;成年女性0.37-0.48,平均0.40;新生儿0.47-0.67.平均0.54。

血细胞比容测定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增高见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见于各种贫血。但由于贫血的类型不同,其血细胞比容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计数不定成平行关系。

(二)白细胞参数检查

白细胞乡数检查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whitboodllcount,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1.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x10*/L.新生儿为(15~20)x10^/L,6个月~2岁为(11~12)x10"/L。

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白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白细胞总数低于参考值下限称白细胞减少,见于传染病、理化损伤血液病、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有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

2.白细胞分类计数

五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数见表4-2。

(1)中性粒细胞(nutrophil,N)

1)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外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午比早晨高。妊鳜后期及分娩时,刷烈运动后他餐或淋浴后严来成商温时中性粒细胞均可暂时性升高。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

2)减少:见于感染、理化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核象变化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外周血经涂片染色后可见中性粒细胞以2-3叶核为主,不分叶或分叶过多者均较少。病理情况下,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2)淋巴细胞(lymphocyt,L)

1)增多: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35%,中性粒细胞占65%。4~6天和4~6岁时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8岁左右达正常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

2)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嗜酸性粒细胞(osinophil,E):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4)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减少无临床意义。

(5)单核细胞(monocyt,M):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可增多,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某此寄生虫病和某此血液病。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参数检查

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patltcount,PLT)的目的是辅助出f性疾病的诊断、了解骨髓增生情况、手术前准备等。

(~)x10?/L。

(1)生理变化:进食、运动、午后、妊娠中晚期可轻度增加,每天有6%~10%的波动。月经前可稍降低。

(2)病理变化:PLTx10?/L称血小板增多,PLT增多可增加血液的黏滞性,主要见于急性溶血、急性出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等;PLTx10?/L称血小板减少,在(30~50)x10?/L之间可出现自发性紫癜,若20x10?/L可发生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见于:①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骨髓转移瘤等;②破坏增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③消耗过多:如DIC。

2.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平均容积(manplatltvolum,MPV)即每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其大小与PLT呈非线性负相关,在分析其临床意义时,应结合PLT的变化才更有意义。

(四)网织红细胞的测定

网织红细胞(rticulocyt,R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它较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8~9.5μm,是瑞特染色血涂片中的嗜多色性红细胞。

相对数0.~0.;绝对数(24~84)x10?/L。

(1)网织红细胞增多

1)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以溶血性贫血增多最显著。

2)提示抗贫血治疗有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分别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4~5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1周左右达高峰,可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

(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急性白血病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五)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rythrocytsdimntationrat,ESR)简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索是f血浆蛋白成分,红细胞数量、大小、形状也可影响沉降速率。目前常用血沉仪法测定,用仪器来记录抗凝血红细胞在第小时内和一小时末不同时间段内下沉的距离。

男0~15mm/h,女0~20mm/h。

(1)增快

1)生理性增快:经期、妊娠(怀孕3个月以后)、分娩、老年人。

2)病理性增快:见于:①炎症:细菌性炎症、风湿活动结核活动、心肌炎等;②组织损伤、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等;③恶性肿瘤、白血病等;④其他。

(2)减慢:临床意义较小。见于严重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含量缺乏。

二、尿液检查

尿液是泌尿系统的终末代谢的产物,尿液的性状和组成,可反映机体代谢情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尿液检查有助于诊断泌尿系统疾病,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首选项目,同时可协助机体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还可以对临床用药进行安全监护。

(一)尿液常规检查标本采集与保存

用清洁容器随时留取新鲜尿液~ml及时送检。肾脏疾患或做早期妊娠诊断试验时,以晨尿为好。糖尿病患者应空腹留尿,否则应注明留尿时间。细菌培养时,可用0.1%的苯扎溴铵消毒外阴和尿道口,留取中段尿或导尿于消毒容器中。不可将粪便或其他分泌物、消毒液等混于尿标本中;成年女性应避免月经与白带混人尿内。采集24小时尿液标本做尿蛋白或尿酮定量时,应加人防腐剂,常用甲苯5ml。

(二)一般性状检查

1.尿量正常成人24小时尿液量为~0mL,与饮水和排汗量有关。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比成人多了3~4倍。

(1)多尿:成人每昼夜尿量超过ml为多尿。①生理性多尿:饮水过多,精神紧张、受寒

等②病理性多尿:糖尿病、尿崩症、肾脏疾病、.药物影响等。

(2)少尿、无尿或尿闭:成人每昼夜尿量少于ml为少尿,少于ml为无尿.少于50ml为尿闭。可为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和肾后性少尿。

2.颜色正常尿液为淡黄色,受尿量多少及食物或药物影响。新鲜尿液易发生浑浊,要注意与尿酸盐沉淀、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相鉴别。常见的尿色改变有:

(1)血尿:每升尿液内含血量超过I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出血性和全身性疾病。

(2)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镜检无红细胞但隐血试验阳性,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量白色或黄色混浊,脓尿放置后可有白色云絮状沉淀,菌尿呈云雾状且静置后不下沉。此两种尿液不论加热或加酸,其混浊均不消失。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5)乳糜尿: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阻塞等。

3.气味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尿中挥发性的酸性物质。尿液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若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等。有机磷中毒者,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尿有鼠臭味。进食较多葱、蒜后,尿液也可有特殊气味。

4.pH正常人尿液呈弱酸性,pH范围在4.5-8.0之间,一般为6.5左右。常受膳食结构的影响,肉食为主者尿液偏酸性,素食为主者尿液偏碱性。pH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服用大量酸性食物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等;pH增高见于膀胱炎代谢性碱中毒严重呕吐及服用大量碱性药物等。

5.尿比重(SG)是指在4?C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重高低受尿中水分、盐类及有机物含量影响,在病理的情况下还受蛋白、尿糖及细胞成分等影响,尿比重测定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晨尿1.~1.;随机尿1.-1.;新生儿1.~1.。

尿比重增高见于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比重降低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三)化学检查

1.尿蛋白正常尿蛋白含量很少,24小时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不超过mg,故常用方法不能检出。若尿蛋白含量mg/L,或24小时尿中排出蛋白达mg,则蛋白质测定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根据尿蛋白产生机制可分为:

(1)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改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质,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短,解除诱因后消失。见于劳累、寒冷、精神紧张引起的功能性蛋白尿,直立或妊娠压迫引起的体位性蛋白尿,摄入性蛋白尿,均为轻度暂时性,定性一般不超过(+)。

(2)病理性蛋白尿: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持续性蛋白尿。

1)肾性蛋白尿:①肾实质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等;②肾血液循环改变,如慢性右心功能不全;③肾受刺激,如细菌毒素、药物中毒等。

2)非肾性蛋白尿: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3)溢出性蛋白尿:如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等。

2.尿糖(GLU)正常人尿中含糖量极微,24小时仅为0.56一5.0mmol,一般方法查不出,故普通定性试验为阴性反应。当血中葡简萄糖浓度增高,超过肾阈值(8.88mmo/L),尿糖阳性。见于:①生理性糖尿(暂时性),如精神紧张,妊娠中晚期;②持续性糖尿:肾性糖尿糖尿病甲亢、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胰腺炎、肝硬化等;③假性糖尿:尿中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葡萄糖醛酸、尿酸增多;使用链霉素异烟肼、阿司匹林等。

3.尿酮体(KET)酮体是B-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为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人定性试验呈明性反应,定量试验0.34~0.85mmol/24h尿。当各种原因导致脂肪代谢加速时,脂肪酸氧化不全,酮体产生增加,使血酮过多引起尿酮阳性。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禁食、妊娠剧吐等。

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胆红素代谢障碍使非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后者能溶于水、部分可从尿中排出为尿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排人肠道转化为尿胆原,从粪便中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从肠道被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道,小部分尿胆原从肾小球滤出和肾小管排出后即为尿中尿胆原。它与空气接触变成尿胆素。尿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素三者共称尿三胆,前两者称尿二胆,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年

(四)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用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主要观察其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

1.细胞

(1)红细胞:玻片法平均1~3个/HP,定量检查0~5个/μl。每高倍视野3个,为镜下血尿。常见的血尿原因有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

(2)白细胞:玻片法平均0~5个/HP,定量检查0~10个/μl。每高倍视野5个,为镜下胜尿。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

2.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者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分为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细胞管型。正常尿中偶见少许透明管型。管型出现则提示肾脏有实质性损伤。

3.结晶尿内含有盐类结晶可形成结晶体。

(1)生理性结晶:常见的有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结晶。

(2)病理性结晶:常见于胱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胆固醇、放射造影剂结晶等。

(二)一般性状检测

1.量正常人每天排便一次约为~g,随食物种类进食量及消化功能而异。进食大量粗纤维食物,胃肠、胰腺等功能紊乱或炎症时,排便量增多或伴有异常成分。

2.颜色与性状正常成人的新鲜粪便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病理情况可见鲜血便黑便或柏油样便、白陶土样便、米泔样便、脓性及脓血便等。

3.气味正常粪便因含吲哚和粪臭素而有臭味。成人为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直肠癌责烂时有恶臭;患阿米巴肠炎粪便腥臭;患消化不良时酸臭。

4.寄生虫体正常时黄便中无寄生虫体,们寄生虫感染时可见虫体。病理情况下,肉眼可见的寄生虫虫体有蛔虫、蛲虫及绦虫节片等。

5.结石正常时黄便中无结石,在药物排石或碎石术后可见到胆石等。

(三)显微镜检测

正常时偶见少许白细胞和肠上皮细胞.偶见少许淀粉颗粒和脂肪小演无寄生虫和虫那。下消化道感染时尚便可见到白细胞;消化道出血时粪便可见红和胞;消化道州瘤时尚便中可能见到肿瘤细胞。有寄生虫感染时可见寄生虫卵成虫体。

(四)化学检测

粪便化学检查有pH检查、隐血试验、粪胆素、粪胆原及脂肪测定等,其中以粪便隐血试验(caloccultbloodtstin,FOBT)临床开展最为广泛,最有意义。隐血试验: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出血量5ml),类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但化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阳性,即为隐血,检查隐血的方法称隐血试验。

阴性。

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消化性责梯的阳性率为40%-70%.星间歌性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性阳性;急性肾粘膜病变、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常为阳性。

(五)细菌学检测

粪便中的细菌占干重的1/3,但多属于正常菌群。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和肠球菌是成人粪便中的主要菌群,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胞菌多为过路菌.此外还有少量芽胞菌和酵母菌。以上细菌出现均无临床意义。诊断肠道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肠道致病菌检测,包括粪便直接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

四、肝功能检查

(一)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

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totalprotin,TP)和全部的血清清白)蛋白(albumin,A)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血清总蛋白包括清蛋白和球蛋白(globulin,G)。

标本采集法:抽取空腹静脉血2~3ml,注人干燥试管内,勿使溶血。

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白球蛋白比值A/G为(1.5-2.5):1。

1.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增高见于血清水分减少,如急性失水等。

2.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降低见于肝细胞损害、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过多、消耗增加及血清水分增加。

3.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病、M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和炎症。

4.血清球蛋白降低见于合成减少、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5.AVG倒置见于严重肝损伤及M蛋白血症。

(二)血清蛋白电泳

标本采集法抽取空腹静脉血2~3ml,注人干燥试管内,勿使溶血。

清蛋白:0.62~0.71(62%~71%)

a?球蛋白:0.03~0.04(3%~4%)

a2球蛋白:0.06~0.10(6%~10%)

β球蛋白:0.07~0.11(7%~11%)

γ球蛋白:0.09~0.18(9%~18%)

1.肝脏疾病急性及轻症肝炎多无异常;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时清蛋白a?、a?、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加。

2.M蛋白血症清蛋白减少,β、γ球蛋白增加。

3.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清蛋白、γ球蛋白减少,a2、β球蛋白增加。

4.其他结缔组织病时γ球蛋白增加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蛋白丢失性肠病时γ球蛋白减少。

(三)血清胆红素(srumbilirubin,SB)的测定

胆红素分为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dbilirubin,UCB)和结合胆红素(conjugatdbilirubin,CB),二者的总和称为血清总胆红素(srumtotalbilinbin,STB)。血清胆红素是反映胆汁淤积、胆道便阻的重要指标之。

标本采集法:抽取空腹静脉血2ml,注人干燥试管内,勿使溶血。

STB:新生儿0~1天34~umol/L,1-2天~umol/L,3-5天68-μmol/L,成人3.4~17.lumol/L;CB:O-6.8umol/L;UCB:1.7~10.2μmol/L。

1.总胆红素可判断有无黄疸及其程度。

2.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

3.根据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开高程度或者比值来判断黄疸类型。

(四)血清酶学检查

用于肝细胞损伤检查的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aminotransfras,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tataminotransfras,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phosphatas,ALP)、y谷氨酰转移酶(y-glutamyltransfras,y-GT)及其同工酶是反映胆汁淤积胆道梗阻的指标之一。

标本采集法:抽取空腹静脉血2ml,注入干燥试管内,勿使溶血。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

1.血清氨基转移酶氨基转移酶简称转复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主要分布在心脏,其次是肝脏、骨骼肌、肾脏等组织。正常时血清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受损时,胞质中的ALT与AST释放人血浆致使血清中的ALT与AST的酶活性升高。

连续监测法(37?C):ALT10~40U/L,AST10~40U/L,ALT/AST1。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急性心肌梗死肺梗死胰腺炎、休克时ALT和AST均可轻度升高。

2.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ALP)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磷胶酯产生磷酸。血清中的ALP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骨骼等,因此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

磷酸对硝基苯酚速率法(37?C)

男性:1~12岁U/L,12~15岁U/L,25岁以上40~U/L;

女性:1~12岁U/L,15岁以上40~U/L。

生理情况下.ALP活性增高与骨生长、生长成熟有关;病理情况下,常见于肝脏系统疾病、黄疸、骨骼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γ-谷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酸转移酶(y-GGT)在肾脏、肝脏和胰腺含最丰富,但血清中GC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CGT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GGT增高。

硝基苯酚速率法(37?C):y-GCT5OU/L

胆道阻塞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可增加。

五、肾功能检查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蛋白质和酸碱平衡,同时也有分泌功能,肾功能检测主要是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酸化等功能。目前肾小球功能检查包括:内生肌酐清除率(ndognouscratininclarancrut.Cr)、血清尿素氮(snimura,BUN)、血清肌酐(catinin.Cr)。肾小管功能检查包括:浓缩稀释试验(CDT)、尿渗量。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标本采集法:试验前低蛋白饮食(40g/d)并禁食肉食三天,避免剧烈运动。

1.标准24小时留尿法于严格控制饮食的第4天晨8时将尿排净.然后收集至次晨8时的24小时尿液于标本瓶内,并加人甲苯4~5ml防腐。

2.4小时留尿改良法收集严格控制饮食的第4天晨6~10时的尿液。试验日晨抽取静脉血2-3ml(抗凝或不抗凝均可),将血、尿标本同时送验.并注明患者身高体重。

80-ml/min。

1.判断有无肾小球损害是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降低主要见于急慢性肾炎、肾衰竭。

2.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根据Cr一般可将肾功能损害分为:70~51ml/min为轻度损害:50-31ml/min为中度损害;30ml/min为重度损害。

3.指导治疗和护理慢性肾衰竭患者,当Cr为30~40ml/min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小于30ml/min,氡氧噻嗪等利尿剂治疗常无效;小于10ml/min应结合临床进行透析治疗。

(二)血清尿素氨测定

标本采集法抽取静脉血Iml,注人抗凝管内,充分混匀。

成人:3.2-7.Immol/L,婴儿儿童:1.8-6.5mmol/L。

BUN增高见于:①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类、慢性肾盂肾炎和肾肿瘤的晚期等。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肾衰竭代偿期BUN9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BUN9mmol/L.肾衰竭期BUN20mmol/L;②肾前或肾后因素引起少尿或无尿的疾病,如严重脱水、水肿、腹水、循环功能衰竭尿路结石或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路梗阻等;③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如急性传染病、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等。BUN降低无意义。

(三)血肌酐测定

标本采集法:抽取静脉血1ml.注人抗凝管内,充分混匀。

全血肌酐为:88.4~.8umol/L。

血清或血浆肌酐为:男性53~μmol/L,女性44~97umol/L。

(1)肾小球疾病早期或轻度损害时,血中浓度可正常,只有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人的1/3时,血中肌酐才明显上升。因此血中肌酐测定不能反映肾功能早期受损的程度。

(2)Cr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如急性肾衰竭,进行性升高为器质性损害的指标。肾衰竭代偿期Cru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Crumol/L,肾衰竭期CrμmoL/L。

(3)Cr和BUN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两者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如仅有BUN升高,而血肌酐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为肾外因素引起,如消化道或尿路梗阻等。

六、血糖及其代谢检查

(一)血精测定

标本采集法:抽取空腹静脉血2~3ml注人抗凝试管内。

空腹血糖astingblodglucasFBC):葡萄糖氧化酶法为3.9-6.Immol/L

(1)血糖增高见于:①糖尿病:空腹血糖增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②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病等;③应激性高血糖:颅脑损伤脑出血、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④药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⑤其他: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胰腺损伤等。

(2)血糖降低见于:①生理性降低:饥饿时;②病理性降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过量、肝硬化、营养不良。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nlglucostalranctstOCTT)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正常人次口服75g葡萄糖粉,血糖浓度仅略升高,且2小时后即恢复正常.称为耐糖现象。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同样剂量的简萄糖粉后,血糖水平急剧增高,短时间内不能降至正常水平,称为糖耐量异常。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者血精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标本采集法:停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试验前3天正常进食及活动。试验日将葡萄糖75g(儿童按1.75g/kg体重,总量不超过75g)溶于ml水中空腹口服,分别在服用葡萄糖前、服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取血测定血浆葡萄糖浓度、同时留取尿标本做尿糖定性,

空腹血糖6.Immol/L;服糖后30分钟-1小时血糖浓度达高峰。一般为7.8~9.0mmol/L.峰值11.Immol/L;2小时血糖7.8mmol/L;3小时血糖应恢复至空腹水平。各检测时间点的尿糖均为阴性。

(1)糖尿病:空腹血糖7.0mol/L,峰值11.Immol/L.并出现尿糖阳性,2小时血糖仍11.Immo/L,可诊断为糖尿病。

(2)糖耐量减低:指空腹血糖7.0mmol/L,峰值浓度11.Immol/L,2小时血糖浓度在7.8~11.1mmol/L之间。多见于2型糖尿病肥胖症甲亢及库欣病等。

(3)糖耐量增高:指空腹血糖降低,服糖后血糖上升不明显,2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常见于胰岛B细胞瘤、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dyoglandhnglodinCHb)是血红蛋白A与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

5%-8%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可以反映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观察指标。

2.筛查糖尿病。HbA8%,可排除糖尿病;9%糖尿病的准确率为78%;10%,准确率为89%

3.预测血管并发症。

4.鉴别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GHb水平增高,而应激性高血糖GHb正常。

七、血脂检查

血清脂类主要包括胆固醉(TC)、三酰甘油(TG)、磷脂(PL)和游离脂肪酸(FFA)。

标本采集法:素食3天,抽取空取静脉血2m1,注人干燥试管内。

(一)总胆固醇测定

胆固醇是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的总称,故称为总胆固醇(lotalcholstrol,TC),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及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

1.合适水平成人≤5.20mmol/L

2.边缘水平5.23-5.69mmol/L.

3.升高5.72mmol/L

1.增高见于: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类脂性肾病、糖尿病等:③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等;④应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等。

2.降低见于:严重的肝脏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②严重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③甲亢或营养不良;④应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钙拮抗剂等

(二)三酰甘油酯测定

三酰甘油(TC)由肝、脂肪组织及小肠合成。直接参与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合成,为细胞提供能量和储存能量,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0.56-1.70mmol/L

1.增高见于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等。

2.降低见于严重肝脏疾病、吸收不良、甲充等

(三)血清高密度脂置白测定

主要的功能之一是运输肝脏以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至肝脏处理,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1.03-2.07mmol/L:合适水平1.04mmol/L:减低:≤mmol/L

HDL-C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价值,HDL-C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肝损害和肾病综合征时.HDL-C降低。

(四)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低密度酯蛋白(lowdnsiyiprinnLDL)携带胆固醇到外周组织,为致动脉硬化的因子。

(

参考值]

合适水平:≤3.12mmol/L边缘水平:3.15-3.61mmol/L升高:3.64mmol/L

LDL-C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八、病毒性肝炎血清标记物检查

检查项目: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DV)和丁型肝炎病毒(HEV).

标本采集法抽取静脉血2ml,注入干燥试管内,勿使溶血。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抗体测定

免疫学检查:机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可产生IgM,IgA和IgG类抗体。

阴性。

1.抗HAVIgM阳性机体正在感染HAV.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

2.抗HAVIgA阳性甲肝早期和急性期,由粪便中测的抗HAVIgA阳性反应,是早期诊断甲肝的指标之一。

3.抗HAVIgG阳性见于恢复期且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提示既往感染.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指标。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测定

传统的乙型肝类病海标志物检测为“乙肝两对半检测,包括HBANK抗H8HB抗HB抗HB随着方法学的发展,HBcAg也加入了检测范围。

各项指标为阴性。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发病时达高峰,如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类或肝硬化。携带者HBAk也呈阳性。HB-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被用来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抗-HBs是种保护性抗体,提示机体对乙肝病存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一般在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可持续多年。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抗-HBas免疫球蛋白者,抗-HBs可呈现阳性反应。

3.乙型肝炎病毒抗原(HBAg)阳性表明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并有较强的传染性。持续阳性则表明肝细胞损害较重,且可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

4.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但并非无传染性。

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是HBcAg的抗体。其检出率比HBsAg更敏感,可作为HBaAg阴性的HBV感染的敏感指标.也可用作乙型肝炎疫苗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鉴定及献血员的筛选。

6.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阳性提示患者血清中有感染性HBV存在。其含量较多则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物检测

临床上常用ELISA法测定抗-HCVIgM抗HCVIgC和HCV-RNA.

各项指标为阴性。

1.抗HCV阳性是诊断HCV感染的重要依据:抗HCVlgM阳性,见于急性HCV感染,是这段丙型肝炎中期的敏感指标,也是HCV活动的指标和判断HCV传染性的指标。

2.HCV-RNA是诊斯HCV感染的直接灵敏和特异性指标附性则提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抗HCV和HCV-RNA同时存在,提示活动性感染:抗HCVIgG阳性HCV-RNA阴性提示既往感染可能性大。

医学影像设备学

第六节X线管安全保护电路

一、旋转阳极启动及延时保护电路

定子绕组包括:

启动绕组

工作绕组——与启动电容C串联

启动电容——也称剖相电容,其作用是移相和改变相位差。启动电容容量越大,启动转矩越大。

R启>R运

旋转阳极启动及延时保护电路工作程序:

启动:启动电压一般为伏~伏。n=f/p(r/min)。

延时:0.8秒~1.2秒。

运转:维持正常运转电压一般为40V~70V。

保护:若未启动或未达到正常运转速度,不能曝光。

制动:曝光完毕,使阳极快速停止、制动。

一般流程:快速启动→延时→正常运转→保护→曝光→快速制动。

1、F30-IIF型X线机旋转阳极启动及延时保护电路

JC2-----摄影预备继电器

JC4-----点片摄影预备继电器

JC6-----时间继电器

B6------电流互感器

B8------电压互感器

JD7-----启动保护继电器

注意:正常时JD7↑,为接通JC3曝光做好准备。

正常时JD7↑,为接通JC3曝光做好准备。

正常启动延时:按下AN4Ⅰ挡→JC2、JC6得电→阳极启动,达到额定转速→B6、B8次级为(+)信号→D8、D9截止→对C11充电,当充电电压达到9V时→BG3、BG4导通→JD7得电,为JC3得电做好准备。

快速制动电路:摄影结束,JC2↓,JC6↓→JC6(21/22)闭合→JC6(24、23)延时6秒断开,使转子快速制动,6秒后电路恢复原来状态。

二、X线管容量保护电路

参数连锁式容量保护电路

负荷率式容量保护

降落负载式容量保护

第七节限时电路

基本原理:电子限时电路的基本原理:利用RC充(放)电电路,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C两端电压会发生变化,而变化到一定数值则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时间即为曝光时间。

若C、E为定值,,当UC为一定值时,则t与R1成正比。τ=R1C称为充电回路的时间常数,它表示充电到UC=0.E

F30-ⅡF型X线机限时电路

主要组成:限时电路和限时保护电路

(1)C3通电;主限时JC8得电;JC8(11/22)导通;BG5导通;JD4得电曝光开始;C3开始充电;Uc3电位上升,BG5导通;BG7导通、BG5断开;JD4失电曝光停止。

(2)C3通电;主限时失效;JC8得电;JC8(11/12)导通;NE、3号口输出高电位;BG导通;J,JA得电;曝光开始→C充电;Uc电位上升;NE、2、6号口电位上升;NE/3号口电位下降;BG断开→J失电曝光停止。

XG-型X线机限时电路

主要组成:由限时电路和限时保护电路。

(1)T2、T3导通→T1导通→J得电曝光开始→C1t充电Uc1t上升→T4导通、D电位下降→T3断开、T1断开→J失电曝光停止

(2)T2、T3导通→C2t充电→UJT导通→SCR导通→A点电位下降→T2断开→J失电曝光停止

第八节操作控制电路

(一)透视

控制程序:脚闸踩下→透视高压接触器工作→接通透视高压初级电路→高压产生→X线产生。

(二)摄影

1、两档手闸:按下手闸第一挡开始摄影预备;按下手闸第二挡曝光,同时限时电路开始计时,至预定曝光时间曝光结束;松开手闸→电路恢复到摄影前的起始状态。

2、一档手闸:有两种类型

(1)按下摄影,至曝光结束后松开。

(2)在电路中增设发令继电器,按下手闸,曝光预备;0.8~1.2秒后开始曝光。

临床概要之外科

外科学范畴:①损伤(因暴力或机械性因素导致)

②感染(发炎、阑尾炎、破伤风)

③肿瘤

④畸形(先天/后天)

⑤其他(胆石症、下肢静脉曲张、原发性甲亢)

无菌术: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程序及管理制度

灭菌法:①高压蒸汽灭菌法(有效期两周)

②煮沸灭菌法

③火烧灭菌法

④电离辐射

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区域

非感染伤口:由中心向四周消毒

感染性或肛门:由四周到中心消毒

手术中的无菌范围:肩以下,腰以上腋中线以前,两前臂

伤口最佳缝合时间:6-8小时以内,超过伤口感染,不宜缝合

面部伤口缝合:12小时以内

头皮伤口缝合:24小时以内

心肺脑复苏(CPCR)

心脏骤停: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心脏停止搏动,造成有效泵血功能丧失,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的临床急症。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停止;瞳孔散大;面色苍白或发绀;心电图检查见心事颤动、心室停止、无脉性电活动波形的改变。(即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

心肺脑复苏:是对心搏和呼吸停止的患者所采取的以恢复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为目的的急救措施。

心肺脑复苏的操作步骤:

①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②判断病人的意识(轻拍,重唤病人)

③判断呼吸及大动脉搏动

④判断心跳是否停止(并呼救)

⑤放置复苏体位

⑥胸外心脏按压(C)

⑦畅通呼吸道(A)

⑧人工呼吸(B){每次吹气时间1-1.5s,吹气量-ml}

⑨评估复苏效果{按30:2、5个周期(2min)重新评估}

胸外心脏按压:患者保持平卧位,背部垫一硬木板或平卧于地面上,抢救者立于或跪于患者右侧,取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为按压点。将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点,另一手掌根部覆于前者之上,手指向上方翘起,手臂伸直,凭自身重力,通过双臂和双手掌,垂直向胸骨加压。按压深度5-6公分;按压频率至少次/分钟;按压与放松时间为1:1。

外科学-感染:指需要外科手术的治疗

疖: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痈:临近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皮下急性蜂窝织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感染的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

①加速性损伤

②减速性损伤

③挤压性损伤

④挥鞭性损伤

⑤传递性损伤

⑥胸部挤压伤头皮血肿的特点颅前窝骨折:常伴有脑脊液鼻漏,“熊猫眼征”,视神经损伤颅中窝骨折:常伴有脑脊液耳漏颅后窝骨折:常伴有耳后淤血,“Battl征”硬脑膜外血肿特点:中间清醒期

颅脑损伤

①表皮层:毛发,皮脂腺,损伤后易污染。

②皮下结缔组织层:致密,血管丰富,伤后出血多。

③帽状腱膜层:张力较大,覆盖全头,伤后切口哆开。

④帽状腱膜下层:疏松,易剥离,为潜在的腔隙,有导血管与颅内交通。

⑤骨膜层:较致密,可与颅骨分离,但在骨缝处紧密连接。

         皮下血肿

 头皮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头皮裂伤

 头皮撕脱伤

颅骨骨折的分类

①按部位分:颅盖骨折与颅底骨折;

②按形态分:线型骨折与凹陷性骨折;

③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分: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

颅底骨折三大临床表现:脑脊液漏诊断

颅前窝骨折:常伴有脑脊液鼻漏,“熊猫眼征”,视神经损伤

颅中窝骨折:常伴有脑脊液耳漏

颅后窝骨折:常伴有乳突部皮下淤血

硬脑膜外血肿来源:脑膜中动脉,

临床症状:昏迷--中间清醒期(出现脑疝)--昏迷

治疗方法:钻孔引流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症状

在昏迷前或中间清醒期,可有头痛、恶心、呕吐等

出现脑疝症状时:

1.瞳孔改变pupilsigns:主要见于幕上血肿

脑疝动眼N刺激患侧缩小(时间短暂)动眼N受压患侧散大双侧散大

2.椎体束征征          

脑疝大脑脚受压椎体束征,去脑强

3.生命体征vitalsigns(幕下血肿时可早期出现)

脑疝时,生命体征紊乱BP升高P缓慢R深慢晚期呼吸循环衰竭表现。血肿的

意识障碍(典型表现)

在原发脑损伤不太严重,血肿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原发昏迷持续时间很短,原发与继发昏迷之间的间隔期较长。

伤后初期一度原发昏迷(较短),

随后完全清醒(中间清醒期),

不久继发再昏迷

昏迷中间清醒期或好转期再昏迷

一般情况下,原发性脑损伤相对较轻,所以多表现为前二种原发性脑损伤较重伤后昏迷进行性加重,或持续昏迷昏迷昏迷进行加重,或持续昏迷

急性血肿3天

亚急性血肿3天3周(4-21天)

慢性血肿3周以上(22天)

硬脑膜外血肿(重要)

硬脑膜下血肿(包括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好发部位:脑膜中动脉、中静脉,静脉窦、板障静脉、导血管。脑膜前动脉。

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表现或特点

硬脑膜外血肿的意识障碍特征:中间清醒期

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龙应台《目送》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诊疗目标
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nglul.com/sxcys/220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