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近几十年来呈爆炸式增长:从80年代的0.67%升高到年的11.6%,增加了17倍!
区区30年间,为什么中国人就变得这么容易得糖尿病了?
拿“吃糠咽菜”的基因
来吃大鱼大肉
专家们的解释是:中国人有“节约基因”,“由俭入奢”之后,就更容易肥胖、得糖尿病!
所谓“节约基因”,意思是人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会最大限度地吸收营养。
改革开放后,突然富裕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这个基因仍在开放着,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消耗,就造成营养过剩。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基因决定了咱就是“吃苦”的命,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这种吃法会让人没吃几天饱饭就变胖,患上糖尿病。
原来是下田种地,现在把地都卖了,吃得好,活动量减少,属于经常坐着不运动的生活方式。人们一旦开始了“敞开吃、闷头睡、出门靠车”的生活,再要“管住嘴、迈开腿”,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要免受慢性病之苦,从现在开始跟老祖宗学习“谷物为主、少油少盐、吃八分饱、辛勤劳作”的生活方式,或许还不晚!
粮食吃得越来越细!
中国传统的饮食以五谷为基础。就在三十年以前,我们大多数人吃的还是糙米,没有经过深加工。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粮食越吃越细,现在,精白米面是我们经常选择的。可精米精面几乎不含纤维,吃进体内,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谢,会让血糖急速升高。
但活动量越来越少,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如果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身体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便会得糖尿病。
所以,现在更提倡的是粗细搭配,给白米饭添些杂豆(红豆、绿豆、芸豆、豌豆等)、杂粮(糙米、大麦米、玉米碎、燕麦等)。如果爱吃面,就在精白面粉中加些玉米粉、黄豆粉、紫薯粉。
就知道瘦,而不知道肌肉!
中国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其实,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文化向来鄙视“肌肉男”!
“四肢发达”始终不是褒义,人们更认同斯文纤细的“白面书生”,不像欧洲,让“秀”肌肉的雕像成为文化符号。这种观念导致的肌肉不发达,或者说,肌肉欠缺锻炼,也是中国人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因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会降下来。很多糖尿病人吃饭之后血糖高,走半小时就降下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肌肉在降糖。从这个角度上说,年过四十的人,要有所侧重地长长肌肉,为的就是给未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预留空间。
长肌肉的办法就是适度的负重练习。如果你能坚持每天快走三四十分钟的话,最好还能保证每周两次的负重,无论是举哑铃,还是给腿上绑了沙袋后抬腿或者步行,总之你要感到胳膊和腿上的肌肉绷紧了,而且觉得酸、累,肌肉才得到了锻炼。
图据CCTV1《开讲啦》
一吃饭就大汗淋漓,你还当是在排毒吗?在我们身边,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一动筷子吃饭,还没有吃两口就会大汗淋漓。通常来说,有的是人中冒汗,有的是额头冒汗,有的是整个头部哗啦啦直冒汗,两三包纸巾都解决不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要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出汗?中医将出汗分为很多种类,其中有盗汗、自汗、手足汗出、头面汗出等,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通过出汗来迅速调节体温。运动或者汗蒸的确能够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人没有不出汗的.因为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一般保持在37℃左右,由神经系统体中的温调节中枢控制,使身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而吃饭出汗,不要以为是在排毒,其实有可能是三阳经(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中的阳明经出现了问题,吃饭的时候,水谷之气进入胃中,胃气变充足,此时卫表之气又不足,所以就导致了头面汗出。在中医大夫眼里,一个人如果动不动就汗出,一般来讲这个人就比较容易感冒,因为这预示着他素体表虚或者说是气虚。
一些人吃饭时就出汗是什么原因?有可能是气虚,气虚的人容易出汗,无论是紧张还是活动,甚至静下来也会冒汗。气虚的人饮食过程中会出汗。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脾虚出问题了,吃饭时候会出汗,中医有个名字叫饮食汗。饮食后随即汗出,甚至汗下如雨之证。因正虚脾热所致。
因胃与脾是相辅相成的,若脾虚,饭的热气一激发,加速了胃的运作功能,而脾却‘难以消化’,所以人便容易流很多汗,这就是脾虚导致出汗。
建议:1、保持睡眠充足,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多吃温补食物,如大枣、牛肉、山药、蜂蜜、茯苓,每天也可调杯枸杞蜂蜜水饮用。
2、经常到户外做做深呼吸,有利于锻炼呼吸机能,通过运动,湿气就会通过汗排除体内,人也会精神气爽。
3、除此之外,可以选择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莲子、薏米、红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其中薏米又叫:薏苡仁、六谷子,古代又称为:享米。《资治通鉴》中记载,享:代表珍品献给神明或天子,所以在古代只有适合上贡给皇帝吃的薏米才能被称为享米。享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可以试试这几道粥享米红豆粥
材料:享米10克、红豆20克、芡实5克、枸杞2克
做法:将享米、红豆等洗净,红豆、糙米、享米要提前浸泡1小时。
然后将所有材料盛入炖盅,放入适量的水,文火炖3小时,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为了更好的效果,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添加其它的材料。
享米莲子粥
材料:享米和粳米各75克、莲子25克、冰糖50克
制作步骤:将莲子洗净,泡开后剥皮去心,享米和粳米均淘洗干净,将锅内倒入水,放入享米,粳米,烧沸后用小火煮至半熟,放入莲子,待煮至享米,粳米开花发黏,莲子内熟时,加入冰糖搅匀,即可食用。
皮蛋瘦肉享米粥
材料:皮蛋1只,瘦肉30克,享米40克,大米60克,清水ml,盐少许
做法:猪肉洗干净后,用盐腌至少一天,皮蛋去壳,切成小块,享米和大米洗净,加入清水,大火煮开后,放入瘦肉,再煮开转小火煮大约30分钟,放入皮蛋继续煮15分钟左右,放盐调味即可。
提醒:饭时大汗淋漓,切勿立即喝水,特别不要和冷饮,不要在冷气下久呆。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脾是什么?
汉代的《白虎通》说:“脾之为言裨也”,就是对人体有裨益作?用的那个脏,加个月字旁命名为“脾”。那么对人体最有裨益作用的脏腑是什么?无疑是近似现代医学讲的消化系统。
《说文解字》说:“脾,土脏也”。中医的五脏是归五行的,脾五行属土,土的特征是什么?接受、容纳万物再化生万物。接受容纳跟消化系统的接受容纳食物然后消化、吸收,化生人体的营养物质,那个意象是一致的。
中医学本质上是农民的医学,它很多的思维是按照农业气象物候来的。
所以种过地的人学中医,他有过种地的体会,学起来很容易。比如说种地的时候为什么要松土?种花种什么的都要松土的,为什么?因为土地一松,气跟水液在里面就能够初步运行,很流畅。
同样,土之松换成现代的操作就是吃饭时“七八分饱”。吃饭吃到七八分饱,此时脾胃有运的空间,而吃到十二分饱,脾完全缺少一个运转的空间,运不转就会停下来。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个是运化。这里注意是两个动词,一个是运、一个是化。很多人学中医很喜欢跟西医对,一跟西医对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把脾主运化简化成了脾主消化。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消化仅仅是脾功能的一部分。
严格来讲,脾主运化,固然包括消化,但消跟化还是可以分的。比如说饮食入胃,胃初步化食磨谷,按照西医的说法是有机械消化、化学消化,所以真正的消大部分其实是在胃里完成的。在胃中形成食糜,食糜下到小肠,真正的消化吸收完成是小肠。
脾这个符号很大,它等于说把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都涵盖了。在这个标签内,小肠的功能相当大的比例被脾包括了。
所以中医其实很简单,比如心功能减退,中医一般叫心气虚,脾功能减退叫脾气虚,肾功能减退叫肾气虚。但中医讲的功能减退跟西医讲的功能减退还不能完全对等。
主运化是指具有把饮食水谷转换为水谷精微并将之转输布散的功能。饮食水谷就是进来的最原生的东西。转换为水谷精微又细化一点,其实这里应该还多一步,水谷精微再转换成气血。然后将之吸收,吸收完了转输到全身各脏腑。这就包括了运与化,化完再运。
中医学的任何脏器都有它的实体基础,但是功能不局限于实体基础。所以中医学的脏腑边界不是以结构来划定的,而是以功能来划边界的。功能是边界,结构不是边界。
脾主运化
运化谷子+运化水液
食物首先经过口腔的咀嚼,然后到胃。胃的功能叫作受纳腐熟,受纳就是接受、容纳食物,腐熟的意思有点像煮饭。米进入胃,需要加把火有温度,把它初步消化;消化了一部分,然后就降到小肠,真正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肠完成。
脾干什么?脾作为一个大符号,涵盖了胃的一部分、小肠的主要功能,也涵盖了结构上的胰。它起一个背景的推动激发作用。
当你的消化功能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医首先分是胃的事儿还是脾的事儿。
第一:胃的那部分比较好分,最简单的,首先位置上脾的位置很大,整个腹部算脾,但是胃的位置相对小,比如患者来看病都说医生我胃痛,他不会说我脾痛的。
第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降,胃正常是降下去,降到小肠,当胃有病的时候,除了出现胃本身的不舒服,还出现胃气不降的表现,比如恶心、呕吐、打嗝、嗳气、反酸。
脾是升,如果升不上去,它反而下陷了,所以当出现了大便的问题,比如说大便烂,那是脾的。当你假如出现了腹部症状,你看它上升还是下降,上升症状为胃,下陷症状为脾。
当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算谁的?当然是脾胃同病!
两种运法
脾的自转输+上输于肺
所谓的脾的自转输,是指水谷精微化是化生好的气血通过脾这种转法运到了全身,供全身利用。
意象
广东很明显。为什么广东雨水那么多?太阳一照下来,河里面、溪里面、井里面,反正地面的所有水就蒸发上去,一蒸发上去,在天空成了积雨云,然后成为雨就下来。这个蒸发上去的过程叫作地气上为云,然后变成雨了叫作天气下为雨。
这个天地交感的模型落实到人体,脾气上输于肺,就是地气上为云,把水谷精微跟水液向上运输运到肺。
肺有宣发肃降功能,简单表达一下,宣发是把脾运来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上、向外输布,比如上到头部、去到皮肤。宣发对应地气上为云。肃降是把运来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下、向内通降,降到五脏六腑,供五脏六腑利用。肃降对应天气下为雨。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推导了
辨证=定性+定位
1
脾气虚
脾气虚是怎么回事?
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分割
定性
气虚
我们先大略地跟平时所熟的概念沟通一下。中医的气略近于功能,它跟我们平时理解的能量很接近,尽管不能完全对译。
先这样想,气虚无非是功能减退、能量不够,简化来说无非就是体力和精神的疲惫。任何人说我觉得我很容易疲倦,很没精神,就一定是气虚。
在这个基础上,舌象是舌淡(先记住这个)。脉象。你不是气虚吗,能量不够吗?所以脉的特征是没有力,一般表达是脉弱。
注意:假如仅仅是表现出以上这一组症状,你最多说是气虚,你不能说脾气虚,为什么?因为你缺少定位症状。
定位
脾
脾主运化,当你化不了又运不了,一个是东西还在,另外一个是还没运走。所以第一组症状是腹胀、纳呆(不同教科书可能有不同表达,比如纳呆、饮食不振、食欲不振),就是既消化不了,也运不走。
还有,我们讲过脾主运化的方式是向上运的,水谷精微应该往上走,假如不运走,就反过来,水谷精微往下走,那就是便溏,大便像烂泥一样。
有以上两组症状,完全可以确诊:定性为气虚,定位为脾。
这是短时间的,假如时间久了
症状表现又有不同
▽
脾不是化生气血吗?气血不够充养,还可以进一步,比如削瘦、肌肉无力。这个就对应了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轻的可以是一般的肌肉无力,重的就如西医所讲的重症肌无力。
不管你是轻是重,在中医中重症肌无力跟肌肉有关、跟无力有关,肯定是有脾虚的,至于你说我补脾疗效好不好,也得看你病情的轻重,我不敢说用了中医的补脾一定好,但是肯定是补好过不补,轻度的肯定有效,中度的跟西药配合,应该说效果也不错。
其实,上面第一组症状是可以共用的
▽
假如我们把“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八字真言记住了,就很好推导什么叫肾气虚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再来一个腰酸、夜尿多,定位在肾。
下来,你来一个精神不振,老是想睡觉。就是心气虚。
定性+定位
所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你重复几遍,你还好意思说你记不住气虚?
2
脾阳虚
我们把这个变一下
讲脾阳虚
由于是一个短时讲座,阴阳学说我们先前没有讲过,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先把这个阳理解为太阳,阳虚就如阳光不够,阳光不够最直接的表达是光明度不够,热量不够。
阳虚气虚
阳虚跟气虚的关系其实很简单,阳虚大致可看作气虚+寒象。阳虚一样有功能减退,但是它是由于阳不够,阳是有热的感觉,就等于说热不够,加个寒象就是了。
比如肢冷是一个寒象,甚至你说我没那么典型,那腹冷也行;你说我也没腹冷,这样也可以,我受不了寒,不能耐受寒凉,我能耐受温热,反推就是寒象。
所以在气虚症状的基础上,假如有了上面其中一组阳虚症状,你的诊断就不是脾气虚,而是脾阳虚。
中医有补气药,有补阳药,分得很清楚。
但是如果说你辨错了,明明是脾阳虚,而辨成了脾气虚,有没有效呢?有效。至少功能减退的一部分你能改善,你最多说,你对寒象的改善没那么分明。
但假如说脾气虚你辨成了脾阳虚又会怎么样?部分症状能改善,但是吃了药有点上火。因为我本身不需要那么温,你虽然改善了症状,但是过温了,因为脾气虚寒象并不分明,你用了太温的药物就易上火。
阳虚有个特点,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就是寒。比如说感冒的时候,咳嗽痰黄是热的,咳嗽痰白清稀是寒的;大便黄臭是湿热,大便清稀是寒湿;小便黄是热,小便清是寒。
完谷不化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症状,叫作完谷不化。就是吃什么拉什么,比如我吃饭跟菜,拉出来还看见饭粒菜渣。吃什么拉什么在中医就不是气虚而是阳虚。为什么是阳虚?我们比喻一下,煮饭的时候,你放了水放了米,锅底没有火,出来时米还是米,水还是水,饭没有煮熟。锅底没有火,这就是阳虚。
……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完全可以说是运化水谷的一个外延。我们吃进去的东西,除了固体的食物,实际上也包含了水。它的运作方式跟运化水谷基本上是一致的。
脾主运化,如果进来的是水,那这个化就不费劲,因为它不像固体食物,还要化的过程,所以重心是运。
还是一样,经过胃肠,然后怎么运呢?这里有一个概念是现代医学没有的,叫作“三焦”。
什么是三焦
初学者又需要形态结构作指引的大概可以这样理解。三焦近似于我们体腔内的组织间隙跟细胞间隙,凡是有间隙的地方,但真正的中医理解它可没有那么实指的。它的功能是什么呢?是气跟水液运行的通道。你千万别把它理解为一个具体的管道,比如说什么淋巴管,那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