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丸是由补中益气汤衍生出来的丸剂,后者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李杲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肠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常所导致的胃气匮乏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易造成脱肛,胃下垂等问题
补中益气丸由黄芪,党参,当归,白术,升麻,生姜,陈皮,柴胡,炙甘草,大枣组成,主要治疗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那为什么是中气下陷呢?
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的一些情况。
1.脾的运化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晕,头昏,或者目眩,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症状。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胃肠的蠕动减慢,没有力量,表现为:饭量小,吃点东西就感觉堵得慌,不易消化,很长时间后打嗝,还能闻到自己吃饭的味道。
3.中气下陷还会使脏器功能衰弱。脾主升清,除了将运化后的清气送给心肺,头目,还会借助上升的力量保持体内脏腑的位置。如果脾气虚了,中气下陷,就会出现脏器的下垂。比如,胃肠内的食物,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正常的走完整个消化过程,但是现在因为中气下垂而固持不住,很快就泄了出去。长期腹泻的人会出现直肠或者肛门的脱落或者脱垂,这些人在排便后需要用手托着肛门才能回去。也有的人出现胃下垂,肾下垂或者子宫脱垂等。
为你提补中气
补中益气丸,顾名思义,是补中气,补脾胃之气的药物。
为何有提补中气的效果呢?
具体看一下组成,党参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药;黄芪能益气固表,所谓的固表是指可加强人体体表的防御系统。
比如,有的人爱出虚汗,还爱感冒,这时就可以用生黄芪的固表作用,黄芪加上白术和防风,就叫玉屏风散。另一方面,黄芪是补气升阳的,所以表虚不固,气浮于外,外科的疮疡久溃都会用到它。
补中益气丸以黄芪为君药,就是根据它的这两个特点,所以用量也比较大。大家在购药的时候要注意,生黄芪的炙黄芪有不同作用,一般而言生黄芪可以大量使用,但是蜜炙黄芪容易生热,所以用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
炙甘草有补脾胃的功效,李杲认为黄芪和党参和炙甘草一起可以组成消除烦热的的圣药,这里的烦热是因中气不足而产生的虚火。白术是燥湿,补脾经之气的药物。
黄芪与方中的“三君”(党参,甘草,白术)共同发挥健脾补气的功效。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补血。中医认为,气血是互生的,机体在气虚的同时,也会出现血虚。因为补气要用甘温之药,所以补血药也不能选用寒凉和滋补药,此处选用的当归,可让全方配伍保持甘温。
补中益气丸既然是补气之药,为何方子中还加了陈皮呢?原来,补气的药如果多了,人体也承受不住,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胸闷,这时稍微用一些理气的陈皮,在补气的基础上调整气乱,恢复气本身的升降。让清浊之气当升则升,当降则降。
虽然用了以上这些补气之药,可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中气下降,这个下降怎么处理呢?于是,方子里面就用上了小量的升麻和柴胡。其中的升麻是升阳明胃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别小看这两味药。二者可令脾胃的功能强健,脾胃强健自然可以生气,而且通过升阳的药,清阳之气可以更好的上行,浊阴液自然就下降了。
文弱书生多脾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刻苦钻研的人,大多身形消瘦,这可能与常年劳心劳神伤脾胃有关。
中医讲,脾主肌肉,脾气足的人肌肉会有弹性,会丰满,相反的,脾气虚的人往往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对于这样的书生,也适合服用补中益气丸。
那么劳心劳神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脾胃?
《黄帝内经》里说:“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这里的意思是思虑,思考的意思,思虑过度,就会伤害到脾。正常的思考,学习和工作,属于正常“思”的范畴,不会影响到健康,但如果过度了,则会导致身体的失衡,对健康是不利的。
现在的生活是高快节奏的,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多需要殚精竭虑。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必然会因为伏案久坐操劳,引起脾胃气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继而食少,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胸闷不舒,失眠健忘等症状。而且,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血自然就会往头上走,吃进去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时间久了,难免会伤脾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