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下垂检查
肾下垂症状
肾下垂特点
肾下垂饮食
肾下垂图片
肾下垂鉴别
您的位置:肾下垂 > 肾下垂饮食 > 中药 >

中药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药

1

柴胡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于感冒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景岳全书》)。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柴胡多与葛根、黄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伤寒论》)。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本品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等,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3.气虚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 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煎服,3~10g。疏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肉桂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 本品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正如《本草求真》所云:“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滑精遗尿,夜尿频多,常与附子、熟地、山茱萸等药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右归饮(《景岳全书》)。

2.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 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之胸痹心痛,可与附子、薤白等同用。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可单用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3.冲任虚寒、寒凝血滞之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 本品辛散温通,能行气血,通经脉,散寒止痛。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之闭经、痛经,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治风寒湿痹,尤以治寒痹腰痛为主,常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治疗阳虚寒凝,血滞痰阻之阴疽、流注,常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4.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 本品大热入肝肾,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元。用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所致的眩晕目赤、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常与山茱萸、五味子、牡蛎等同用。

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益气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温运阳气以鼓舞气血生长之效,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肉桂、附子、干姜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然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肉桂还能引火归元、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

薏苡仁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1.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本品淡渗甘补,既能利水消肿,又能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胜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同用;治水肿喘急,《集验独行方》以之与郁李仁汁煮饭服食。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己、木瓜、苍术同用。

2.脾虚泄泻 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3.湿痹拘挛 本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常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可与独活、防风、苍术等同用。若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者,常与黄柏、苍术、牛膝同用,如四妙丸(《成方便读》)。本品药性偏凉,能清热而利湿,用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常配伍苦杏仁、白蔻仁、滑石等药,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4.肺痈,肠痈 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千金方》)。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牡丹皮合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5.赘疣,癌肿 薏苡仁能解毒散结。临床亦可用于赘疣,癌肿。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本品性质滑利,孕妇慎用。

薏苡仁与茯苓均归脾经,都能健脾利水渗湿,对于脾虚湿盛之证,常相须应用。但薏苡仁性凉能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对于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为常用。而茯苓性平和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其利水渗湿、健脾之力较薏苡仁为强,对于水肿,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取其利水健脾之功,常用治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等,为治痰饮病之要药,又有宁心作用,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连翘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1.痈疽,瘰疬,乳痈,丹毒 本品苦寒,功用与金银花相似,长于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消散痈肿结聚,故前人有“疮家圣药”之称。治疮痈红肿未溃,常与穿山甲、皂角刺等配伍;治疮疡脓出、红肿溃烂,常与牡丹皮、天花粉、白芷等同用;治痰火郁结,瘰疬痰核,常与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等同用,共奏清肝散结、化痰消肿之效;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漏芦等药同用;若血热毒盛,丹毒红肿者,可与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等配伍。

2.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热入营血、高热烦渴、神昏发斑 本品苦寒,外可疏散风热,内可清热解毒,常与金银花相须为用治外感风热及温热病。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咽痛口渴,配伍薄荷、牛蒡子等药,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温病热入营分,可配伍生地黄、玄参等,如清营汤(《温病条辨》);热入血分,可配伍连翘、生地黄等,如神犀丹(《温热经纬》)。本品轻宣疏散之力稍逊于金银花,但苦寒清降之性较强,尤长于清泻心火,故治热邪内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等证,较为多用,常与黄连、莲子心等药配伍。

3.热淋涩痛 本品苦寒泄降,兼能清心利尿。治湿热壅滞所致之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多配伍车前子、白茅根、竹叶等药。

煎服,6~15g。青翘清热解毒之力较强;老翘长于透热达表,疏散风热;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常用治邪入心包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

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连翘与金银花均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对热毒疮疡、风热感冒、温热病等,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亦治瘰疬痰核;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

---扫码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xiachuia.com/sxcys/4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