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祛湿止痒
此外,将本品捣绒,制作艾条,艾炷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为温灸的主要原料(详见后面)
丨主要治疗下列疾病
血证:吐血、衄血、崩漏
月经病:月经过多,痛经
寒证: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脘腹冷痛
胎病: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皮肤病:皮肤瘙痒
丨常用药对
·艾叶香附
艾叶温经止血,暖胞散寒止痛;香附开郁调经,行气止痛。艾叶除沉寒痼冷为主,香附开郁散结为要。二药合参,温开并举,调经散寒,理血利气,通经止痛力量增强。
①下焦虚寒,肝郁气滞,以致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宫寒不孕、带下绵绵等症;
②心腹冷痛诸症
艾叶6-10g;香附6-12g
艾附暖宫丸治疗子宫虚寒不孕,月经不调,肚腹时痛,胸膈胀闷,肢怠食减,腰酸带下。
艾附四物汤治疗妇女下焦虚寒,宫寒宫冷,少腹冷痛,经前为甚,或宫寒不孕等妇女。
艾附丸治疗妇人气血两虚,经行后腹痛。
丨常用的方剂
·胶艾汤(芎归胶艾汤胶艾四物汤《金匮要略》方)
川芎、阿胶(溶化)、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干地黄六两,芍药四两。(组成速记:四物汤加阿胶、艾叶)
以水五升,青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证见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或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或产后下血,淋漓不断。
·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
生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生地黄各等份。(组成速记:荷艾柏地)
将上述4药捣烂做成鸡子大丸药。每用1丸,煎服。近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清热,凉血,止血。
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脉弦数。
·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论》)
香附(醋制)六两,艾叶、当归(酒洗)各三两,黄芪、吴茱萸、川芎、白芍药(酒炒)各二两,地黄(酒蒸)一两,官桂五钱,续断1两五钱。
为末,醋糊为丸,温水服。
温经暖宫,养血安胎。
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浊,面色萎黄,四肢酸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月经不调,面色无泽,肚腹时痛,婚久不孕。
丨艾叶的名称
医草、灸草
其实艾叶很早就用来治病,《诗·王风·采葛》传:“艾所以疗疾。”《本草正义》曰:“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唯此最多。”故此,《名医别录》称其为医草,《埤雅》则有灸草之名。“
艾、艾叶
按本品能疗疾,灸百病,使病体得以康宁,故得艾之名;药用其叶,因称艾叶。
冰台
艾有冰台之称。《尔雅·释草》:“艾,冰台。”陆佃《埤雅》云:“《博物志》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艾曰冰台,其以此乎?”此训似稍嫌牵强。
蕲艾、祁艾
《本草纲目》曰:“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蕲艾,省写作“祁艾”。
艾蒿、艾蓬
艾之茎叶类蒿,故名艾蒿。艾蓬,义即艾蒿,《说文解字·艸部》:“蓬,蒿也。“
黄草、甜艾、香艾、狼尾蒿
干后色黄,乃名黄草。
甜艾,以味为名;
香艾,以气为名;
狼尾蒿,以形为名也。
五月艾、端午艾、陈艾
五月艾者,《本草纲目》曰,“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因以得名。
我国自古即有在端阳节时将艾悬于门上以祛邪辟秽的民俗,端阳艾之名当典出于此。
苏颂曰:艾“五月五日采叶暴干,陈久方可用”。《孟子·离娄上》则曰:“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传统认为艾叶以陈久者为佳,故名陈艾。
丨历代论述
《本草从新》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本草求真》
艾叶辛苦性温,其气芳烈纯阳,故可用以取火。服之则走肝、脾与肾,能除沉寒痼冷。凡一切病因寒湿而见血衄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胎动腰痛,气郁经水不调,子宫虚冷,虫动疮疥者,服之能立见效。若其阳气将绝之候,灸之即能回阳,且能通诸经以治百病。
《本草汇言》
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疾。若气、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
《本草正》
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药性本草》
艾,止崩血、肠痔血,揭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甚良。捣汁饮,治心腹一切冷气。
《丹溪心法》
艾,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其性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
《本草图经》
近世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丨偏方验方
1.煎艾治卒心痛
白艾熟者三升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梁·陶弘景·《补缺肘后方》)
2.煎艾治脾胃冷痛
白艾末煎汤服二钱。(明·胡??·《卫生易简方》)
3.香艾丸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
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
上共捣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
(宋·赵佶·《圣济总录》)
4.四生丸治吐血、衄血
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
研烂,丸如鸡子大,每服1丸,水煎服。(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5.艾姜汤治粪后下血
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唐·孙思邈·《千金方》)
6.艾姜丸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
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
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7.胶艾姜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
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
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宋·初虞世·《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
8.艾叶红花饮治痛经
艾叶15克,红花5克(若经血量少,并有血块,属气滞血瘀,用艾叶5克,红花10克)
放杯内,冲入开水毫升,加盖闷20~30分钟后服下。一般在经来前一天或经值时服2剂,效很好。如未效,下次月经来潮时续服之,直至痛除。(沈茂庚·浙江中医杂志,;(3):)
9.艾叶鸡食疗治月经来潮不断
艾叶25克,老母鸡1只,白酒克。将鸡开膛去内脏,切块,与艾叶和酒共炖,食肉饮汤,日用二次。(王晖等·《偏方大全》,科学出版社,年版)
10.艾叶蛋治不孕症
蕲艾30克,鸡蛋3个连壳
加水适量,入瓦罐内同煮30分钟,先剥鸡蛋淡食,随将艾汁饮尽。服此方须经尽,临卧时服。适于妇人胞冷阻寒,多年不受孕者。(许秀平·湖北中医杂志,;(1):11)
11.艾酒治妊娠卒胎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
艾叶一鸡子大
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晋·葛洪·《肘后方》)
12.艾煎丸治妇人诸虚
北艾叶、大当归各二两,香附子四两
醋煮半日,焙干为末,再用醋煮糊丸,艾醋汤下。(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13.艾叶治百日咳
艾叶1把,用水煎后取汁,加蜂蜜适量,日服二次。(朱海玉·陕西民间方药荟萃,年版)
14.陈艾敷脐治小儿肚寒、夜啼
陈艾1团,炒热包脐眼,一夜一次。(杨济秋等·《贵州民间方药集》,贵州人民出版社,年版)
15.艾绒填脐治小儿脐疝
先将脐疝揉平回复后,取艾绒1小团,以适量米醋浸艾绒填脐孔内,以满为度,胶布固定,一般20天即可。(迟钝·《民间方》,能源出版社,年版)
16.艾叶拌蛋清外熨治三叉神经痛
生艾叶克,捣绒后加少许水煨沸,纳入生鸡蛋清1枚,拌匀后再加银屑(可从银筷上取)少量,搅匀,趁热用纱布裹熨患处,每次半小时,一日二次,续用至疼痛消失。治疗期间忌烟、酒,避风寒。疗效满意。(林茂清·四川中医,;(4):39)
17.艾叶外用治下肢慢性溃疡
干艾叶碾末,待疮口清洗后,将艾叶粉薄薄一层撒在疮口上,每天换药一次。(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册,文汇出版社,年版)
18.艾灰治鼻血不止
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19.艾叶煎服治诸物哽咽
艾叶煎酒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20.艾叶醋汁外贴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
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清·许国桢·《御药院方》)
21.鲜艾外搽治寻常疣
新鲜艾叶适量局部搽拭,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山东医药,;(8):66)
22.艾叶煎汤外洗治皮肤湿疮疥癣
艾叶适量煎汤外洗。(兰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年版)
23.艾灸法治神经性皮炎
艾叶适量,卷成直径为2~3厘米的药捻,燃着后熏患处,每日一至二次,每次20~30分钟。
24.艾叶治脱发
艾叶适量,水煎,取汁洗发。
艾叶辛温且质轻,能通行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温经止血主用于下焦虚寒性出血,亦可反佐治血热妄行之吐衄。能温里止痛,主下焦虚寒之痛症,亦可温固胎元,为妇科疾病之要药。熏洗外治湿疹疮痒癣疥,可祛湿止痒;灸火则热气内注,通经入骨,有温煦逐寒之功,为针灸必用之品,治风湿痹痛及一些虚寒之症,均有良效。艾叶,古人未言其有毒,近人发现使用不当可致中毒甚至引起黄疸性肝炎乃至死亡,可见其有一定毒性,可归入有毒范畴。
注意,艾叶有小毒,切勿胡乱内服,使用前请先咨询中医师。
艾叶煎剂腹腔注射LD50为23克/千克,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毫升/千克,腹腔注射LD50为1.12毫升/千克,对人中毒量为20~30克,致死量约为克左右[31]。艾叶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能使局部发热、潮红,并可自局部吸收而使肢体末梢麻痹。口服治疗量的艾叶可刺激胃肠道,使其分泌增加,增进食欲。但如进食量过多,则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经肠吸收后,由门静脉而达肝脏,引起肝细胞的代谢障碍,出现黄疸型肝炎。一般治疗量可兴奋中枢神经,大剂量可致癫痫样惊厥。由于神经反射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可使子宫充血、出血等,孕妇服用不当,可造成子宫出血及流产。
急性中毒:口服后约30分钟即感喉头干渴,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谵妄,四肢颤动,终至痉挛。痉挛先由一部分肌肉而扩展到全身,每次发作持续20~30秒钟,如此间歇发作数次,严重者可致瘫痪。若病情迁延,则有肝脏肿大及黄疸,曾有死亡报道。若恢复后,常有健忘、幻觉等后遗症。
慢性中毒: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抽搐等症状。
外用或用艾灸可引起过敏及接触性皮炎。
救治:将病人置于安静及光线较暗的房间内,急性中毒者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硫酸镁导泻,并口服活性炭末20~30克。如已发生惊厥,可吸入乙醚,或给巴比妥类,还可用安定、副醛等镇惊。待惊厥控制后方能洗胃。腹痛腹泻时,皮下或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0.克,一日3~4次。出现中毒性肝炎时,可静脉点滴5%葡萄糖毫升,加入氢化可的松毫克。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C、肝太乐、肝宁等。慢性中毒者则立即停药,予解痉、镇静剂等对症处理。
预防:严格控制艾叶的用量,内服一般不超过10~12克;艾叶油日服不超过0.5毫升。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宿有失血者以及孕妇应慎用。
丨艾叶的外治法
·泡脚
艾叶泡脚还能帮助治疗咳嗽、感冒等疾病。
艾叶的广泛应用——艾灸
灸法又名灸疗,它是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艾条主要分为两种
1.清艾条
成分:艾叶
功能: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痛。用于心腹冷痛,泄泻转筋,骨节酸痛,四肢麻木,腰酸疼痛等症。
2.药艾条
成分:艾叶、桂枝、高良姜、广霍香、降香、香附、白芷、陈皮、丹参、生川乌。
功能:行气血,逐寒冷。用于风寒湿痹,肌肉酸麻,四肢关节疼痛,脘腹冷痛。
△古法养生——艾灸
△艾灸的实用操作讲解
△央视:艾灸帮助病人恢复骨髓造血
一、艾灸对机体的作用
1.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临床多用艾灸时发出的温热来开通人体的经络,加速人体的气血循环,对风湿性关炎、颈肩腰腿痛有一定疗效。
2.回阳固脱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句话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阳气足,人才会精血充沛,身体健壮。艾灸可以起到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3.调和气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4.扶正祛邪
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体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对于一些寒湿病症有特效。
二、常见的艾灸方法
1.直接灸
直接灸又称明灸,即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操作时先在所灸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艾炷顶端施灸。艾炷从上端慢慢燃到下端,皮肤会有灼烫、疼痛感,此时用手轻拍腧穴周围以缓解疼痛。一般每壮艾炷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换时用纱布蘸冷水抹净穴位处的灰烬,再涂凡士林和蒜液。一般1次可灸1~8壮。一般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会化脓形成灸疮,随后灸疮慢慢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2)无瘢痕灸。
又称着肤灸、非化脓灸,操作时先在所灸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和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艾炷顶端开始施灸。当艾炷燃烧至2/5或1/2时,患者感觉灼痛难忍,即可将艾炷用镊子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灸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是用药物或某些物品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最常用的是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1)隔姜灸。
取新鲜生姜一块,直径大约2~3厘米。用刀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拿针在姜片上刺数孔。然后将刺孔的姜片置于腧穴上,再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炷顶端施灸,艾炷燃尽时再另换一炷,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在施灸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感觉灼烫、疼痛,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片刻。
(2)隔蒜灸。
将新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拿针在蒜片上刺数孔,然后将刺孔的新鲜蒜片置于腧穴上,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艾炷顶端施灸。待艾炷燃尽时再换一炷,灸完规定壮数为止。因为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若不使其起疱,在灸时感觉灼烫即可将大蒜片提起片刻。
(3)隔盐灸。
也叫神阙灸,多用于脐部。将纯净、干燥的食盐敷于脐部,使其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施灸过程中如果患者感觉灼烫,即更换艾炷,按规定壮数灸完即可。也可在食盐上再置姜片,上置艾炷施灸,以防食盐受火爆而致伤。
(4)隔附子饼灸。
即将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来施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黄油或酒调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用针刺数孔,放在腧穴部位,再把艾炷置于附子饼上,点燃施灸。
3.艾卷灸
艾卷灸又称艾条灸,即将纯净细软的艾绒平铺在细草纸上卷成圆筒形的艾卷,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糨糊封口即成。也可在艾绒中渗入一些中药,即成药物艾卷灸。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灸,使患者感觉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有晕为度。如果患者昏厥、局部知觉迟钝或小儿等,术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2)回旋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灸。操作时艾条位置不固定,可以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一般灸20~30分钟。
(3)雀啄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施灸时与皮肤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
4.温针灸
这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一种治病方法,操作如下:先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然后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将长约2~3厘米的艾卷穿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卷或艾绒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即可。应用此法时注意防止脱落的灰烬烧伤皮肤。
三、艾灸的适应证
艾灸的适应证包括流行性感冒、失眠、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头痛、颈肩腰腿、腹泻、风湿性关节炎、胃下垂、肾下垂、脱肛,男性的前列腺炎、性功能减退,女性的痛经、阴道炎、子宫脱垂、宫颈糜烂、白带异常、阴部瘙痒等症都有很好治疗效果。在养生保健方面更是效果显著。
四、艾灸的禁忌证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能直接灸,以防形成疤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能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能灸。
(3)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大量咳血、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能施灸。
(4)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五、艾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准确选择穴位,要根据处方找准穴位以保证灸治的效果。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舒适、自然。
(2)要掌握施灸的顺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先灸背部再灸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3)施灸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艾灸,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4)施灸前,将所选身体部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5)施灸时要专心,有耐心,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6)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疱,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要注意防止感染,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7)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还要注意营养,以助灸疮的发起。
(8)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使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谨慎,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灸治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事故发生。
(9)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的体表部位,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注意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洁净。
(10)灸疗时一旦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眼花、面色苍白、汗出,甚至晕倒,这是晕灸的表现,出现此种状况要立即停灸,并令患者躺下静卧。
丨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中国中医考研整理。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使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丨投稿:zgzyky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