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下陷
多指脾气虚以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松弛导致脱垂一类病证。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若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皆可致脾阳虚陷,升提失司。
表现:饮食减少,体倦肢乏,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阴挺等。伴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倦怠,声低懒言。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
原因:气虚发展,久泄久痢,久病体虚,劳累过度。以上诸因,引起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导致中气下陷。
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病理反映,它不仅与脾主统血直接相关,而且与脾化生气血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发挥固摄作用,血液也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逸出脉外,所以脾统血的作用是脾气化生血液和固摄血液功能的综合体现。
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原因:因脾胃素虚,或脾胃因饮食所伤,或劳倦思虑伤脾,或久病耗伤脾气,均可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固摄无力,则血逸脉外而致出血。
聊完了症状及原因,我们在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下具体怎么改善:
中气下陷辩证气虚
表现: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则:健脾益气。
宜用:六君子汤加减
气陷
表现:证见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泄久痢,甚则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其证以胀、坠、久泻等气陷的特征表现。
治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不统血辩证气虚
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
(解决方法同上)
气血虚亏
气血虚亏,固摄无力,则血逸脉外而致出血。
表现: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
治则:补气摄血
宜用:随证选用归脾汤、黄土汤、八珍汤
关于中气下陷和脾不统血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在具体改善过程中需按专业人士建议进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