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周围炎是指发生于肾包膜与肾周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如感染形成脓肿,则称为肾周围脓肿。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杆菌多见。大多由肾痈、肾表面脓肿破裂侵入肾周围组织形成,少数也可由远处炎症通过血行感染直接到肾周围组织。
(一)病因肾周围炎、肾周围脓肿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血运感染日趋减少,致病菌昔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转为大肠埃希杆菌及变形杆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其他致病菌还包括许多革兰阴性杆菌,如克雷白杆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某些厌氧菌如梭状芽胞杆菌、多形杆菌和放线菌也可致病。
(二)发病机制感染途径包括:①肾内感染蔓延至肾周间隙。多数肾周脓肿由此途径感染,包括肾皮质脓肿、尿路梗阻伴有尿路感染、肾积脓。②血源性感染。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病灶,经血运侵入肾周围间隙。常见有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③经腹膜后淋巴系统侵入。来自膀胱、精囊、前列腺、直肠周围、输卵管或其他盆腔组织的感染,由淋巴管上升到肾周围。④来自肾邻近组织的感染,包括肝、胆囊、胰腺、高位盲肠后阑尾炎和邻近肋骨或椎骨骨髓炎等。
(三)临床表现如继发于严重慢性肾脏感染,则有持续和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病史。
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有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等)。肾周围炎症进展缓慢,患侧肾区有叩痛。2周后当肾周围脓肿开始形成时,患者有寒战、发热等症状,患侧腰部和上腹部疼痛,肋脊角叩痛,腰部肌肉紧张和皮肤水肿,并可触及肿块。
(四)诊断肾周围炎及肾周脓肿除根据病史和体征外,还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1.血液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发现细菌生长。
2.B超检查可显示肾周有低回声肿块,具有不整齐的壁,有时呈多房性。在B超引导下对肾周脂肪囊进行穿刺,抽出脓液,即可明确诊断。
3.CT检查是最有价值的检查,可显示肾周软组织块,具有一个炎性的壁层,增强后壁层被强化,邻近组织层次不清。肾周筋膜变厚。
(五)治疗早期肾周围炎在脓肿未形成前,若能及时应用合适的抗生素和局部理疗,炎症可以吸收。一旦脓肿形成,自行吸收而愈合的机会较少,应行穿刺或切开引流术。肾周脓肿位于肾周围疏松脂肪组织中,感染不易局限,且常呈分隔的多房脓肿,因此早期确切充分的手术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更多内容详见《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外科主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