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下垂检查
肾下垂症状
肾下垂特点
肾下垂饮食
肾下垂图片
肾下垂鉴别

奇妙世界解密中医药的神秘力量与文化魅力

辨证论治

在中医学中,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反映了某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包括异常主观感觉和异常体征,总称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及舌红、苔腻、脉数等。

而证则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而疾病是人体内某病变的全过程,疾病的本质变化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的始终。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分为若干阶段,形成若干不同的证,这些证的症候反映出病在不同阶段的本质变化。故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是此阶段各种相关因素对病的影响的汇集点。可见病重在全过程,证重在阶段性,而证比病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症与病、证之间的关系则是:症是病和证的现象,是病和证的外在标志,是辨识病或证的依据和出发点。病和证都是通过症反映出来的,由症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病候或证候。临床辨识病和证,主要是从症入手,抓住症的不同组合及其相互关系,辨清病候或证候。

因此,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求“辨证论治”。辨证,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的过程。其主要包括:辨病因,分析发病的原因及机理;辨病位,确定病症的所在部位;辨病性,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辨病势,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而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因证立法——依据证候,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随法选方——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或措施;据方施治,按处方实施治疗。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两个步骤。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的过程;论治是依据辨证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过程。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并可以通过论治的效果,检验辨证是否正确。所以,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前后衔接、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当然,在辨证论治中,也会根据情况进行“辨病论治”,即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对疾病进行辨析,然后根据疾病来确定治疗方法。然后“对症治疗”,即针对病人表现的症状,以减轻病人痛苦为目的,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方法。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运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时间或地域不同,或所患疾病的发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相同,治法也就不同。例如:感冒风寒证适用祛风散寒(辛温解表),风热证则选用疏风散热(辛凉解表),而暑湿证选用祛暑除湿(祛暑解表)等。所谓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和大致相同的证候,就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例如: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子宫下垂、久泻脱肛等中气下陷的症候都使用益气升提法治疗。

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遍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亦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些是对生理病理的最高概括。论阴阳的生理关系是:“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病理关系则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诊断的首要原则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而“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是必须遵循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xiachuia.com/sxczz/1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