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气”?怎样认识“百病皆生于气”?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又是一种活力很强并不断运动着的物质。气存在于宇宙之中,有二种状态:一种是肉眼所不能察觉、弥散细小而又不断地运动着,故称之为无形;另一种则是处于凝聚状态的,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物体,称之为有形。一切有形的物体都是由无形之气变化凝聚而成,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庄周认为“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并指出: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荡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
也就是说,在宇宙形成之前,是空虚无物的无生无灭无形的混沌状态,在这虚无的空间里,正是有了气的激荡运动,才形成了寥廓的宇宙,气之轻清者为天,气之重浊者为地;天地的阴阳交感、氤氲而化生万物,从无形而为有形,从无生而为有生。这种哲学观念反映了古代探索生命起源的努力,其渗透到医学领域,便成为医家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及疾病本质的理论基础。
《素问·宝命全形论》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换言之,人因天地合气而生,随四时规律而长。因此,天地精气孕育了人类,“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正是说明了精气不但构成了人的形体,而且又是人体生命活力的表现。所以在中医学理论中,人体之气也有二种状态:聚而成形者,如人的血肉之躯、脏腑、精血津液等等;散而无形者,如元气、卫气、营气、脏腑之气等等,则是其生命活动的象征。前者有形,称为物质之气;后者无形,称为功能之气。
人之有生因乎气,气的生成源于禀承父母的先天之精、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缺一不可,在脏腑的综合作用下结合起来形成了人身之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谓“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人身之气,遍布全身,无处不有。以其分布的部位及其作用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称谓。如蓄积于胸中,主司呼吸并贯注于心脉以运血者,称为“宗气”;营行血脉之中,化生血液并荣养周身者,称为“营气”;疾行于脉外,主温煦肌肉、司腠理开合而抵御外邪侵入者,称为“卫气”,分布于脏腑,维持并体现其生理功能者,称之为“脏腑之气”(分而言之,则有心气、肝气、肺气等等);流于经络,起沟通表里上下,通行气血,传导感应者.称之为“经络之气”。此外,还有将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称为“元气”、“真气”,将其抗病能力称之为“正气”等等。
气是构成人体并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的生理功能就是其生命活力的体现,因此所有的脏腑生理活动、四肢百骸和五官五窍的生理功能,无不可以看作气的生理效应。大致归纳一下,可概括为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等六个主要功能。
推动功能气是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对所有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能起到激发和促进作用。比如人的生长发育,靠的是元气的推动;血和津液的生化、输布,全赖气的推动。如果气的这种作用减退,生命活动就会随之而衰弱;这一作用终止,生命也就消亡了。
温煦功能《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气的温煦作用,是指它在代谢的过程中,消耗自身的同时释放热能,以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保证脏腑形骸等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气的温煦作用不足,产生的热量过少,常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脏腑功能低下等,多属虚证;气因为某种原因聚而不散,就会出现一些热象,这就是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火》),常表现为身热恶热,面赤心烦,以及脏腑功能亢奋等证。
防御功能气的防御功能主要体现为卫气的固腠理、温分肉、御外邪的作用。卫气性慓悍,循皮肤肌肉而布散于全身,能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的同时调节体温,抵御各种致病原的侵袭。
固摄功能气的固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统摄和约束作用,以防止其无故散逸于外;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保持体内脏器有一相对固定的位置,防止其下垂或脱逸于外。如气虚不摄固,往往会出现汗出过多、容易出血、流涎不止、小便失约、泄泻不止、遗精滑泄,以及诸如肾下垂、胃下垂、脱肛、阴挺(子宫脱垂)等病证。
营养功能气本身作为精微物质之一者,包括自然界之清气、水谷消化吸收后的精气等,运行输布于全身,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即可获得其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这就是气的营养作用。这种精气为各组织器官所利用,或经过转化而充实其自身的组织结构,或在其消耗的过程中释放能量而表现为各自的活力。比如心脏搏动的强弱、肌肉力量的大小等等,无不是气之虚实的反映。气旺则力强,气衰则力弱,因此自古以来,“气力”的大小也是体格强壮与否的一种标志。
气化功能所谓“气化”,是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也就是说,在气的作用下,休内各种物质的新陈代谢及互相转化,即是“气化”的过程。比如饮食进入人体后,通过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的吸收和转输,转化为水谷精气则为机体所利用,而其糟粕部分则作为废物(如呼出的浊气、粪便之排泄)排出体外的代谢过程,就是气化的作用下物质的转换和变化。又如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的产生和转化为各组织器官自身结构的补充成分,也是在气化作用下完成的。所以就气化的意义而言,它是生命活动的象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
气的运动,中医称之为“气机”。气之与人,可说是生死攸关。因此,气旺充沛,气机协调,则精力旺盛,生机盎然,是健康长寿之征象;若气虚伤损,或气机紊乱失调,则是羁病之根本。所以《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明代医家张介宾对此有精辟的发挥,他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
各种疾病的病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指自然界的致病因子侵袭人体为病,包括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为淫”,即属中医外感疾病;另一类则是由于情志、劳逸、饮食等失调,导致脏腑气机乱而为病,称之为内伤疾病。外感者,多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起(《素问·评热病论》);内伤者,每由“九气为病”而致(《素问·举痛论》)。所以张介宾有止此一“气”足以赅尽百病之本的说法。据此,张氏更进一步分析了气之为病的特点,他说:
凡有余之病,由气之实;不足之病,因气之虚。如风寒积滞、痰饮瘀血之属,气不行则邪不除,此气之实也;虚劳遗漏、亡阳失血之属,气不固则元不复,此气之虚也。虽曰泻火,实所以降气也;虽曰补阴,实所以生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此之谓也。
至此,张氏将“百病生于气”的虚实病机以及其治疗方法,作了酣畅至极的阐发,历来论气病者无出其右。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