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一整体观念
◇考点一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考点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主要体现在:①五脏一体观;②形神一体观。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观点,即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生理上表现为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病理上,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细目二辨证论治
◇考点一病、证、症的概念及关系
1.病,即疾病,指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如痢疾、胸痹、感冒、不孕等。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如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舌红、脉浮等。
◇考点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论治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考点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即“证异则治异”。如: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初起邪犯肺卫,肺气失宣,宜解表透疹;中期邪犯肺胃,宜清热解毒透疹;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宜滋养肺胃之阴。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即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即“证同则治同”。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的辨析和因证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考点一精的概念
广义的精气,又称精。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又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与气同义,亦指宇宙万物所生成的原始物质。狭义的精气,则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认为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考点二气的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考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考点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主要有升、降、出、入等形式。
3.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气化。
◇考点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入有形实体,与己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考点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点一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考点二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领域,促使中医学产生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思想,构建了人体本身的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整体观念。强调从宏观上,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全方位的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防治。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考点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又可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考点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因此,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1.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属性具有规定性,但对于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来说,其阴阳属性又不是绝对的,不可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阴阳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更而发生变化。阴阳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阴阳的相互转化: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的无限可分:所谓的无限可分性,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方面随着归类、划分条件、范围的改变,可以无限的一分为二,即阴阳的每个方面又可再分阴阳。
(3)比较对象发生了改变,则事物的阴阳的属性则发生改变。
一日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四季分阴阳: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考点一阴阳的一体观
阴阳一体,是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阴阳分之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②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即阴阳相互依存;③统一体中的双方,每一方又涵有另一方,即阴阳互藏。
◇考点二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同一个统一体中,必然产生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的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考点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即阴阳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说明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且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前提。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生理状态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理状态下,如果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就会出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类经》)的情况。
◇考点四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太极图说》)“天地合则万物生,阴阳接而万物起”(《荀子·礼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其在运动过程中相遇又处于和谐状态时,便会发生交感作用。天地阴阳的交感,便产生了自然界、万物、人类。人体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协调,则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又称“阴阳互寓”“阴阳互合”。《类经·运气类》“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阴中有阳则能升,阳中有阴则能降。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考点五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消长的根本原因是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结果。阴阳的消长是阴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表现为阴阳的互相消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阳长阴消、阴长阳消四种形式。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表现阴阳皆消皆长,表现为阳随阴消、阴随阳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四种形式。
◇考点六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灵枢·论疾诊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日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素问·阴阳应象大沦》“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上所谓“重”“甚”“极”,是指发展到了极限或顶点,具备了促进转化的条件。
◇考点七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即是说阴阳双方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常是稳定在正常限度之内,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点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根据人体的形态部位和功能特点分阴阳:背为阳,腹为阴;五脏阴,六腑阳;五脏再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督脉行于背,总督阳经,为“阳经之海”,任脉行于腹,任养阴经,为“阴脉之海”。
◇考点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病邪可分为阴阳两大类: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阴阳中复有阴阳:六淫中,风、暑、火(热)属阳,寒、湿属阴。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1.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阴盛则寒出现实寒证;阳盛则热出现实热证。
.阴阳偏衰:包括阳偏衰和阴偏衰,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虚则寒出现虚寒证,阴虚则热出现虚热证。
◇考点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1.四诊分阴阳:①望诊:面色鲜明为阳,面色晦暗为阴;②闻诊:声音高亢有力为阳,低怯无力为阴;③脉诊: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数脉为阳,迟脉为阴;脉至为阳,脉去为阴;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辨证分阴阳: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阴阳为八纲的总纲。
◇考点四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养生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者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的原则,阴偏盛之实寒证采用寒者热之,阳偏盛之实热证采用热者寒之;阴阳偏衰者,采用“补其不足”“虚则补之”的原则。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采用阳病治阴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偏衰导致的虚寒证,采用阴病治阳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物
阳
阴
四性
温
热
寒
凉
四气
升
浮
降
沉
五味
辛
甘
淡
酸
苦
咸
☆☆☆☆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阴阳五行与藏象经络
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
D.望闻问切与辨证沦治
E.辨证求因与审因论治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
E.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3.证候包括
A.四诊检查所得
B.内外致病因素
C.疾病的特征
D.疾病的性质
E.疾病的全过程
4.同病异治的实质是
A.证同治异
B.证异治异
C.病同治异
D.证异治同
E.病同治同
5.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
A.辨病论治
B.因人制宜
C.同病异治
D.异病同治
E.对症论治
6.阴阳学说较准确的说法是
A.中医的经典理论
B.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C.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D.唯物论
E.我国占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7.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寒热
B.上下
C.水火
D.晦明
E.动静
8.昼夜分阴阳,则上午为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9.以昼夜分阴阳,后半夜为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0.言脏腑之阴阳,脾为
A.阴中之阳
B.阴中之阴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1.B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余选项均为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故本题选B。
.E
整体观念()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故本题选E。
3.E
病与证的关系(00)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这些情况往往是通过中医四诊获得的。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故本题选E。
4.B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因此,“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故本题选B。
5.C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的概念参见4题。感冒根据其感受外邪的寒、热不同,可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的治疗方法。故本题选C。
6.E
阴阳学说()
中医学基本理论是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故本题选E。
7.C
阴阳属性的划分(,)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话,“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说明水火是阴阳对立最明显的征兆。故本题选C。
8.B
阴阳属性的划分()
根据阴阳的特性,昼夜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上下午分阴阳,上午为阳,下午为阴。
9.A
阴阳属性的划分()
按照阴阳属性的划分,昼为阳,夜为阴。黑夜之中再分阴阳,前半夜为阴,后半夜为阳。故本题选A。
10.C
阴阳属性的划分(00)
心为阳中之阳,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肺为阳中之阴,
☆☆
本科目的特点是需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内容很多,所以要想掌握本章的考点,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与后面各科知识的联系,而不能死记硬背。
分享好东西是美德哦~!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你的好友!
是一家致力于创办最专业、最权威的医学培训机构。自创办以来,秉承“一切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利用自身在医学教育领域的优势、运用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教学辅导理念,帮助广大考生朋友顺利登上了梦想的舞台。优异的培训效果、贴心的服务水平、诚信的信誉保障,使得医大教育得到了考生朋友、家长和业界的广泛好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