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是三腑之管,三柱之基
你的臀部有多少个结点
你的妇科就等着长多少个瘤
臀开六经开,臀合六经合。臀部是腿部六条经络的总开关,也是连接人体上焦气血和下焦气血运行的桥梁,臀部是盆腔的一面镜子!
臀部是人体的毒窝
女人臀部中的子宫易生毒素是最大垃圾场:
1.生产垃圾(羊水、恶露)
2.生活垃圾(死精子)
3.月经垃圾(内膜剥落)
4.内源体、外源体代谢垃圾
5.久坐或跷二郎压迫臀部淤毒孳生
臀部内的子宫本来是一个净水池,被这些垃圾污染后就变成一个臭水沟,时间久后就会变质气血循环变差、温度逐渐下降,就会於堵在子宫的各个部位,使子宫变成一个潮湿、阴冷、肮脏、不透气的场所(寒、湿、堵)。
臀部不通,妇科必来!
受上焦和下焦经络的挤压,臀部最易受寒、湿和血瘀。还容易引发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病变。
轻则导致女性白带异常增多色黄黏稠、会阴部异味瘙痒,腰骶部下坠酸痛等不适。倘若寒湿交阻,则痰瘀郁结在子宫(卵巢)部位,更会形成子宫及其附件的黏连、囊肿等异常。
宁治十个男人,不愿意治一个女人
古今中外,女人的事情总是比男人复杂得多,且不说细腻多变如海底针的心思,就以下半身的名目繁多的病种来说,足以让那群单细胞的男人陷入懵懂。以至于药王孙思邈也哀叹:“宁治十个男人,不愿意治一个女人”。
脚底艾灸你以为只是祛寒?看后令人震惊,要告诉全家人!中医认为,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脚根。
四根的根本,是脚根。“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足以说明脚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双脚健康,经络传导才畅通,气血才能顺利送往各个器官。
唐朝时期的药王孙思邈,就曾将其长寿秘诀留于后代,即每天揉搓按摩脚底的穴位,尤其是脚底涌泉穴。
那么在艾灸脚底时,我们应该选用什么产品才会有效果!足底足背4联灸,对应的是脚底穴位,不需要自己再找穴位艾灸;
脚底这是人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中医而言,他们认为脚底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的交汇处,经常的按摩脚底,可以改善人们的身体,帮助人们更好的抵抗疾病,但是我们也知道有的时候按摩并不能完全的刺激到脚底,那么怎么办呢?只好通过艾灸来刺激了。艾灸这是非常天然的保健方法,那么艾灸脚底的作用是什么呢?
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温度较低,且与上呼吸道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多种疾病。
艾灸是非常天然的保健方法,那么艾灸脚底的作用是什么呢?
1调和阴阳、平衡脏腑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5扶正阳气、回阳救逆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7其他各种亚健康状况的改善关系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艾灸脚上哪些穴位以及穴位的功效!
1涌泉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2大敦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3太冲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4行间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
5太白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6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昆仑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7太溪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8里内庭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里内庭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胞肓穴
位于人体的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通常寻找胞肓穴时都是采用俯卧的姿势,胞肓穴位位于身体臀部,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通利二便、补肾强腰。缓解治疗膀胱炎、睾丸炎、尿道炎、大小便不利等;腹胀、肠鸣、便秘等;坐骨神经痛、腰脊强痛等
(每日一穴)脾俞穴
1.所属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
2.主调症状
1).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2).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
3.位置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肓门穴
侧卧位,先在背部找到第12腰椎,再向下数1个突起脊椎骨,为第1腰椎,在其棘突下旁开4横指处即是。
清热消肿,理气和胃。适用于腰肌劳损,腹痛,胃炎,便秘,痞块,乳疾。
用中指指腹按揉肓门穴,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能改善便秘,缓解腰肌劳损,预防乳疾、痞块。
(每日一穴)天枢穴
1.所属经脉
足阳明胃经
2.主调症状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绕脐切痛,水肿,月经不调,痛经肠梗阻,阑尾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3.位置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每日一穴)手三里穴
1.所属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
2.主调症状
1.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
2.消化系统疾病:溃疡病,肠炎,消化不良,腹痛,吐泻;
3.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口腔炎;
4.其它,面神经麻痹,感冒,乳腺炎。
3.位置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