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eoceusgran-dosus)的幼虫(棘球蚴)感染所致。流行于牧区,其感染途径主要由食入虫卵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传染至全身各部位。临床上以肝棘球蚴病最为常见(70%),肺部次之(20%),肾受累约占2%~5%。在泌尿系统包虫病中以肾包虫病最为多见,绝大多数为单侧单发,肾上极比肾下极多见。依据病理特征将肾包虫囊肿分为两型,(1)闭合型:包虫囊肿与肾盂不相通,早期可无自觉症状,随着囊肿增大,上腹部可出现肿块,压迫周围组织有腰背痛、腹痛、腹坠感。(2)交通型:包虫囊肿破入肾盂,囊液、包虫碎屑、子囊等流入集合系统,可致泌尿系统堵塞,产生肾绞痛,多数有血尿及膀胱刺激征,常继发尿路感染;若破入腹腔则引起全腹腹膜炎及过敏性休克。
1.起病隐袭初起症状不明显,常至囊肿巨大时才发现,类似良性肿瘤的表现,病程可达数年或数十年。2.腹部肿块常为单侧,体检时发现肾区有囊性肿物,较大时腹部隆起,重叩可感到回震,即“棘球蚴囊震颤”,可与肾积水和肾囊肿鉴别。.血尿和膀胱刺激征为囊肿穿破进入肾盂、肾盏,囊液流入膀胱所致。4.肾绞痛囊肿碎片进入输尿管可有肾绞痛。5.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哮喘、发热等,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为囊液被吸收所引起。6.肾功能不全晚期可出现。
(1)肾脏外形增大,形态失常;
(2)肾实质见囊性、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边缘规整的液性暗区,囊壁较厚,一般>2~mm,且为双边;
()部分囊内见大小不等、数目不等的小囊肿,形成包虫特有的囊中囊征,小囊肿内壁光滑,即子囊孙囊型;
(4)囊肿还可呈花瓣样多房性囊肿,其间隔及囊壁均较厚;
(5)集合系统受压移位,肾盏呈弧形分离,有时可见肾盂积水;
(6)巨大囊肿,可使周围组织挤压移位。另外,超声检查对包虫囊肿的大小、形态、囊壁的厚度、单发或多发、脏器定位以及对相应脏器的损害程度可实时显示,为临床制订最佳的手术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增多。2.尿常规可有血尿。.棘球蚴抗原皮内试验阳性率可达90%。4.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为80%。(2)特殊检查1.X线检查显示肾区有圆形钙化影。2.放射性核素、B超、CT检查均示肾脏有占位性病变。
1.有地区流行病史。2.X线检查示。肾区有圆形钙化影。.放射性核素、B超、CT检查显示肾区肿块。4.棘球蚴抗原皮内试验阳性。5.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1.积极控制过敏反应。2.外科手术切除囊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