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
艾灸施于穴位,通过热和能量输入,引起人体“应激反应”,调动经脉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从而疏通脏腑,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艾灸方法简单,易于操作,适合患者在家中使用,配合医师治疗,以巩固疗效,也适合百姓居家保健。
作
1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艾灸可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通痹止痛,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温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证。
2
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艾条燃烧的热度可以温中散寒,疏散风寒而解表,可以用来治疗因感受外邪表证以及脾胃虚寒所引起的的呕吐、腹痛、泻痢等症。
3
温阳补虚、回阳固脱
艾灸可以温阳补虚、回阳固脱,可以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阳暴脱的病症,如治疗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症。
4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艾灸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阳暴脱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状以及女性崩漏长久不愈等症状。
5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艾灸还可以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初期时的治疗,可以治疗疮疡久溃不能愈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
6
降逆下气、调畅气机
艾灸可以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升之证可以用艾灸涌泉穴治疗。
7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艾灸法用于防病保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病自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体的痉挛充沛,长寿不衰。
艾灸最佳时间
艾灸的时间
中医专家指出,最适合进行中医艾灸疗法的季节就是夏季。因为夏天穿衣少,医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脱了衣服施灸容易受凉。而且天气热,人体对温度就比较敏感,不容易被烫伤。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
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艾灸疗法。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向大家介绍几种简单常用、效果较好的艾灸穴位治疗方法:
1.足三里灸(最常用的保健要穴)
部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方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2.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灸(保健要穴)
部位:神阙穴,即肚脐,位于脐窝正中;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半处;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方法:对准穴位点燃,灸1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培补正气、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3.背俞穴灸
部位:背腰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背部各有一个背俞穴,如心俞、肝俞、大肠俞等,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因穴位较多,个人不便于操作,应到正规的场所由专业人员去操作
作用: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夏天用阳之位补阳的重要场所。可补充背部的阳气,也就是补充全身的阳气,人体内的寒邪则容易去除。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