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下垂检查
肾下垂症状
肾下垂特点
肾下垂饮食
肾下垂图片
肾下垂鉴别

枝城长江大桥记谨以此文纪念到枝

枝城长江大桥记谨以此文纪念到枝城大桥工作三十年周年

枝城长江大桥是我的人生重要转折地之一,是我终生最难以忘怀的地方。

它位于长江中游上部、古丹阳城(今宜都市枝城镇)的下游,在枝城客、货运港之间,横跨大江南北,将江北枝江市顾家店的青龙山与江南宜都市枝城镇的白虎山紧紧相连。在万里长江上形成了一道重要的交通要道,使焦枝、枝柳铁路从此畅通;让江南、江北公路自此相接,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的群众。在特殊的历史下,它为国家的经济、国防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枝城长江大桥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自己组织施工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之一,是在长江天堑之上建设的第四个大型桥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撤走专家以后,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十分险峻,而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不断发展,为了应对当时的局势,国家开始实施集国防和国家经济安全为一体的三线建设计划,该计划涵盖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战略地位特殊的地区。此时,长江南北交通的滞后,战备保障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因此,新建京广铁路以外的另一条南北铁路大通道、形成另外一条炸不垮、打不乱的钢铁运输线,便提上了毛主席、周总理的议事日程。

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便是连接焦(作)柳(州)铁路,主要原因是整条铁路的走向,远离海洋,战略位置好。其次可以将北方的煤炭南运,促进南北货物的流通。对于这条铁路跨越长江通道的选址,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详细地勘察研究。根据《三线建设在宜昌》载:“年4月,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工作组在现场勘测后,曾经选定四个桥位:1、虎牙滩桥位。2、红花套桥位。3、白洋桥位。4、龙窝桥位。经过以上各种方案的比较,年5月中旬在武汉由国家计委主持的鄂西工业规划会议上,统筹考虑了各种因素(或因地质条件,或因与鄂西工业规划布局较远),后增补第五方案:枝城方案。”年8月,铁道部大桥局再次组织人员现场进行勘测,经过详细的评估、比较,最终选址在枝城镇下游2公里处。大桥最初命名为宜都长江大桥,后因选址发生变化,改名为枝城长江大桥。

焦柳铁路分为两段,一为焦枝铁路,二为枝柳铁路,在枝城火车站相接。为配合焦枝铁路的施工,年开始,大桥工程局便开始了大桥的设计工作。经过修改,大桥于年11月26日正式开工。由于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新建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工程,整个施工期间,枝城长江大桥施工范围实行了军管。大桥施工单位为铁道部大桥局第三桥梁工程处。经过大家5年零10个月的奋战,总投资为.43万元的枝城大桥于年9月23日建成。验收结束后,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三桥梁处正式移交给郑州铁路局襄樊铁路分局枝城桥工段。

枝城长江大桥的建设,主要分为基础开挖、桥墩混凝土浇筑和钢箱横梁架设三部分组成。整座大桥是从难度最大的5号桥墩开始修建的。根据设计要求,整座桥墩必须一次分段浇筑成型,也就是必须在头一年11月至第二年5月的枯水季节把桥墩高质量地浇筑好,否则将会功亏一篑。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了当时简陋的施工条件,他们安排90个工人,分为6个班,24小时三班倒进行施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们对施工的流程进行了严密的监控。期间曾出现过一段小小的插曲,在浇筑4号墩的时候,因为连续作战、疲惫不堪的工人,误将路边农民的肥料倒进了混凝土搅拌机。由于数量少,浇筑期间凭直觉并未发现。待后来检查发现了时,混凝土已浇筑至桥墩,指挥部立即采取断然措施,组织人员将含有肥料的基座,一点一点地全部打掉,在确保没有其它质量问题后,全部重新浇筑。

为了响应毛主席在武汉关于焦枝铁路工期要提前的想法。大桥建设指挥部于年初夏提出了大战天,赶在9月底建成的号召。那一年,无论是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晴天,还是大雨磅礴的雨季,施工现场上百余铆枪齐鸣,热火朝天。他们把名铆工师傅分作日夜两班,夜以继日的开展工作。实在是累极了,便倒在路边的工棚里休息一会后继续干。期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没有回过家,没有穿过整洁的衣物,一切都是为了大桥的建设。

工人们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总工程师李家咸便是其中的代表。李家咸,男、祖籍安徽合肥,系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曾孙。年出生在上海.自幼聪颖好学,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进入了京沪区铁路局上班。年10月底他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和亲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和工作20多年的上海,只身去了当时风沙弥漫的铁道部设计局武汉大桥设计组,任技术员。年至年4月,李家咸在钢梁专家王序森麾下参加武汉大桥钢梁方案的比较及初步设计工作。年5月晋升为工程师,先后参加了武汉大桥钢梁初步设计及施工设计工作;担任了武汉大桥正桥部分桥墩基础施工设计组长兼武汉大桥钢梁悬臂架设用的2×40T双动臂架桥机设计组长。这种双动臂架桥机当时为国内首创,此后数十年的钢梁设计中,均以此为蓝本,起到了样板及参考的作用,影响十分深远。年因郑州黄河老桥被洪水冲断,致使京汉铁路中断,百忙之中的周恩来总理两次视察工地,希望早日修复大桥,保证南北大通道的畅通。李家咸更是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抢修设计方案的负责人。他及时完成了任务,荣立个人二等功。

年8月枝城长江大桥开工,李家咸被任命为新组建的铁道部大桥局第三桥梁工程处总工程师。作为国家的高精尖人才、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平易近人,务实严谨。患有“肾下垂”疾病的他,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耐心传授架梁拼装及铆钉技术要领。同工人们一起,干一些清除钢架梁毛刺之类的辛苦工作。他身上所体现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表现了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作为与担当。由于桥梁施工正处于十年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作为“臭老九”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批判,李家咸虽然是总工程师没有被打倒,但还是受到了冲击。可以想象,当时他是克服了身体的病痛、背负着巨大的思想负担和强大的工作压力来开展工作的。但尽管如此,工作中他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保证大桥质量的前提下,提前完成了大桥的施工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当南岸的平衡梁架设中出现了难以拼装合拢的问题时,他召集工程技术人员,连夜审核图纸直至次日凌晨。确定图纸没有问题以后,在没有安全保障设施的情况下,他没有休息,继续奋战,亲自攀登到钢架梁安装的高空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检查核实,终于找到了症结之所在,及时排出了影响安装的问题,保证了工程的进展。他的行为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建成后的枝城长江大桥,是一座公路、铁路位于同一平面的两用特大桥。是继武汉、南京、重庆以后长江上的第四大座特大桥,铁路桥全长.3米,公路桥全长.8米。正桥10墩9孔,钢梁两联9孔。北联为5×米平弦连续钢桁梁,南联为4×米有加劲弦的连续钢桁架,钢材为16锰桥。两主桁之间为双线铁路,外侧各有5米宽的单侧汽车道及1.5米宽的单侧人行道。正线公路、铁路均为直线平坡。铁路引桥南岸为三孔,北岸为十一孔。铁路、公路均为31.7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公路引桥南北两岸以米半径成“八”字形向两侧展开。南岸从9号墩起,北岸从0号墩起均有3‰的降坡。实际上,大桥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建设公路桥,改变这一设计方案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正在桥墩基本建成的关键时刻,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湖北省委书记、焦枝铁路总指挥长兼湖北段指挥长的孔庆德将军来工地视察。在听取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详细汇报和现场视察后,他发现设计中没有公路桥这一问题。按这套方案施工,大桥建成以后,两岸人员的交流、货物的运输仍然极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立即同设计人员商量,以现有的设计方案为基础,借鉴广州珠江桥的设计理念进行修改,增加公路桥部分。同时,他迅速赶赴北京,向周总理及国务院有关部委汇报,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希望中央改变己定的设计方案,并提交了经过修改后的设计方案,增加建设公路桥。不久,修改方案得到了中央批准,公路桥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枝城长江大桥移交枝城桥工段后,大桥的维护与保养便成为了他们的中心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两岸经济的蓬勃发展,大江两岸工厂增多,大桥也面临着锈蚀加重的问题。为了保证大桥质量,他们每天都会安排大批的人员、设备在桥梁上进行维护施工。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的科技手段也应用到了桥梁的监控、维护与保养之中,使大桥维护与保养更加及时、更加科学。年焦枝铁路复线通车后,极大地释放了大桥的铁路运输能力,减轻了京广铁路、特别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客、货运压力,扩大了长江南北货物、人员的交流,发展了铁路沿线的地方经济。公路大桥部分因为设计等级低、使用时间长、再加上后来交通流量几何级、爆炸式增长,十多年以前,便被相关部门检测确定为危桥。经过年4月开始的大修,达到了减轻恒载、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为了保证大桥的安全、维护大桥的交通秩序,保证特殊时期的社会治安防控任务。大桥通车后,大桥相应的安全管理部门__宜昌地区公安处枝城大桥交通队及武警船艇部队便成立了。大桥建成以来,一批批大桥卫士为了它的安全,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献在这里,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交付给了祖国和人民。

枝城长江大桥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建设的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桥梁,历史给它刻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那个时代,它是宜都、枝江、宜昌乃至整个湖北省的标签,是广大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另一个证明。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以高昂的革命斗志、顽强的拼搏精神,团结奋进、积极创新,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毛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壮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站在雄伟的枝城大桥上,回顾那段艰难的建桥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大桥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零一九年深秋于宜昌

注:文章资料来源于《三线建设在宜昌》一书的相关部分(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第四十辑,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特此说明并向作者、编者等致谢!

作者简介杜选奉,中国屈原学会会员,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员,宜昌市屈原学会理事,宜昌市文安之研究会理事,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

作者文章摘选

1、除夕

2、师友与酒

3、年难以说再见

4、兄长花甲随想

5、德嵚可敬的老人上

6、德嵚可敬的老人下

7、我的老排长8、归属9、文安之井考察纪行

10、军人情结

11、节过中秋月当圆

12、不沉的磨市古镇

13、您好我的

14、年难以说再见

15、落阵岭记

16、刺槐树下

17、父亲

18、山泉

19、我的婆婆(上)

20、我的婆婆(下)

21、枝江楚文化及屈原寻踪研讨会系列之七枝江楚文化及屈原寻踪活动之随想

22、楚文化的活水源头

23、我从屈原故里来__写在中国屈原学会年年会召开之际24、汨罗江畔的遐想__写在中国屈原学会年年会召开的间隙25、踏踏实实做实事__在中国屈原学会年年会上的发言26、答谢词__在离开汨罗时27、祭师长张公帮寸先生文28、大桥情怀谨以此文致敬曾经在枝城大桥工作过的战友们29、怀念在大桥的日子谨以此文纪念到枝城长江大桥工作三十周年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xiachuia.com/sxcjc/4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