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 灯火灸疗法有温经散寒,通痹止痛之功本法可通过灯火之热刺激,热力深透肌腠,有温经散寒、行气祛湿、通痹止痛作用。临床可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证,如风寒湿痹、痛经、闭经、寒疝腹痛等证。
疏风解表,温中散寒通过灯火灸灼灸体表穴,能调和营卫,宣肺解表;温热刺激穴位,起到温中散寒、健脾暖胃之作用。临床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证。
行气活血,散结消肿灯火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机温调,营卫和畅,起到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瘰疬、寒性疖肿、阴疽、瘿瘤以及外科疮疡初起等证。
温阳补虚,回阳固脱中医认为,人体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体强而寿长,失其所则体弱而夭。灯火灸属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且能温阳补虚,回阳苏厥之作用。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虚脱昏厥、休克、久痢、久泄、遗尿、遗精、早泄、阳痿、崩漏等证。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常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证,如肾下垂、子宫下垂、眼睑下垂、胃下垂、脱肛,以及妇人崩漏经久不愈等证。
降逆平肝,引气下行临床上施灸,可以治疗气逆上冲、肝阳上亢等证。如常灸涌泉穴,可治疗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常灸足三里、绝骨等穴,可预防气血上冲,肝风内动而引起的中风。可见,灸法具有引气下行,平肝降逆之作用。
需备灯芯草数根(药店有售,价格经济);植物油(胡麻油、苏子油、香油、豆油均可);火柴、普通消炎药膏、紫药水。
灯火灸疗法的最常用于治疗感冒,治疗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效果都好。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以冬、春尤为多见。本病的发生多与气候失常,寒暖不慎,正气不足,肺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內侵有关。临床上,中医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
风寒感冒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咳嗽,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等,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取穴风池、风门、列缺、合谷。
风池足少阳胆经:正坐取穴,在督脉风府旁大筋外,后头骨下凹陷中,主治头痛、鼻塞、外感风寒等
风门足太阳膀胱经,俯伏取穴,在第二胸椎下,督脉旁一寸五分。主治头痛、感冒、咳嗽等。
列缺手太阴肺经:两手虎囗交叉,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就是本穴。主治咳嗽、头痛、咽喉肿痛等。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拇食二指并拢,在拇食二指之间虎囗纹头上。主治头痛、鼻塞、咽喉肿痛等。
配穴头项强痛者加外关(手少阳三焦经:俯掌取穴。在阳池后二寸,两骨之间凹陷中。主治头痛、感冒等);鼻塞不通加迎香(手阳明大肠经:在鼻唇沟上端,鼻侧凹陷中。主治鼻塞、嗅觉失灵、鼻炎等);发热或高热加大椎(督脉,在第七胸椎下陷中。主治感冒,身热汗不岀,咳嗽等);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拱手,手虎口向上取穴。在肘窝横纹头(桡侧)筋骨间凹陷中。主治咳嗽、便秘、咽痛等);喉痒咳嗽者加肺俞(足太阳膀胱经:俯伏取穴,在第三胸椎下,督脉身柱旁一寸五分,主治咳嗽、哮喘、感冒,发热、肩背强痛等);天突(任脉,仰靠取穴,在胸骨上窩正中。主治胸痛、咳嗽、哮喘、咽喉肿痛等)。
灸法:明灯爆灸法:每天施灸次,每穴壮,连灸3~5天。
风热感冒治疗方法如下:治则:疏风散热,肃肺解表。
取穴:大椎、合谷、风池、外关。
大椎:督脉,在第七胸椎下陷中。主治感冒,身热汗不岀,咳嗽等。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拇食二指并拢,在拇食二指之间虎囗纹头上。主治头痛、鼻塞、咽喉肿痛等。
风池:足少阳胆经:在督脉风府旁大筋外,后头骨下凹陷中,主治头痛、鼻塞、外感风寒等。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俯掌取穴。在阳池后二寸,两骨之间凹陷中。主治头痛、感冒等。
配穴:鼻塞不通加迎香(手阳明大肠经:在鼻唇沟上端,鼻侧凹陷中。主治鼻塞、嗅觉失灵、鼻炎等);喉痒咳嗽者加列缺,手太阴肺经:两手虎囗交叉,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就是本穴。主治咳嗽、头痛、咽喉肿痛等”;天突,任脉,仰靠取穴,在胸骨上窝正中。主治胸痛、咳嗽、哮喘、咽喉肿痛等;头痛加太阳正坐或仰卧取穴,主治头痛等;印堂(仰卧取穴,主治头痛等)。
灸法:明灯爆灸法:每天施灸次,每穴壮,连灸2~3天。
I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国民间疗法》20年第0期第5页。○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I投稿邮箱:
qq.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