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经常困乏无力、四肢沉重
早上起床艰难,刷牙干呕、口干口苦
上个厕所,发现小便黄赤,大便溏薄
一照镜子,看到自己
容颜憔悴、无精打采……
一日三餐,总有吃不下饭的时候
时常肚子胀、胸闷心烦、恶心泛酸
明明吃得不多,却变得虚胖走形
小肚腩越来越大,皮肤越来越差
头发也越来越容易油
很害怕身体有大问题
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来
其实,很可能是湿气惹的祸!
湿气伤人隐蔽而缓慢,且可以停留在身体内任何一个部位。起初虽然只表现在舌象、皮肤、排便等方面;但进一步发展,等到出现体态困乏、关节酸沉,可能已伤及五脏六腑,导致脾虚、肺弱、肾弱、胃弱。
1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它易伤阳气,阻气机,粘滞缠绵,像牛皮糖一样难以踢开;初期没有明显表现,但穿透力强,可逐渐使五脏失调。
很多身体问题都和湿气有关。湿气不去,再怎么调养身体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2
“十人九湿”,自测湿气体质
有些人湿气较轻,没有明显表现,但它会埋伏在体内,伺机行动;当湿气只增不减或与热、寒等交织时,会在身体中找各种发泄的出口,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仔细对照以上情况
如果你有1-2条相符
可能已经是顽固性湿气了
调养身体刻不容缓
3
湿气使人残
春季养身先祛湿
湿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湿,例如多雨的气候和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外湿);另一种是人体的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形成了壅滞而产生的湿气(内湿)。
外湿犹在
春季,昼夜温差大,冷热交替,尤其南方地区受湿润的气候影响,春雨缠绵,容易寒湿侵袭。外湿可内传脏腑,易使人有头疼、身重、胸闷不饿、汗粘、四肢困倦、不清爽之感。
内湿堆积
01不良生活方式,体内湿气堆积
现代人大多吃得多、吃得好、吃得油腻,还经常喝酒、吸烟、熬夜、运动不足,导致体内有积滞来不及代谢,易引起湿热内盛。
此时,湿气里应外合,出现口苦口粘、舌苔黄腻、上火、胸脘痞闷、头脑不清醒等,而脾虚胃弱的人会进一步加重身体不适感。
02脾虚气弱,湿气内生
湿气要脾胃的运化。春季干燥多风,易带走人体的津液,导致体内阳气不足,脾胃功能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运化体内水湿,造成湿气内生。
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熬夜、喝酒等也会伤脾胃。脾虚生湿气,湿气又会加重脾虚,内湿与外湿互为因果。
时间久了,湿气很容易变成寒湿、湿热,尤其是体寒之人,很可能湿、寒同时存在,造成虚实结合的情况。
4
排湿的关键在于调脾
脾好人也轻盈自在
很多人采取了各种方法来调养,但总感觉效果不明显。其实普通湿气,人是感觉不到太多变化的,一旦出现了湿气的某些表现,就可能是顽固性湿气,用一般的调养方法很难有用。
“
《黄帝内经》中说: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
身体中的水湿主要是靠脾的运化输散到全身,如果脾出现了问题,痰湿就容易困住脾阳,各种身体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所以,湿气侵体,必然先调脾,脾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就变强了。而要调养脾,需要将健脾、利水结合起来,使补、泻相得益彰,发挥出祛湿的作用。
我们知道红豆、薏米可祛湿,但熬煮麻烦,体质不合适或用错原料只会加重湿气。
用食材来调养身体也讲究君臣佐使,也就是说,除了红豆、薏米,还需合理地添加其它食材,不仅要缓和身体的不适感,还要攻克引起湿气的主要原因,协同作战,才能赶走湿气,拥有一个轻盈自在的好状态。
在电视养生节目中
专家曾推荐过一个祛湿良方
红豆薏米芡实粉
堂方将《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配方进行优化,选用红豆、薏苡仁、芡实、山药、茯苓、莲子,六种药材相辅相成,使其性质变的温和,减轻人体负担,我们常说的温补就是这个道理。
每天一杯营养餐,3个月吃出好气色
采用的是红豆,而非赤小豆。
中医认为,红豆性味辛、苦,有疏风清热,燥湿止痒之功。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但生薏米,性微寒,人体忌寒,服了就会变成湿寒体质,完全是反作用。而生薏米经过烘焙后,去掉了原有的寒性,性质变温和,更适合食用。
红豆薏米芡实粉的溶解、口感都非常好。
还特别定制了低糖配方,
如果你血糖高,也可以放心食用。
针对性强,祛湿效果当然更显著!
一盒有20袋,每袋25g,
只要开水泡一泡就可以随时喝了,
比起煲汤煮粥都来得方便。
……
春天是人体由藏转升、升发阳气的时间,
同时也是排出体内湿气的好时机。
这种方便快捷又有效的祛湿法,
尤其适合精力不足的:
上班族、老年人、学生党,
携带方便,随时冲泡,轻松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