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话说山东郓城这个地方,也就是“及时雨”宋江的老乡,有一个姓钱的人家,老钱是个村医,会点针灸啥的,平时还喜爱耍钱,喜欢打游戏,尤其喜欢打怪升仙之类的游戏,是一个地地道道着三不着两的人,但是老钱运气好,俗话说“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老钱妻子是个老实贤惠的人,家里里里外外都是她一个人操持,毫无怨言,可惜好景不长,妻子生下孩子后,因为过度操劳,没两年就死了,留下爱打游戏的老钱和三岁的儿子过日子。
这可把老钱难住了,老爷们没带过孩子的经验,何况外面还有很多花花世界没玩够,带自己的儿子实在是太烦了,嗯!一筹莫展,,
山东是个靠海的地方,很多神仙方术都来自那个区域,那时候,什么茅山道士,什么蓬莱仙阁,什么八仙过海,什么海市蜃楼,什么打怪升仙等等在老百姓的耳朵里都不是迷信,尤其像老钱这样的人,老钱懂医术,道医不分家,所以老钱赌钱的时候听大家说谁去海上找神仙,谁找到了仙岛羽化飞升的事情如同家常便饭一样。
一个男人带娃嫌麻烦,更何况老钱这样不着调的人,某一天,老钱终于“大彻大悟”
回到家就收拾好家里所有的金银细软,看着三岁可爱的孩子,你说家里穷吧,这孩子还特别懂事,不哭不闹,静静地蜷着小腿做在门槛上,安静的让老钱感觉惭愧,老钱大概这一辈子从来都没有这么惭愧过,但是面对亲儿如此安静清澈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不知道该说啥!
“哎!儿子呀,若有来世,爸爸给你做亲儿。”老钱心里最后一句漠然的交代。
收拾好行囊,走出了家门没几步,老钱从身上掏出来一点银子返回来放到儿子身边,然后一转头,孤身奔东而走,不见了踪影。
老钱的儿子小钱,静静地坐在门槛上,门前的梧桐树送来斑斓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天真而无邪,爸爸去哪儿了?爸爸是不是给我买好吃的去了,,,
童年的小钱,就是一个林黛玉的童年,看上去痴痴呆呆,不甚嬉闹,总是喜欢静静地坐在家门口看,看着父亲朝出晚归,看着世间百态,聚散合离,,,
两天过去了,不见父亲老钱回来,小钱依旧坐在门槛上,不吃不喝,不喜不闹,到了第三天,小钱终于晕过去了,被街上的阿姨看到,急寻老钱,家徒四壁,寻无踪影,无奈找来小钱的姑姑,从此小钱就成了孤儿,在姑姑家生活。
小钱的姑姑吕氏,只有有一个独生女,正好求子若渴,所以待小钱视如己出,姑父也是村医,但是跟老钱的村医不是一个档次,姑父为人很靠谱,每天带着小钱去看病,去采药,日久天长,小钱对于田间地头,山间小路的草木虫石,生活习性、环境、对身体影响,归经等等了如指掌。别看小钱经常痴痴呆呆,但是他学习知识心灵手巧,过目不忘,非常的聪慧。
只是在姑姑家这几年来,小钱夜里经常从噩梦中突然惊醒,眼中带泪,总是梦见一个朦胧的身影,若隐若现。小钱跟着姑父去看病,每当看见小朋友生病了,或者看见小朋友受欺负了,小钱就像感觉自己在跟对方同频遭受一样,及其难受。没人知道为什么这样,小钱也不知道。
小钱的姑姑吕氏,没几年也过世了,转眼间小钱已经成了20多岁的小伙子了,逐渐能够独立行医,姑父逐渐的老去,姑父感觉小钱天赋异禀,可大有造诣,于是给了小钱一本锈迹斑斑的古医书,让他好好研究学习,姑父没有悟透的道理,后来小钱都弄懂了,姑父还建议小钱学习五运六气的规律,这样治病就比较精准通透一点。
“五运六气”是一种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和天文地理气候变化而演变的一种古代历法,像是今天的24节气,但比24节气还要复杂60倍。少年时的小钱对这个学习颇有心得。
不过没多久,小钱的姑父也去世了,姑父临终前告诉小钱他父亲当年是怎么回事,小钱听完,当场嚎啕大哭,原来梦里那个朦胧的背影都是真的,人间路,快乐少年郎,路里崎岖,崎岖不见阳光。
20多岁的小钱,跟他的父亲的不着调,完全是背道而驰,少年的小钱因为心底善良,治病救人已经小有名望,他托人在十里八乡的寻找,寻找一个正直清白的人家,正好邻村有个秀才,家里不甚富裕,但是儿子人品端正靠谱,于是20多岁的小钱亲自操持,把自己的姐姐嫁出去了。
一般来说父死,子女守孝期间三年不能沾喜,但是父母双亡,子女喜事则是大孝,让父母九泉之下可以安心。小钱安顿好姐姐之后,就背负行囊,向东路儿去,在人海茫茫中寻找自己近20年未见过的陌生父亲。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上,小钱对于父亲的记忆,只有一个恍惚的“背影、向东、求仙”这些零星信息。小钱在路上一边自学医术,一边行医治病,一边打听自己父亲的消息。
行至东海,跟着渔民出海寻遍了各个岛屿,后来小钱学会了驾船,亲自出海又找了5、6次,都毫无信息。小钱干脆就在东海边上住下了,搭了个棚子,免费行医治病,看好的病给口饭就行,治好的人捎带问一句父亲的信息:“有没有见过一个姓钱的男人,老家是山东郓城的,,,”
红尘里,美梦有几多方向,痴痴幻幻,心中难舍的期盼,路随人茫茫。10多年后,小钱根据信息提供,在一个偏远小岛上,找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男人,老男人正是离家出走的老钱,老钱不太相信儿子还活着,自惭形秽,泣不成声。
小钱把老钱接回家,尽心抚养,对父亲毫无怨声责怪。村里人听说这个事后,无不感动落泪,有的书生文人还给这件事写下很多诗文赞赏。
老钱安享了几年晚年时光也就过世了,小钱继续他的行医生涯,小钱因为童年阴影,加上这几年在巡游过程中对风土人情,气候病灶的深入了解,对于儿童疾病特别擅长,在儿科领域已经大有成就。
连公主的孩子生病了,都要请他去医治。后来宋神宗的儿子得了病,抽风不止,太医们束手无策,公主推荐了乡村医生小钱。宋神宗无奈招小钱进宫,钱同学很单纯呐,给皇子开了一副“黄土汤”,药方主要用农村多年的柴火灶中心的老黄土入药,众太医耻笑,坐等看钱同学笑话,没想皇子服用黄土汤后痊愈。
宋神宗大喜,
招钱同学聊天说:“钱爱卿医术高超呀,太医弄不好的病,你都能治。”
钱同学摇摇头:“不不不,草民无能,草民只是运气好,太医们就差一丢丢快要把皇子治好了,被我上手捡了一个大便宜,还是太医大人医术高超”,
宋神宗一声苦笑:“呵呵,医院副院长还有个空位,不知钱爱卿可否赏个脸,委屈就位?”,
钱同学是个知趣的人,知道皇帝一旦懂得客气了,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于是钱同学成了一代御医。
让钱同学出名的的黄土汤就是农村的灶台土,灶台土在中医里面能治血崩,止血,治呕,温脾胃。很多时候,富贵病其实也挺难治的,原因是很多人拉不下脸来用贱民药。
成为御医的小钱在宫里上班,就得搬到东京汴梁城住,那时候京城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一天他刚下班,突然有人敲门求诊,是王先生求助,原来家里的孩子刚开始上吐下泻,后来医生开了泻药,现在变成小孩睡觉眼睑闭合不全,手足轻冷,抽风抽筋,身上温度略凉。小钱同学博学多才,一看就知道这是小儿慢惊风呀,不应该用泻药,于是开了补脾的方子给老王,但是老王是一个不听话的主,孩子刚恢复好一点,他觉得孩子两天不撒尿不正常,结果又找别的医生开了泻药,结果孩子病情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冷了,不得已又把小钱同学请过来,小钱一看,坏了,泻药把孩子给弄坏了。钱同学开始重新医治,没过几天,孩子治好差不多了,但就是不说话,不会说话了,这时候老王又急了,一个本来会说话的突然不说话了,逗他,就是不说。所有人都茫然了。问小钱同学,钱说,“别急,前边的医生泻大便,导致脾虚了,后又利小便,导致肾虚了,现在得补肾。”他观察仔细,这小孩不能发声,是肾气不能上承阳气,是肾虚。得补肾,结果开出了一个叫“地黄丸”的方子,小孩服用后,半月而能言,身体恢复了正常。
钱同学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科专家钱已,这个方子怎么来的?不是钱同学自己创的。是张仲景收录的,叫“金匮肾气丸”。是钱已修改而来的。原方子一共有八味药,有附子和桂枝。钱已认为小孩阳气足,不缺少阳气,往往缺少的是肾阴。所以把附子和桂枝去掉,变成了六味地黄丸。
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并不出名,但是经过钱已同学这么灵活运用,名声大噪,“六味地黄丸”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这方子共有六味药,熟地、茯苓、山萸肉、丹皮、山药、泽泻。二是清朝著名医生王晋三说,六味药有独特的味,“性味归经”,味在中药中重要。这六味分别占了苦、酸、甘、咸、辛、淡六种味道。所以叫六味地黄丸。三是中国古代把数看得有其他含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像天一阁,水足了就不火灾了。六是成水之数。这是补肾水,所以取六这个数。三种说法都是后世学者分析的。
“六味地黄丸”是靠疗效说话的方子,如今已经享誉中外,起源于张仲景,发光于北宋,宋朝之后的金元时都给大人用了。李东垣《医学发明》中说,肾气虚,久新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这个方子专门治阴虚有热的病,大人都能用。不断试用,发现主治范围越来越,成了滋阴清热第一方的地位了。
近年来,“六味地黄丸”已成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他们在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同时,又为六味地黄丸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并且,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天然药物的推崇,六味地黄丸在东南亚、欧美的消费者中也日益走俏。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克服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巩固记忆均有疗效,用药时间愈长,药效越明显,并可预防进行性痴呆及健忘症。
六味地黄丸LiuweiDihuangWan
熟地黄克、山茱萸(制)80克、牡丹皮60克、山药8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最多,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泻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药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量大于泻药量,以补为主,共奏滋阴补肾之功。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克粉末加炼蜜35~50克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克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水蜜丸;小蜜丸;大蜜丸,每丸重9克。
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1.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2.显微鉴别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薄层色谱法鉴别牡丹皮(丹皮酚)。
3.除应符合丸剂有关的各项规定外,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山茱萸以马钱苷(C17H26O10)计,水蜜丸每1克不得少于0.70毫克,小蜜丸每1克不得少于0.50毫克,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4.5毫克。本品含牡丹皮按丹皮酚(C9H10O3)计,水蜜丸每1克不得少于0.9毫克,小蜜丸每1克不得少于0.70毫克,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6.3毫克。
脾虚泄泻者慎用。
本品主要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能极显著地促进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型核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并能显著地提高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型核白细胞的超氧基释放水平,且在适当浓度范围内,六味地黄丸对多型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起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的抗DNA损伤的作用,提示这种作用可能是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作用的主要机理所在。六味地黄丸通过降低iNOS表达,减少活性氮氧中间产物或活性氮氧终产物形成的可能性,降低脂质的过氧化,减少LDL氧化形成氧化LDL,抑制AS的发生和发展。有人应用荧光光度法测定出六味地黄丸(汤)中硒含量较高,硒能防止可诱发各种癌症的过氧化酶和自由基的生成。给小鼠灌胃六味地黄丸,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胸腺、脾脏重量减轻,使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能抑制地塞米松所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下降和血中ANAE/淋巴细胞比率降低。实验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及其补、泻组分通过不同途径提高机体抗衰老能力。
三补组分能延长果蝇生存期,提高衰老小鼠组织端粒酶活性。三泻组分能降低衰老小鼠血清丙二醛水平;还能增加小鼠肝糖原的含量,降低实验性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水平,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对糖负荷试验鼠的糖耐量有改善作用;能降低正常和阴虚动物的血糖含量。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对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的瘤株无直接作用,但能抑制多种化学诱变剂的诱瘤作用,促进骨髓干细胞和淋巴组织增生作用。研究还证明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苷混合部位,能够明显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并且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几乎没有细胞毒性作用,安全剂量高。这一结果说明,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苷混合部位很可能是六味地黄丸治疗骨代谢性疾病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可推测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是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之一。
临床用于治疗食管上皮增生、肾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前列腺炎、遗尿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红斑狼疮、中心性视网膜炎及视神经炎等属肾阴虚者。
1.六味地黄颗粒(《中国药典》年版一部)每袋装5克。开水冲服。一次5克,一日2次。
2.六味地黄胶囊(《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8册)每粒装0.3克。口服。一次8粒,一日2次。
3.六味地黄软胶囊(《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20册)每粒装0.38克。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三补三泻妙相配,滋补肝肾见效奇。
密封,置于阴凉处。
(二)考证
而“六味地黄丸”的原方剂“肾气丸”也叫八味肾气丸,也叫金匮肾气丸,也叫做桂附八味丸,因为最早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所以大家喜欢叫“金匮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
干地黄八两(克),山药和山茱萸各四两(各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0克),桂枝、炮附子各一两(各30克)。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6克,可加至25丸(10克),酒送下,每日2次。现代临床用法: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补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脉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配伍特点:一是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二是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由于本方功用主要在于温补肾气,且作丸内服,故名之“肾气丸”。
1.用方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痛脚软,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性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阳不足者。
3.慢性肾炎:加味治疗50例,以临床症状消失,尿检蛋白、潜血均转阴为治愈结果:临床治愈4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陕西中医》年第5期)
4.支气管哮喘:加味治疗54例,与常规西药治疗54例对照,疗程30日,以临床症状与体征大部分消失,记为临床控制。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年第2期)
5.前列腺增生症:加味治疗例,与前列康片治疗例对照,疗程30日,以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评价、病情评分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为评价标准。结果:治疗组显效68例,有效4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12%;对照组显效44例,有效3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75.12%。(《中国中医药科技》年第5期)
6.男性不育症:加味治疗少弱精子不育症42例,与枸橼酸氯米芬(克罗米芬)、肌苷治疗21例对照,以配偶受孕为痊愈,以虽未受孕但精子密度、数量、活力、活动率以及畸形率均正常为显效,精子功能检测虽不正常,但精液常规检查有群级间改善为有效,疗程90日。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57.14%。(《医药论坛杂志》年第22期)
本方诸证皆由肾阳不足所致。肾为水脏,内寓命门真火,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肾阳虚弱,气化不利,水停于内,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甚或转胞、或水肿、痰饮、脚气;肾阳亏虚,水液直趋下焦,津不上承,故消渴、小便反多;病症虽多,病机均为肾阳亏虚,所以异病同治,治宜补肾助阳,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理。方用辛热的附子温壮元阳,辛温的桂枝,温通阳气,二药相合,温肾助阳化气,共为君药。然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阳虚则阴不化,故重用于地黄滋补肾阴,用山茱萸、薯蓣(即山药)补肝脾益精血,共为臣药。君臣相伍,一阳一阴,阳得阴生则温而不燥,阴得阳化则滋而不腻。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其立方之旨,在于“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之义。方中佐以泽泻通调水道;茯苓健脾渗湿;牡丹皮清泻肝火。此三味寓泻于补,使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可能助湿敛邪之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高血压、低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尿路感染、遗尿、神经衰弱、自发性气胸、白内障、阳痿、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席汉综合征、不孕症、神经症、骨质增生症、荨麻疹、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等证属肾阳不足的病症。
实验研究表明,肾气丸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类似激素样作用、降糖、降脂、改善记忆、利尿、升高或降低血压、强心、改善骨代谢、促进生殖发育、修复神经系统损伤、恢复损伤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本方性偏温热,对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使用。此外,肾阳虚而小便正常者,为纯虚无邪,不宜使用本方。吴仪洛称:“此亦为虚中夹邪滞而设尔,若纯虚之证,而兼以渗利,未免减去药力,当用右归丸或右归饮。”(《成方切用》)
右归丸(《景岳全书》):大怀熟地黄八两(克),山药炒四两(克),山茱萸微炒三两(90克),枸杞微炒四两(克),鹿角胶炒珠四两(克),菟丝子制四两(克),杜仲姜汤炒四两(克),当归三两(90克),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60~克),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6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g,每日2次。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小便自遗,或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
本方系由肾气丸减去“三泻”,即泽泻、牡丹皮、茯苓,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而成。方中集温补药与滋补药于一方,纯补无泻,故益肾壮阳之力颇著;补阳药与补阴药合用,则体现了“阴中求阳”的用药法则。为填精温阳之峻剂,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金匮肾气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崔氏八味丸”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主要用于治疗“脚气”及妇女“转胞”
原文:
1、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2、“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民国大师胡希恕老先生讲金匮这一段的翻译:
1、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崔氏八味丸,这个药本来是在仲景书里头,可能这个方子最原始的是崔氏的家传的方子,所以叫崔氏八味丸。这个方子呢,大概也在《近效方》里头,也有这个药,叫崔氏八味丸,书名没写,当然是根据上头。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就是脚气冲心了。我们用这个肾气丸啊,主要治下焦,它有个特殊症候,就是少腹这个地方,少腹不仁,不仁就是麻痹,这个主要就是附子和生地的作用,有点血痹的这种情况。这个少腹不仁,是用肾气丸的一个主要症候,这个我们要记得,或者小腹这个地方特别虚软无力,这都是用八味肾气丸的一种症候,所以古人管它叫肾气丸,它治下焦虚寒的。
2、“妇人也有这么一种病,"饮食如故",饮食如故可以说是里无病,不是胃肠有什么病。他说"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咱们说那个短气都是里头停水了,这个倚息,人得靠着东西来呼吸,要不他就气短得历害,这和小青龙汤里有个咳逆倚息不得卧是一样的,这个不咳逆,就是短气。凭依物而来呼吸,就叫倚息,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停水,这个水在里头,它不下行,它停在上边,它压迫横隔膜,你躺也躺不下,越躺越往上压迫的更历害。"师曰:此名转胞",说这个是转胞病,这个胞指的是水胞,膀胱。"不得溺也",这是由于转胞,膀胱啊有些扭转而不得溺,尿不得由下排出,所以在上头。什么原因呢?"以胞系了戾",这个胞系指的是输尿管说的,膀胱咱们说它只有下口没上口,其实看这个解剖里头它有的,输尿管呀进到膀胱。"了戾[li]"就是转折,转折了折叠了就叫了戾。"故致此病",这个很好啊,这个就是人蓄水,咱们说的这个肾下垂呀,也常能够发生这种病,由于人的肌肉或者组织,它平时都有个紧张力量,可它现在松驰了,而输尿管曲曲转折,尿下不去了,所以甚至于这个肾脏也往下垂,压迫这个地方,所以他有这种病。
"但利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用普通的利小便不型,得用肾气丸。肾气丸这个药啊,里面净补药嘛,主要的是它能够恢复机体的机能,使这个输尿管弛纵的力量恢复了,那自然这个小便也就利了,肾气丸也是利小便的药,但是它是起强壮作用,里面主要是附子的作用,所以这个八味肾气丸啊,你要把附子桂枝拿掉,它就不起这个作用了,一点儿也不起作用了,附子这个药啊,它能够使沉衰的机能得到振兴。
由于这一段说的八味肾气丸啊,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象这个妇人阴吹,就是子宫下垂呀,用八味肾气丸的机会也很多,它就是这个组织太松驰了,肾气丸它能够恢复这个机能,所以肾气丸的应用啊,头前有,它对下焦虚衰是起作用的,古人对肾气丸这个名字起得也好,它对下焦沉衰引起的一切症候使起作用的。
阳痿不是补不得,也有这种阳痿,真正是下焦沉衰的,用肾气丸也有治好的。八味肾气丸如去掉桂附就叫六味地黄丸,什么用也没有,就起不了这个作用了,咱们补肾就单用这六味,后又出了个十味地黄丸。”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明·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论》书影(上海图书馆藏)
《金匮要略》成书的年代是宋朝,根据成书年代搜索的肾气丸资料
根据古籍里的记载,“金匮肾气丸”最早要从唐代岁的孙思邈著书《千金方》肾脏方·补肾第八,
原文记载如下:
八味肾气丸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方。(这个症状像不像现在的糖尿病)
地黄(八两)萸肉山药(各四两)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桂心附子(各二两)
上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仲景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三两,苁蓉四两。张文仲加五味子、苁蓉各四两。《肘后方》用地黄四两,泽泻、附子各一两,余各二两)。
肾气丸治虚劳肾气不足,腰疼阴寒,小便数,囊冷湿,尿有余沥,精自出,阴痿不起,忽忽喜悲方。
地黄(八分)远志防风干姜牛膝麦冬葳蕤山药石斛细辛骨皮甘草附子桂心茯苓山萸肉(各四分)苁蓉(六分)钟乳粉(十分)羊肾(一具)
上十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古今录验》无远志、防风、干姜、葳蕤、牛膝、骨皮、甘草、钟乳,有狗脊一两,黄四两,人参三两,泽泻、干姜各二两,大枣一百枚)。
又方治男子妇人劳损虚羸,伤寒冷乏力,无所不治方。
石斛(二两)紫菀牛膝白术(各五分)麻仁(一分)人参当归茯苓川芎大豆卷(一具)
上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渐增之。(一方有苁蓉六分。
又方此方胜胡公肾气丸及五石丸。
地黄茯苓元参(各五两)泽泻山药山萸肉桂心芍药(各四两)附子(三两)
上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翼方》有丹皮四两)
又方治肾气不足羸瘦日剧,吸吸少气,体重耳聋目暗百病方。
桂心(四两)地黄(一斤)泽泻薯蓣茯苓(各八两)丹皮(六两)半夏(二两)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服。
(三)发展
在历代医学典籍中,地黄丸应用极为广泛,遍布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杂症,现主要用于肾阴虚证。而南宋医家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入川牛膝(去芦,酒浸)、车前子(酒蒸),并将山药炒用,加减化裁制成“加味肾气丸”,并收载于其《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成书于年)中,后世习称之为济生肾气丸,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如果说六味地黄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提炼,那么,济生肾气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发展。
“济生肾气丸”也是现在的“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主要是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除此外,对因肾虚阳衰引起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哮证、喘证、神经衰弱、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前列腺肥大,水肿、白内障、慢性腰腿痛、老年性阴道炎、糖尿病、老年性尿失禁、不孕症等疾病有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
“金匮肾气丸”组方具有阴阳互根、五脏同调、补泻结合。这个方子用药平稳实用,没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安全系数行对较高,备受后事医家推崇。
两者主要区别:
1、“桂附”功效为温补肾阳。特点用于腰膝酸软,肢冷尿频。“金匮”功效为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特点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2.“桂附”不同于“金匮”的药方组成是“桂附”用的熟地、肉桂,“金匮”用的是干地黄,桂枝。
3、“桂附”补益肾阳的功效更强些,“金匮”相对来说补益肾阳的功效要平些,而行气利水的效果要好些。
4.桂附地黄丸主要适用于肾阳不足,寒象表现明显的,也就是畏寒四肢末端冷,脉沉紧明显的病症。
5.金匮肾气丸则适用于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小便不利,乏力,水肿为主的,而寒象相对不明显的。
●至于比较那个药物更好,是需要看是在什么样的症状,毕竟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具体症状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也就是说如果是肾阳虚更加明显,寒象明显的,用桂附地黄丸更好,而肾气虚更加明显,以水肿更加厉害的,则金匮肾气丸更胜一筹。
总结:金匮肾气丸,千古良方,能保留至今参杂了一代又一代的良医大德几经锻造,可谓九死一生,好的经方不会纯补或者纯泻,好的经方一般都是一边补一边泄,调阴阳平衡的济世良方,可惜被一些打着“夫妻和谐”的视频广告直接灌输给老百姓,补肾就是为了“夫妻和谐”,因为这种映射的心理暗示,很多人得了疑难杂症耻于补肾,甚至提起补身就感觉羞愧,总是觉得补肾就是单纯的补,让本来很小的疾病,胡乱吃药,吃成了顽症,吃成了阴阳不调,水火不济,实在痴痴傻傻。救人先救心,但愿世上少一些苦难!
《金匮要略》成书考证
1、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全面系统的中医著作,被后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张是东汉末年人。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年~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条治法,载方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张仲景去世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个,使用药物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作者:shilong
2、①现存《金匮要略》难以定论为直接源自3世纪初“伤寒杂病论”16卷中的杂病部分,其书名可遡及4世纪前期,部分内容遡及5世纪后半叶。同时经过复杂的传承过程,产生了现传《金匮要略》底本,即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
②林亿等根据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予以大幅度再编、辑佚、校正,诞生了现行本《金匮要略》,它是作为仲景杂病治疗书籍而完成的一种“辑佚复原本”。姑且不谈其内容,正确表述现今所见《金匮要略》的成书时间应为宋改时代。
③王洙发现的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6年林亿等校刊的大字本《金匮要略》,年国子监再校刊的小字本《金匮要略》及其他宋版现均不存。
④现存古本中元明5版为大字本系统,其中4种明版均从元邓珍版派生,清版、日本江户版都从4种明版派生。既往使用的《金匮要略》诸版本均属大字本系统,其中邓珍版为最善本。另最近发现的明初吴迁抄本属小字本系统,现仅存1本。
⑤经比较邓珍本与吴迁本,发现北宋政府并非单纯将大字本改为小字本再版,而实施了第二次大规模校订。这一史实提示我们,今后必须考虑其它宋改医书大字本和小字本的关系问题。
摘自”《金匮要略》的成书与现存版本问题”
真柳诚梁永宣段逸山邹西礼
董青杰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