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柱、艾条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的作用机理艾灸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医外治法,其疗效已被历朝历代无数医家临床实践所证实。随着艾灸疗法临床范围不断扩大,对其治病机理的探究也在进一步深入。国内研究人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络系统为基础,结合现代实验研究,认为灸法作用机理与下面五个方面有关:
一、局部刺激作用艾灸对人体局部的温热刺激,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皮肤组织的代谢能力也会得到加强。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同时能得到很好的消散。
局部温热刺激还可以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达到镇静、止痛的作用,而且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温热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将艾绒本身的药效、艾条中其他添加药材以及间隔物的药效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艾灸还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而且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被人体所调控。在灸疗过程中,近红外线辐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使能量通过经络传导至远端直至病所,还能通过刺激穴位激起人体自身的机体免疫力,使人体自身正常的生理机能得到恢复。二、经络调节作用经络学说是灸疗的基础理论,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最终会通过人体经络系统对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到调节作用,使人的整体机能保持良好运转。(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所谓外敏性,是指在灸疗时选择腧穴比选择一般体表点作为艾灸部位效果更好。如果施灸点偏离了穴位,就不能出现感传现象,治疗保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经络腧穴对药物的作用还具有放大性。经络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向内联络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向外联系着皮肤体表。在穴位上施灸的时候,通过经络系统会影响其他层次的生理功能,形成多层次的循环感应,各层次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导致了生理的放大效应。在临床上,一些相同的疾病,若是服药需要好几帖中药才能见效,而选用相应的穴位施灸往往是一次奏效。(3)经络腧穴还具有储存药性的作用。比如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冬病夏治的办法,即在夏日三伏天每天灸疗一次,每次数小时。若是以一般分析来看,这种方法时间比较短、用药量也非常小,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但它却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因为腧穴具有储药性—药物的理化作用能长时间留存在腧穴或者缓慢释放到全身,从而发挥出整体调节和保健疗疾的作用。
三、免疫功能调节作用人体免疫力就是人体对病原体或毒素所具备的抵抗力,也就是西医所说的白细胞制造抗体增强免疫机能以吞噬外来细菌,从而产生防卫功能的作用。艾灸恰好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都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如果太低则可以使其升高,太高则又可以让其降低。人体的衰老过程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经灸疗后,衰老积分明显下降,各种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细胞的免疫功能也得到了增强。这是因为艾灸能纠正异常免疫状态,延缓垂体一胸腺轴的老化,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四、药理作用灸疗用药也比较丰富,除了单用艾绒的清艾条,还有添加了各种药物的药艾条。艾条所用的药物中,艾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了艾,艾灸就不存在了。灸疗中使用的药物大多数为辛香之品,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和辛辣素能够对表皮细胞产生刺激,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便于吸收药物,从而使药物的药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同时皮肤腺体在表皮的开口因辛辣、温热刺激而扩大,一些大分子和脂溶性的药物可通过腺体开口而进入体内,有利于这些药物药效的发挥。五、综合作用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效果。
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任何类型的灸疗都包括选择合适的穴位、合适的药物以及用艾火的温热对局部进行刺激,这一系列的做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不是单一孤立的简单步骤,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失去原有的治疗效果。
治疗的作用也是综合的。艾火的温热及药物的药理作用集中在穴位上,并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调动经络调节作用,增强免疫功能,这些都是相辅相成、整体为用的。
治疗作用与人体的反应性也是综合的。运用艾灸这一治疗手段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人体反应性这一内因起作用。据研究发现,相同的灸疗方法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出现的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人体的反应性有差异。治疗作用与人体反应性综合,才能得出灸疗的确切效果。艾灸的适应症
灸疗的适应证与针刺、药物同样是十分广泛的。
内、外、妇、儿各科急、慢性疾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艾灸疗法的适应证。艾灸的功能及适应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宫寒、寒疝腹痛等。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3、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4、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5、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6、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证,如脚气冲心、肝阳上升之证可灸涌泉治之。7、防病保健。灸法可以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无病自灸,可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长寿不衰。现代临床发现,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了解艾灸从这一刻开始
体验艾灸从走进灸匠堂开始
—THEEND—?特别声明:术业有专攻,建议寻求专业诊断。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愿更多的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认识艾,使用艾
让古老的艾灸发扬光大
让馨人艾香飘满人间
灸匠堂,为艾而行!
文献摘自百度百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