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
1拼音píshù
2英文参考PíshūBL20[中国针灸学词典]
pís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B2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BL2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穴位脾俞汉语拼音Pishu罗马拼音Pishu美国英译名SpleenLocus各国代号中国BL20日本20法国莫兰特氏V20富耶氏V20德国B20英国B20美国BI20脾俞为经穴名[1](Píshù[2]BL20)。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脾俞是脾的背俞穴[1]。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4出处《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脾俞在十一焦(椎)之间。
5穴名解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
脾,是人体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场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脾、胃…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内通脾脏,并合精气,助胃化食。此穴为脾在背之俞穴,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3]
6特异性脾之背俞穴。
7所属部位背部[4]
8脾俞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脾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脾俞穴的取法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卧位,第11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脾俞穴[7]。
10脾俞穴穴位解剖脾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穴位对第十一肋间隙的结构。胸膜为一层薄而迤明的浆膜,富有神经末梢,被覆胸内筋膜的内面和肺的表面,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体,呈负压。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线上投影于第十二肋上,由该点向内作一水平线达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线投影于第十肋骨;向前内,锁骨中线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点联于第六胸肋关节既为胸膜壁下界在体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的胸膜腔为该腔的最低位,称肋膈窦。
10.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1]。
10.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第11和第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11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脾俞穴有健脾化湿等作用[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主四肢肌肉,故本穴为治疗脾胃病、妇科病、血病及四肢无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9]。
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9]。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旁,与脾脏内外相应,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9]。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于背部,脾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9]。
脾俞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泻痢等症。凡关于脾者,以脾俞穴治之。[3]
脾俞穴兼取膀胱俞治脾虚,食不消。因脾阳虚则不健运,不健运则阳虚,阳愈虚,则水不化气,而多湿,故食不消。两穴并用,有助于渗湿也。譬如用药,君白术,须佐以茯苓也。[3]
内脏下垂患者,脾俞处常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凹陷[1]。胃病患者在此穴可出现皮下组织松弛、凹陷或结节性阳性反应物,是胃病等常用的诊断穴[1]。
12脾俞穴主治病证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1]。
脾俞穴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5]。
脾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8]。
脾俞穴主治呕吐,纳呆,食不化,腹胀,泄泻,痢疾;黄疸;背痛;水肿[6]。
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糖尿病等[1]。
1.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13刺灸法13.1刺法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放散[6]。
直刺0.5~1寸[8]。
注意:脾俞穴不可深刺,以防气胸[6]。
13.2灸法可灸[1][8][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脾俞穴的配伍脾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脾俞配大肠俞、胃俞,治急慢性肠胃炎[6]。
脾俞配胃俞、中脘、内关、公孙,治腹痛、泄泻[6]。
脾俞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崩漏[6]。
特效按摩:当吃饭没胃口时,不妨按按脾俞穴,很快就会感觉有点饿了[7]。
15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
《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
《类经图翼》:此穴主泻五脏之热。
16脾俞穴研究进展16.1对胃功能的影响针刺脾俞对胃功能的调整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比针刺足三里等远端腧穴对胃的调整作用明显,提示脾俞对胃功能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对胃分泌功能也有影响,可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总酸度和游离酸度趋于正常化,同时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实验发现电针脾俞对胃肠推进运动具有双向调整作用。临床上电针脾俞既能治疗腹泻,又可治疗便秘,即与此种机制有关。[6]
16.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针刺脾俞可增加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针刺后对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3含量测定比较,发现治疗后IgA明显升高,C3含量降低,IgM、IgA、IgD则增减不明显。从而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症状好转。[6]
16.3对血糖的影响针刺脾俞、膈俞、足三里,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下降,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作用明显。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血沉、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有明显改变。[6]
16.4对肝功的影响针刺狗的“脾俞”,可使血中胆固醇下降,对高胆固醇者,其下降较明显,对正常机体影响不明显[6]。
16.5治疗胃痛一患者因食生冷饮食,胃脘部剧烈疼痛,肌内注射-2疼痛不减,即针双侧脾俞、胃俞,针感向上腹部放射,留针30min,出针后在胃脘部加拔火罐10min,疼痛消失,恢复如常[6]。
16.6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取脾俞、胃俞、中脘等穴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0例,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交替使用。结果:治愈14例,显效11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92%[6]。
取脾俞等埋线治疗胃炎和溃疡病例,有很好疗效。取脾俞、胃俞,埋线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例,有很好疗效。
16.7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针刺脾俞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例,主穴取脾俞,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常规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2个疗程[6]。痊愈50例,占46.7%;好转31例,占29%;无效26例,占24.3%。总有效率为75.7%[6]。
针刺脾俞等,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有一定疗效。
16.8治疗糖尿病针灸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糖尿病30例,常规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d,继续下一疗程治疗,经治4个疗程后,观察血糖、尿糖的变化情况。基本痊愈12例,占40%;显效10例,占33%;好转5例,占1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6]
针刺脾俞等,治疗24例,有一定疗效。
16.9治疗腹泻针刺脾俞等,配合电极板法,治疗80例,经1~8次治疗,有较好疗效。
17参考资料^[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9.
^[5]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9.
^[9]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