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永双,温儒民,陈家存.
患者,女,42岁,主因右侧腰腹痛10d门诊拟诊为右肾癌于年6月13日收入院。患者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腹部疼痛,呈酸痛不适。
于外院行B超检查示:右肾积水,光带分离1.6cm,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中腹部CT检查示(图1):右肾上极-肾门区不规则囊实性混杂密度影,大小约5cm×2cm,边界欠清晰,与肾脏关系紧密,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实性部分强化均匀;诊断为右肾占位,考虑肾癌可能,右肾积水。当地予以抗炎治疗,右侧腰部酸痛症状无明显好转。
入院后行肾脏MRI检查(图2)示:右肾上极-肾门区不规则囊实性混杂信号影,大小约5.3cm×2.6cm,诊断为右肾上极-肾门区占位性病变(肾癌可能性大)。
进一步完善术前准备,术前血压/80mmHg,于年6月19日全麻下拟行腹腔镜下右肾癌根治术。在游离肾门过程中,触及瘤体后患者血压升至/mmHg,暂时停止手术操作,给予酚妥拉明降压、补液扩容,血压降至/90mmHg,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后仔细操作,避免触及瘤体,但术中仍反复出现3次上述情况。术后打开肾包膜,见肿瘤位于肾中部实质内,突出肾包膜,呈暗黄色。患侧肾上腺及脊柱旁无异常发现。
术后病理示:肾及周围脂肪,10cm×7cm×5cm,剖开切面见结节样肿物数枚,直径0.6~4.0cm,上附输尿管一段,似被肿物累及,考虑为肾细胞癌,待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后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示:EMA(-),RCC(-),CD10(-),Vimentin(-),CK7(-),E-cadherin(-),CD(-),CD56(+),Syn(+),CgA(+),Ki-67(+1%,局部5%),S(间质细胞+),结合HE切片,符合肾脏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诊断,肿瘤局部大片坏死出血。
术后随访5个月,患者血压平稳,维持在正常范围,恢复良好,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
图1.患者中腹部CT增强扫描图;
图2.患者中腹部MRI增强扫描图(T1WI)
讨论
肾脏嗜铬细胞瘤罕见,病因不明,可能为胚胎神经嵴细胞向肾脏迁移而引起的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脂肪、糖及基础代谢紊乱,血、尿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肿瘤多为良性,大小一般为2~6cm。若发现肿瘤侵犯血管、周围组织或发生转移时可确诊为恶性。肾脏嗜铬细胞瘤需与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肾素瘤鉴别。肾素瘤直径0.8~4.0cm,含许多Bowie阳性颗粒的上皮样细胞,肿瘤组织肾素活性大于正常肾组织的3倍,影像学表现两者难以区分,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前准备不充分者手术风险高,术前控制血压及扩容、术中精细操作及严密的术后监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变部位及病变范围,但当临床症状不典型时易被忽略。本例比较特殊,患者发病期间无面色苍白、出汗、心悸等症状,无持续性血压增高,这是术前不易诊断的原因。
来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7(8):-.
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