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下垂检查
肾下垂症状
肾下垂特点
肾下垂饮食
肾下垂图片
肾下垂鉴别

精彩回顾陆教授周二见MDT会议20

年11月17日,由医者纵横多学科平台承办的陆教授周二见MDT会议如期举行。会议借助医者纵横网络会议平台在上海、南通、徐州和郑州联动同步直播进行,特邀嘉宾分别是主会场的上海医院陆舜教授团队,分会场的医院张晓东教授团队,医院孙三元教授团队,医院仓顺东教授团队。

本次会议一共讨论了三个病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病例1右肺鳞癌Ⅳ期一病例

第一个病例由医院张晓东教授团队的丁令池教授分享的一例因“刺激性咳嗽伴气喘”于-09就诊的63岁男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介绍

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未及,右上肺呼吸音稍低,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

PS:1分。

-09-20入院后胸部CT:右肺门有肿大的淋巴结,且淋巴结和肿块界限不清。右肺上叶旁边有小的结节转移病灶,左肺存在弥漫性的转移病灶。

-09-20入院后头颅CT:无明显的异常。

支气管镜检查(1st):右总支气管见肿物,管腔阻塞。诊断是右总支气管肿瘤。

活检病理(1st):(右总支气管,活检)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癌变。

支气管检查(2nd):右肺癌,右主支气管肿瘤内镜下套扎APC治疗。

活检病理(2nd):(右主支气管)鳞状上皮呈乳头状瘤样增生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合原活检(-)。倾向不典型增生癌变。部分区域组织机械损伤,影响观察。

支气管镜检查(3rd):右总支气管及右肺中叶见肉芽肿新生物堵塞管腔。同时行右主支气管肿瘤APC治疗。

活检病理(3rd):(右肺中叶)癌,具体类型持免疫组化标记后确定。(右主支气管)鳞伏上皮不典型增生癌变。

免疫组化:(右肺中叶)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符合鳞状细胞癌。

●临床诊断

右肺鳞癌Ⅳ期(T4N2M1a)

●诊疗经过

-10-24至-02-14:

二周期胸部CT:1.肺癌复查,与-09-20片相比,(1).右肺门及右肺中叶软组织影(包括肿块及肺不张,二者分界不清)范围较前增大;(2).两肺多发结节,部分较前缩小;(3).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与前基本相似。2.肺气肿,两肺炎症与前基本相似。3.肝囊肿。

疗效评价:SD

四周期胸部CT:1.肺癌化疗后复查,与-11-28片相比,(1).右肺门及右肺中叶软组织影(包括肿块及肺不张,二者分界不清)与前基本相似;(2).两肺多发结节与前相似;(3).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与前基本相似。2.肺气肿,两肺炎症与前基本相似。3.肝囊肿。4.左肾小结石、左肾囊肿。

5.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建议必要时MR检查。

疗效评价:SD

六周期胸部CT:1.肺癌化疗后复查,与-01-14片相比,(1).右肺门及右肺中叶软组织影(包括肿块及肺不张,二者分界不清)较前好转;(2).两肺多发结节较前退缩;(3).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较前退缩。2.肺气肿,两肺炎症。3.肝囊肿、左肾小结石、左肾囊肿。4.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建议必要时MR检查。

疗效评价:PR

双药维持治疗-03-09至-03-31:

单药免疫维持治疗-04-20起:

八周期胸部CT:1.肺癌化疗后复查,与-03-02片相比,(1).右肺门及右肺中叶软组织影(包括肿块及肺不张,二者分界不清)较前好转;(2).两肺多发结节与前相似;(3)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与前相似。2.肺气肿,两肺炎症。3.肝囊肿、左肾小结石、左肾囊肿。

疗效评价:PR

十一周期胸部CT:疗效评价PR。

十二周期患者出现免疫性的皮疹,给予激素+氯雷他定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十三周期胸部CT:疗效评价PR。

目前继续免疫单药维持治疗:

●治疗小结

本病例讨论点:

1.该患者第二、四周期免疫化疗后肺部不张加重,六周期后肺部不张明显好转,是否存在假性进展?

2.激素处理免疫毒副反应是否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

3.免疫性皮疹控制后再次使用免疫治疗,皮肤毒性是否加重?可有预防措施?

4.目前免疫治疗已达一年,局部放射治疗的介入价值?

专家观点概要

1.如果是局部治疗应用激素的话,应该对其免疫治疗的疗效是没有明显的影响的。而且既往的回顾性分析提示,如果激素的应用每天不超过10mg,对免疫治疗的疗效也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如果治疗期间需要治疗免疫副反应而去应用激素,其相比较而言也是没有多大影响。治疗性的激素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的。

2.如果出现轻度的一级或二级免疫副反应,免疫治疗一般是不会受到影响的,但是,严重的三到四级免疫副反应,我们再次用免疫治疗时就必须要小心谨慎。

3.目前对这个患者来说,免疫治疗已经控制得非常好了,是否需要加入局部放疗,那就需要考虑后续加放疗的好处,考虑加上放疗之后会不会出现免疫性肺炎或放射性肺炎。

病例2肺鳞癌合并肺部纤维化病例分享

第二个病例由医院孙三元教授团队的袁媛教授分享的一例因“反复咳嗽、咳痰,伴活动后气喘”于-06-26就诊的71岁男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介绍

-06-26胸部CT:右肺下叶肿块,考虑新生物可能大,同、对侧纵隔及右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右肺中叶小结节。

后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理示: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化:CK+CK5/6灶+P40+TTF-1-NapA-Ki67+10%。TPS/CPS﹤1%。颅脑MR+腹部CT+骨ECT未见明确转移灶。

既往有吸烟史40年,20支/日,现已戒烟。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史;无肿瘤家族史。

出诊查的CT:纵膈淋巴结明显,原发病灶超过6公分,肺门有明显肿大的淋巴结,且左下肺存在很明显纤维化的表现。

●初步诊断

右肺鳞癌(cT3N3M0/1;ⅢC/Ⅳ期?)

PS:1分

左肺纤维化

左肺癌性淋巴管炎?

●诊疗经过

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方案*2周期;

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

一周期后复查CT:右下肺病灶明显吸收、右肺门淋巴结较前缩小;纵隔淋巴结变化不著。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

-06:替雷利珠单抗+白紫+卡铂*2周期,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CT评价PR。

-08医院会诊,认为合并肺部纤维化,pd-1单抗治疗风险高,建议考虑应用安罗替尼。

-09白紫+卡铂*1周期;

-09受凉后高热39℃、咳嗽、咳痰、憋喘;

-09-25WBC17.6*10^9/L、GRAN14.5*10^9/L、GRAN/WBC82.3%、CRP81.3;

-09-27CT:两肺上叶高密度,较前增多;两肺慢性炎症,部分间质纤维化。

-09-25至-10-12,抗感染、止咳化痰,甲强龙40mg应用2次,其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症状缓解。

-10-08WBC8.9*10^9/L、GRAN5.7*10^9/L、GRAN/WBC64.3%、CRP47.3;

-10-09白紫*1周期+安罗替尼;

多次复查:CEA、C、SCC、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肌红蛋白等均正常范围,ECG、心脏彩超较治疗前无变化。

-10-12CT:新增左肺上叶楔形片样实变区。

本病例讨论点:

1.耐受性良好,暂无明显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感染控制后,是否可以继续pd-1单抗应用?(有赠药)

2.左上肺楔形实变区,感染?转移?如何鉴别?

3.如何鉴别癌性淋巴管炎和肺部纤维化?

4.免疫性肺炎预测指标?

5.后续治疗?

专家观点概要

1.当时发生的不良反应级别达到两级,经过激素治疗之后有明显好转,且CT影像学上结果显示基本恢复到一级。那么这个时候,我觉得使用PD-1的抑制剂还是需要慎重的。

2.目前的免疫性的肺炎没有很明确的预测指标,能做到的就是在治疗的前后,做好治疗前CT的检测,且对症状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治疗之后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要及时进行CT的检测。CT的检测对免疫性肺炎的判断是比较好的手段。

3.对于鉴别癌性淋巴管炎和肺部纤维化,影像学上还是比较难区分的,可能还是得根据活检去鉴别。

4.这类病人,如果当初应用单药免疫治疗维持可能要比联合化疗更为安全。我认为该患者肿瘤明显的缩小获益更大的来源于免疫治疗。

病例3肺鳞癌合并肺部纤维化病例分享

第三个病例由医院仓顺东教授团队的绍明琛教授分享的一例以“体检发现肺占位3天”为主诉于-06-26就诊的62岁男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简介

查体:无特殊阳性体征

PS评分:1分

既往史:无特殊

个人史:吸烟史20年,10支/天,饮酒史10年,m1/次,现己戒烟戒酒。

家族史:父亲死于肝病,母亲死于“脑梗塞”。

-06-26胸部CT:右肺下叶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可能性大,不排除外其他,建议穿刺活检。右肺门及纵膈多发稍肿大淋巴结。

影像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CA:41U/ml余肿瘤标记物正常;头部MRI未见明显异常。

PET-CT检查:右肺下叶前底段肿块,代谢增高,右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代谢增高,以上多考虑周围性肺癌并肺门淋巴结转移,建议活检。

-06-26气管镜检查:(右肺上叶后段支气管口粘膜病变处活检)鳞状细胞癌,中分化。11L组,7组肿大淋巴结活检未见肿瘤成分。

-06-29行CT引导下肺占位穿刺活检:(肺穿刺活检)鳞状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阳性表达,中-低分化。

●初步诊断

右肺鳞癌cT4N1M0ⅢA期,驱动基因阴性?

●诊疗经过

-07-08多学科会诊。

-07-09、-07-30、-08-21给予帕博利珠单抗D1+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DI,8,15+卡铂D1方案化疗3周期。

-08-18CT检查:右肺下叶的占位明显缩小。

三周期后PET-CT检查:肺窗:右肺下叶前底段软组织结节较前明显缩小,直径约15mmVs43mm,周围见毛刺,放射性摄取增高较前减低,SUVmax7.79Vs14.68。

气管镜检查:右肺上叶后段支气管口,7组,11R、11L淋巴结均未见明确肿瘤成分。

-10-14行胸腔镜下右肺下叶鳞癌根除术治疗。

术后病理:(右肺下叶)鳞状细胞癌,中-低分化。

本病例讨论点:

1.继续辅助化疗?辅助放疗?

2.免疫治疗是否继续使用?使用多久?

3.免疫治疗后是否常见淋巴结增生,怎样和肿瘤进展相鉴别?

4.肿瘤怎么进行精准的分期?

专家观点概要

1.鉴别淋巴结增生和肿瘤进展是有难度的,还是得应用病理来证实。让病理科医生继续看一下,淋巴结的增生和既往的过程有无坏死。如果患者有淋巴结的坏死或者组织的坏死,这可能与免疫治疗的反应有关,那就说明免疫治疗对于患者

来说有很好的获益。

2.这个肿瘤是个同侧肺的转移,国际肺癌协会对此的观点是仍然可以进行局部治疗,且部分是可以做手术的。在完全的手术切除之后,研究上不管是辅助或者新辅助加起来是四个疗程。免疫治疗多久,所有的关于辅助、新辅助或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实验免疫治疗都是只用一年。这个跟转移性的肺癌不一样,免疫治疗到底是一年还是两年没有明确的依据。

3.一般癌性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没有那么快,可以从时间上鉴别淋巴结增生和肿瘤进展。转移性淋巴结增生,它是不融合的;而癌性淋巴结,它长大到一定程度后是会融合的,而PET-CT是无从判断这些情况的。

此次陆教授周二见肺癌网络MDT会议非常成功,在陆舜教授的带领下,来自上海、南通、徐州和郑州的医生们汇聚在一起,讨论了三个精彩病例,促进了肺癌诊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明确了治疗规范。通过各科室专家们思维的碰撞,不仅让线上的专家们受益匪浅,也解决了相关医生的临床实际问题,得到了线上线下参与直播的医生们的一致好评。

各位希望观看MDT直播的朋友们,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xiachuia.com/sxctd/712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