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在中医是一个特殊和普遍的存在:医生诊断病症和脾虚有关的十有八九,患者当中脾虚群体十有八九,没有意识到脾早就出问题的十有八九,不知不觉做出伤脾举动的十有八九。这些因素堆在一起,硬是把脾病搞成热门病、常见病。
现代医学把脾看成血库+免疫器官,但传统中医认为脾的功用重要:
1、重要定位: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
2、核心区位:位居身体中焦,是升降枢纽。
3、关键岗位:与胃互为表里,和其他脏腑称兄道弟。
由此延伸出脾的三大作用:运化、统血、升清;四大关联:在志为思、在体合肉、其华在唇且开窍于口,在液为涎;五个基本认知:脾胃不分家、心脾相生、肝能克脾、脾肺肾同进退、脾经是足太阴脾经,等等。
中医说的脾包含胃、胰腺、十二指肠、小肠等生理功能,相当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部分神经系统”总成,带来了脾脏的超然地位,但脾最怕“虚”,中医常见“脾虚”症状。
脾虚通常从外表能看出来,8个方面判断:
脸色黄——脾的运化、升清不足,营养不能濡养全身。
口唇白——嘴唇没有血色,有口臭、牙龈疾病等问题。
鼻尖青——鼻头泛青色,伴有鼻腔发干、流清鼻涕等症状。
眼袋大——体内有湿气或肌肉变松、堆积在眼睑引起。
眼球蓝——脾的统血功能不足,眼睛无神,眼球白中泛蓝。
嘴角黑——脾开窍于口,嘴角发乌说明病症较重。
耳朵鸣——脾肾同体,脾不好会肾水不足,经常听不清、耳鸣。
舌苔腻——舌诊判断脾虚,含苔白腻、黄腻,有齿痕、带裂纹等,是湿阻、气虚的标配。
为什么说“脾虚让身体废一半”,有3重含义:
一个是,脾虚是从轻到重的发展过程,一般含6个阶段:气虚—阳虚—阴虚—中气下陷—脾虚湿蕴—痰瘀互结,越到后面健康塌方越快。
一个是,脾虚不单单是脾的问题,它是消化、循环、神经、免疫都出现情况了,引起饮食不佳、面色不好、有气无力、精神不振、未老先衰等,身体慢慢弱下去。
一个是,脾虚是气、血、运化综合出现问题的结果,气血和阳气、寿命密切相关,运化和精神、排泄、形象紧密联系,这些都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
所以,有“脾虚生百病”的说法,病邪入体,如果不注意纠偏、治疗,慢慢会伤正、损阳、耗体,患者会从里到外、从形到神逐步松懈垮下来。
脾虚怎么治?有的人长期受脾虚困扰,想尽快健脾、补脾、醒脾,但往往把目光盯在吃中药上,这是不对的。
治疗脾虚,有4个要求:
养脾要贯穿始终,养脾先靠改变生活习惯,而不是一上来就吃药,走上歧路。
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脾虚较重的人,要脾胃健旺后才能用药,否则吃再多药都没用。
重视脾和其他脏腑关系,不能只考虑补脾而不顾其他,容易造成病情反复。